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德合作早在20世紀早期已在中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德關系也可謂跌宕起伏。中德親密的合作關系使中國的工業建設和軍備迅速實現現代化,這在第二次中日戰爭之前顯得尤為突出。本文著重探討1930到1937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期間的中德全面合作對中國抗日戰爭的影響。
關鍵詞:中德合作;易貨貿易;軍事化;工業化
1 歷史背景
1927年蔣介石政府發動“四一三”反革命政變,驅逐蘇聯軍事顧問,對內要應對地方割據軍閥以及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武裝,對外要應對日本的侵略戰爭和與英,美等大國的外交紛爭,迫切需要外來資金技術加強軍事經濟建設。而蔣介石對德國的民族精神極為欣賞,更愿意與德國在重工業,軍火工業,運輸業與軍隊建設等方面尋求合作。而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對德國造成重創,德國迫切需要開拓海外市場,而蔣介石此時欲聘請德國軍事顧問,德國知次為打開中國市場的大好機會,1926年朱家驊邀請馬克斯·鮑爾來華評估投資可能性,次年鮑爾抵達廣州并被任命為蔣介石的顧問。1928年鮑爾返回德國并促成了一些為中國的”重建”的工業接觸,同時開始為在南京的蔣介石招募一些長期顧問。
2 經濟合作之易貨貿易
據資料統計,1930年到1933年,中國是德國在亞洲東部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貿易額達到3.475億帝國馬克,而同日本的貿易額為2.34億帝國馬克。德國的油脂工業原料幾乎完全依賴滿洲的大豆出口,德國工業對于中國出產的鎢砂、銻、錳、錫、豬鬃和桐油也有大量需求。1934年8月23日,中國財政部長孔祥熙與合步樓公司在廬山的牯嶺簽訂了《中德原材料及農產品與工業及其他產品互換條約》,又稱"合步樓條約",中國開始用鎢砂、錳砂等戰略性原料和農產品換取德國的工業產品,尤其是軍需品。德國利用丹麥船只運到新加坡的一家英國商號,再轉交中國。到1937年底,德國對中國的軍火援助在數量上超過了其他國家。據統計,德國向中國政府提供戰爭物資的金額達到8279萬馬克,向中國交付的物資包括步槍、卡賓槍、機槍、高射炮、反坦克炮、炸彈、裝甲車,甚至有飛機、海軍艦艇。這種貿易合作在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為抗戰提供經濟保障的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軍事發展,擴充了中國軍事武器器械,提高了中國作戰能力。
3 軍事合作之工業化與軍事化
首先中國派出大量留學生入德國學器械,為中國培養出一大批軍事人才。中德在1934年~1936年的協議大大加快了中國的鐵路建設,在南昌、浙江和貴州之間都建有路軌。鐵路有非常大的軍事用途。浙贛鐵路的建造能帶動下游長江三角洲的軍用運輸,另一個和它相似的是粵漢鐵路網,為東部沿海和華中地區提供交通連接。這些鐵路在抗日戰爭早期證明了它的功用,為抗戰的勝利提供了條件。最重要的中德工業合作計劃是1936年的三年計劃,三年計劃有幾個基本組成部分,例如對鎢和銻全部有關業務的專管,在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建設17座工廠,包括鋼鐵、燃料(煤礦和油礦)、機械、電氣、化工等重工業廠礦和發電廠。正如1934年簽訂的以貨易貨協定中勾畫的大綱所顯示的,中國通過提供稀有礦產換取德國的技術和裝備來實現這些計劃。過高的成本部分地因在1932年至1936年間鎢的價格翻倍而抵消。另外,德國向中國的出口物資將由德國國防部提供給中國的1億馬克信貸實行現金交易。三年計劃也為國民政府培養了一批受過高級教育的技術官員,以負責這些國家計劃。此外中國陸軍一個德國訓練師馮·法肯豪森段訓練中國軍隊的裝備水平達到德國國防軍的風格。因此他強調培養部隊基于輕武器的機動化,多多運用滲透戰術,類似于德國在一戰末期創制的突擊群戰術。爾肯豪森同時建議在礦山、海岸和江河地區等處建設一些防御設施。其他的建議還有在敵后組織一些游擊隊活動(當時的中國共產黨軍隊對此相當熟練)。德國軍事顧問規劃了諸如對長江沿岸已有兵工廠的擴建升級和設立新的兵工廠和其他裝備生產工廠。此后,法肯豪森又和兵工署長俞大維一起還擬定了一套“五年軍火發展計劃”,期望中國能獨立自造各種武器,而不必仰賴國外輸入。這些行動都有助于削弱日本的軍事優勢,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近代軍事化與工業化,加速了中國軍事工業發展的步伐,促進了中國軍隊的現代化。總體來說,在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后的初期階段,這些軍事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得到了檢驗。盡管日本最終占領了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但是由于中國的軍事力量已經得到加強,因此這場戰役持續了幾個月的時間,并給日本造成了很大的損失。除此以外,中國軍隊能在不斷推進的日軍面前進行有效抵抗的事實鼓舞了中國的民心和士氣。除此之外,中國軍隊的有效抵抗也給向內地的四川等省份拆運工廠和機械設備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4 現代化影響
總的來說,雖然中德合作只存在了并不算很長的一段時間,并且中德合作的成果大多在抗戰中損失殆盡,但是這段合作仍對中國的現代化產生了持續的影響。正如上文提到的,德國軍事顧問為中國帶來一批現代化的軍隊和現代化的軍事理論。中國當時處境艱難社會貧弱,面臨必不可免的反侵略戰,只能忍辱負重建設國家、爭取時間培養國力,而中國之所以能建立八年持久抗戰的軍事基礎,德國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最重要的是現代軍事理論的萌芽:德國人魯登道夫提出了”總體戰”的新軍事理論,接著蔣百里又提出了總體戰的三個主要部分,即“未來戰爭有三個方式:武力戰、經濟戰、宣傳戰。”把全民族及其生存條件和經濟條件一概卷入了全民族戰爭的大漩渦中。
參考文獻
[1]劉盛,張安,抗戰時期中德易貨貿易述評兼論中德關系的演變2009年5月哈爾濱學院學報
[2]蘇曉峰,于海泉,中德軍事經濟合作對中國抗戰的影響2007年2月湖北經濟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版)
[3]試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德國對國民政府的軍事援助,2009屆保定學院畢業生論文
作者簡介
駱佩(1994-),女,漢族,湖北省武漢人,武漢大學在讀本科生,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德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