劉建春
摘 要:城鎮化是擴大內需、實現中國夢的客觀要求。城鎮化必須積極穩妥,做好統籌安排,從規劃、資金、產業、戶籍等方面入手,促進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城鎮化;中國夢;客觀要求
中圖分類號:F299.2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4-0161-02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如何來面對新常態呢?中央提出,推進城鎮化是在新常態下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城鎮化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客觀要求。
一、加快城鎮化是實現中國夢的客觀要求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城鎮化,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一)加快城鎮化是擴大內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客觀要求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多種場合,提到“城鎮化是發展最大的潛力”。為什么說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呢?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嚴峻復雜,要求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出口帶動更多的轉向內需為主。內需的著力點在哪里?城鎮化就是擴大內需的重要著力點。一方面,城鎮化可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這將有力拉動建材、建筑等許多產業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城鎮化又使相當一部分農業人口轉移為城鎮人口,農民進城后,隨著他的生活環境改變,其生活方式也會發生改變,需求也相應地增加。據測算,目前我國1個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大體相當于3個農民的消費。城鎮化水平提高后,相當一部分農業人口轉移為城鎮人口,必然會改變其生活方式,提高其消費支出,從而增加內需。
(二)加快城鎮化是工業化的客觀要求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化與工業化一道,是現代化的兩大引擎,工業化離不開城鎮化的支持。對城鎮化與工業化的關系,李克強總理有很精辟的論述。2012年9月7日,李克強在中組部、國家行政學院和國家發改委聯合舉辦的省部級領導干部推進城鎮化建設研討班學員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城鎮化與工業化,可以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相輔相成。城鎮化需要產業發展來充實,通過產業發展促進就業和創業,同時城鎮化也能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好的平臺。”這表明,加快城鎮化是工業化的客觀要求。因為工業化離不開水、電、氣、暖、通信、交通等完善的基礎設施,離不開人才和技術,也離不開會計、法律、咨詢、培訓、策劃等各種中介服務等,工業發展所需要的資源主要集中在城鎮,城鎮為工業發展創造良好的軟硬環境。
(三)加快城鎮化是實現中國夢的客觀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是個長遠目標,其近期的階段性目標,就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小康社會包含了城鎮化水平,收入增長、收入分配差距縮小和生活質量改善等幾個方面。目前,城鄉差距大是制約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因素。其中城鄉收入差距大,并且這一差距還存在增大趨勢。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等方面享有的公共服務差距更為突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還很尖銳。那么,怎樣縮小城鄉差距呢?推進城鎮化,是縮小城鄉差距的根本途徑,因為城鎮化為工業化和第三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可以吸納更多的農民進城就業,增加收入,縮小與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同時,城鎮化也可吸納更多的農民進城定居,享受比農村更好的文化、教育、醫療、購物、休閑、健身、娛樂等條件,改善其生活環境,提高其生活質量。因此,加快城鎮化進程是縮小城鄉差距、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客觀要求。
二、城鎮化之路怎么走
(一)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模式
我國的城鎮化采用哪種模式,是以發展大城市為主還是以發展小城鎮為主呢?
大城市和小城鎮各有優缺點。大城市的基礎設施更完善,人才聚集、交通便利、集中了更多的資源,對產業和人口的承載能力更強,具有更高的生產力水平和聚集力。但是,大城市也有許多缺陷,最突出的就是“城市病”嚴重,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惡化、住房緊張、房價高昂、就業困難等。小城鎮作為城市聯結農村的紐帶,讓農民享受比農村更好的物質享受,特別符合中國人故土難離的心理。同時,農民在城鎮居住,就業,還可以與家人團聚,解決目前因遠離家鄉打工而導致留守兒童和老人無人照看引發的社會問題,解決春節因集中還鄉導致春運緊張等一系列問題。但是,小城鎮公用基礎設施不健全,資源配置比大城市缺乏,聚集效應差,綜合功能不強。
我國由于各地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應根據各地的實際,因地制宜,選擇符合本地實際的城鎮化模式,要做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
(二)城鎮化必須堅持的原則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推進城鎮化必須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遵循規律,因勢利導,使城鎮化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推進城鎮化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更要扎實,方向要明,步子要穩,措施要實。根據這一精神,我認為推進城鎮化應遵循以下原則。
1.積極穩妥。所謂積極,就是要正確認識城鎮化在我國社會經濟建設中的地位,順應城鎮化加速發展的客觀趨勢,堅定不移地加快城鎮化建設,把城鎮化作為轉變發展方式,擴大內需的重要途徑認真對待。所謂穩妥,就是要以人為本,解決好城鎮化發展中帶來的民生、環境等問題。要穩步發展,而不能急躁冒進,要考慮資源與可持續化發展之間的協調,有序推進城鎮化。endprint
2.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首先是在城鎮化發展的征地中,要保護農民的合法利益。在城鎮化發展的征地中拆遷,要保護農民的合法利益。防止隨意侵占和損害農民土地權益的現象,侵犯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同時,城鎮化發展必須重視耕地保護,保障糧食安全,絕不能以犧牲農業和糧食來城鎮化,這是城鎮化發展中必須堅持的紅線。其次,要保護進城農民的土地經營權。農民進城后不能收回他的土地,要保留他們在農村的土地承包權和住宅,給他們留退路。使他們“進退有路”,以避免“貧民窟”現象在城市蔓延。
3.做好統籌安排。城鎮化建設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城鎮化不是“造城運動”,不僅僅是蓋大樓。既要搞好硬件建設,軟件建設上要跟上,要做好統籌安排。一是要處理好城鎮化與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之間的關系,要克服過去片面地為城鎮化而城鎮化的不良傾向,要統籌考慮城鎮化與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之間的協調,要同步發展。二是城鎮化發展既要重視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也不能忽視相關的制度建設,要建立和完善為市民特別是進城農民服務的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機制體制。
(三)城鎮化之路怎么走
城鎮化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惠民工程,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在推進我國城鎮化進程的過程中,我們要遵循城鎮化的客觀規律,積極穩妥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
1.以人為本。城鎮化必須科學規劃,以人為本。李克強總理強調,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怎樣體現以人為本呢?首先是留得住,讓進城農民能留得下來。一是解決進城農民的生存問題,也就是就業,做好產業規劃。二是解決進城農民的住房問題。要把進城農民的居住問題納入城鎮住宅建設規劃,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將在城市定居的困難農民家庭住房納入政府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房享受范圍。其次是要住得好。所謂住得好,是指進城農民要住得舒心。一是要搞好基礎設施科學規劃和建設,為城鎮居民創造便捷、舒適、優美的生活環境。特別要重視城鎮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保護水資源,控制污染,為城鎮居民創造便捷、舒適、優美的生活環境。二是解決進城農民的后顧之憂。解決進城農民子女的教育問題、醫療問題、社會保障,使進城農民享有和城鎮居民同等待遇。
2.以產業為支撐。產業是一個城市的基礎,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化是難于想象的。城鎮化的規模最終有多大,水平有多高,關鍵取決于產業的發展水平、產業的規模和市場競爭力。要著力培育有基礎、有實力、有前景、有本地特色的優勢產業,如礦產、農副產品加工、商貿、旅游等,形成能夠支撐城鎮經濟發展、具有當地特點的支柱產業,促進農村人口就地就近就業。同時,要改善創業環境,扶持返鄉農民進城創業。總之,要把工業化、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與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產業發展中推進城鎮化。
3.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鎮化發展,戶籍制度改革是關鍵。《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為適應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要,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落實放寬戶口遷移政策。《意見》提出要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加快建設和共享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穩步推進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到2020年,基本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有效支撐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依法保障公民權利,以人為本、科學高效、規范有序的新型戶籍制度,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4.多渠道解決資金投入。城鎮化需要資金投入,不僅包括基礎設施等建設費用,而且包括轉移農民進入和融入城鎮的費用,特別是讓進城農民享有城鎮居民同等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的費用,這需要大筆資金。那么,城鎮化的資金怎么解決呢?解決小城鎮發展所需的資金不可單純依靠政府投資,而要引導社會力量投資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民間資金的優勢。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要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總之,城鎮化一定要解決資金瓶頸問題。各級政府必須考慮當地的經濟實力和投資能力,不能為了城鎮化率而搞“大躍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