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學教師隊伍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主力軍。教師招聘的成效關系著中小學教師質量的高低。當前的教師招聘正在不斷向前改進,但在資格設定、考察方式及內容方面仍然有一定的問題。本文基于中小學教師勝任力模型,對中小學教師招聘提出了若干建議,結合基準勝任力特征對考試、面試等環節進行改進,以期提升招聘測評效果。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招聘;勝任力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中國目前中小學人數已達1.9億人,教師人數達910萬余人,每年新入職教師達30-40萬人。從2009年以來,各地中小學新任教師補充全部采取公開招聘的辦法,并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教師公開招聘考試。這項舉措無疑為有志于從事教師職業的賢才打開了一條公平之路,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當前的教師招聘在資格設定、考察方式、考察內容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面對新時代環境下的要求,結合中小學教師核心素養,構建教師勝任力模型,并將其運用到中小學教師招聘當中,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優化教師招聘。
1 教師招聘存在問題
(一)報考資格設定欠妥
教師招聘普遍在學歷、教師資格證、年齡等方面對應聘人員予以限定。在學歷方面,有些地方對教師的學歷未以予限定。結果部分非師范生,通過招考順利入職初中數學教師崗位后,卻不能勝任其所應聘崗位的教學工作。在教師資格證方面,一般都會對教師的資格證進行門檻設定。在某市某九年一貫制學校招聘簡章中,要求報考初中教師崗位的人員須具有初中及以上教師資格;報考小學教師崗位的人員,須具有小學及以上教師資格。這樣一來,具有初中、高中資格證的教師可以報考小學教師崗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具有高中資格證的教師不一定能勝任小學教師崗位。作為專業化培養之路的師范生培養計劃中,對于各個學齡階段學生特點、教學特點都有明確劃分,具備不同階段資格證的老師也是具有不同層次的知識水平、教學能力。報考等級與教師資格證不對等,輕則造成教學失誤,重則給教師的職業發展造成障礙,使其不具備施展自身能力的平臺。
(二)考察方式單一
教師招聘歷來都秉著“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通過公開考試、專家面試等來甄選優秀人才。考試方面,常規的考試包含公共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等兩大部分的考察。公共基礎知識一般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新課程改革、職業道德。專業知識方面一般考察各學科高考水平相當的知識水平。面試方面,形式一般有說課、試講、答辯等幾種,各地會根據自己的要求選擇其中的一項或幾項進行,有的地方還會要求面試時提交教案。面試主要考查應聘者的專業知識、熟悉程度、教學能力、應變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然而,這些考察方式都延續了十幾年,考察方式過于單一。專業化的教師招考培訓機構,很容易讓考生在短時間內掌握面試技巧,獲取高分。給考官們甄選優秀教師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三)考察內容有限
要想勝任教學崗位,教師必須具備一個完整、強大的知識結構。知識結構一般包括學科專業知識、基礎文化知識、教育理論知識、教學實踐知識。如果通過簡單的面試、筆試是無法全面檢驗考試在這四個方面的能力。也就無法確保為學生提供一位具有良好知識結構的老師。在課堂實踐中,缺乏完整知識結構的教師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有效引導學生按照教育規律有效學習,無法在教學質量上有所突破。當然,除了一般的知識結構,簡單的面試和筆試也不能考察一位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無法確保考生具備良好品德、較強責任心和投身教育事業的意志。這樣的招聘不是全面的,考察內容有所局限。如此招錄的教師能否有效教學、堅守崗位、學為師范、行為世范都是個未知數。
2 中小學教師勝任力模型
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David·McClelland)1973年提出勝任力模型。隨著時間的推移,勝任力理論及其運用都有著長足的發展。近年來,對于教師勝任力模型的研究也越來愈多,相關成果也日趨豐碩和成熟。
在國內,徐建平教授的中小學教師勝任力模型較為成熟。該模型包涵鑒別性勝任力特征和基準性勝任力特征。鑒別性勝任力特征包涵提升的動力、責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專業知識與技能、情緒覺察能力、挑戰與支持、自信心、概念性思考、自我評估和效率感等11項。基準性勝任力特征包涵組織管理能力、正直誠實、創造性、寬容性、團隊協作、反思能力、熱情、溝通技能、尊敬他人、分析性思維和穩定的情緒等11項。鑒別性勝任力特征可以用來區別優秀與否,并根據測評結果制定標準進行獎懲。基準性勝任力屬于教師應具備的共性,可以用來考察一位教師是否具備入職資格。
3 優化教師招聘的建議
基于徐建平教授的中小學教師勝任力模型,應當把基準勝任力特征視作教師應具備的素養特征。在招聘環節當中,應從組織管理能力、正直誠實、創造性、寬容性、團隊協作等11項特征對應聘者進行全面的考察和測評。
(一)規范教師資格證的認定和使用
為了提升教師質量,提高教育水平。應從源頭提升教育水平,提高教師資格證的含金量。在教師資格證的認定環節,應提高對于非師范生認定教師資格證的門檻。增加非師范生認定面試環節,把基準勝任力特征納入考察目標設定范圍。在各省教師招聘資格設定中,明確規范教師資格證的使用。原則上要求考生只能報考教師資格證對應的學段崗位。
(二)豐富考察形式和內容
過去的招聘方式過于單一,內容涵蓋較少,為全面考察考生的各項能力帶來了阻力。由于場地和技術的局限,過去的面試形式比較單一,一般是說課、試講、答辯。為了豐富考察方式,建議參照公務員面試的一些做法,采用結構化面試、半結構化面試、無領導小組討論等。另外隨著信息科技技術快速發展,可以運用多媒體軟件對考生進行情景化考察。例如讓考生面對投影畫面,對情景做出判斷,并根據事先設定的情景發展考察考生職業道德水平。當然有條件的地區,還可以運用16PF心理測試系統對考試進行心理測試。隨著教師勝任力模型的不斷發展并日趨成熟,應當將考試的內容結合基準勝任力特征進行相應調整。
(三)加強監督與指導
為了確保勝任力模型的有效運用,保障每個考生都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建議出臺明確教師招聘采用勝任力模型的制度,并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讓招聘更加正規化、制度化、標準化地運作。在考卷和面試題庫的制定方面,需要加強對相關出題人資格的認證,確保題目全面、有效、無爭議。對于教師招聘過程,應當進一步加強監管和巡視,確保考生公平考試、公平閱卷。考慮到勝任力模型的建構具有時效性,隨著時間不斷推移,相關特征會發生變化。應當加強對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考核,確保招聘團隊能夠準確無誤運作。教師招聘關系著教師隊伍的長遠發展,關系著基礎教育質量,不僅需要嚴謹、科學、全面,還要不斷反饋、改進、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建平.教師勝任力模型與測評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4.
[2]孟琛.基于教師勝任力的中小學教師招考制度改進[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
[3]楊惠蘭,展寧寧,陳京軍,何先友.中小學教師勝任力、職業認同與專業發展的關系[J].社會心理科學.2015(01).
作者簡介
陳宇(1993—),男,漢族,江西德安,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