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是一個系統性的多元化場所,豐富多彩的體育文藝活動是對傳統課程的擴展。本文認為,足球、籃球等團隊體育運動對高校思修課具有一定的延展作用,主要表現在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樂于奉獻的集體主義三個方面。
關鍵詞:團隊;體育;高校;思修
在傳統高校的體育理論爭論中,通常認為對普通在校生進行的體育教育活動是“公共體育”,囊括了基礎體育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課余體育和競賽性體育等。這些都是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體育的最后階段。
現階段,高校體育是指高校組織行為中有關體育的廣義部分,是高校組織全部社會職能的有力踐行者與維護者,不僅僅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全民體育的積極參加者。高校體育是指高校在其辦學理念的指導基礎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為歸宿,以具有較高科學文化水平的體育及其相關活動為物質載體,借助于履行高校職能而呈現出來的、符合一定歷史時期社會期許與要求的組織性行為。現階段的高校體育主要是指高校體育課程、高校體育學科、大學高水平運動隊、大學社區體育四方面內容。
新的社會發展階段下,高校體育的主要發展目標包括增進與維護高校學生及教職工的身心健康、提升體育學科的發展水平、促進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推動全民健身計劃的廣泛實施、傳承與創造優秀體育文化、支撐高校的良性運行。
1 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
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構成了中國精神的基本內容。民族精神是指某一的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與社會實踐中所形成的,被本民族大多數成員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范、精神氣質的綜合體。
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扎根于廣袤的中華文明中,深深地印刻在中國人的民族意識之中,是中華民族的立身之本。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主體素來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盡管有短暫的分合離亂,但統一的時間大大多于分裂的時間,究其根源就在于中華民族具有高度一致的歷史責任感、歷史整體感與忠實于國家民族整體利益的價值訴求,以及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共赴國難、共度難關的優良文化傳統。歷朝歷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愛國志士都是站在維護民族團結統一的歷史制高點上,堅持“和為貴”和寬厚仁愛的原則,主張用信義、和平的態度處理復雜多變的民族問題,從而呈現出和睦、友好的民族關系。尤其是近代以來,在反對外部侵略的不懈斗爭中,中華民族切身感受到國家統一才真正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前提。
據統計,陜西省2014年共有少數民族本科畢業生5561人,占本科畢業生總數的3.67%,其中包括46個少數民族。人數較多是回族1528人、滿族708人、蒙古族516人、土家族450人、壯族400人、苗族334人、藏族266人、維吾爾族220人等。在本科畢業生的生源結構統計中,陜西省2014年高校本科畢業生中陜西生源92723人,占本科畢業生總數的61.18%,其中,接近四分之一來自西安市。少數民族本科畢業生分別來自16個少數民族,其中回族人數最多,有411人,占陜西籍少數民族本科畢業生總數的73.92%。
西北地區的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斯等學生由于飲食習慣與生活環境的因素,身體素質較為優秀,在足球、籃球、排球等體育活動中參與性較高,更能體現出存在感。在此基礎上,高校團隊體育作為民族融合的物質載體,進一步維系和發展著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
2 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人生態度,是人生觀的重要內容,是人們通過一定生活實踐所形成的對人生問題的一種穩定的心理傾向與基本意愿。人生態度是人生觀的重要內容。
人盡皆知,體育鍛煉可以有效地提高身體的靈敏性、協調性、肌肉的持續工作能力、大腦及行為的反應速度。但是,這只是高校體育一方面的積極作用。在體育鍛煉中,在校生是在練中學、學中練,不僅有身體活動更是有心理活動,是身心一元、身心同一的實踐過程。大學生的體育活動,是在循序漸進地重新認識自我與改造自我的統一中進一步完善自我的過程。大學生們通過高校體育教學或者課外活動,培養了自身的進取心與創新意識,在身體得到鍛煉的同時,使思想、道德、意志、情感等方面得到了升華。
根據學者調查顯示,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心理感到開朗、快樂的占60%以上。大學生們經常參與體育鍛煉,可以在體育活動中感受到自身動作的力量感、美感與韻律感,進而達到心胸開闊、陶冶情操的良好心理狀態。學生們進入運動場所時,他們可以忘卻內心煩惱與痛苦,消除孤獨感,在團隊體育活動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所在。此外,團隊體育活動有助于提高作為個體存在的大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適應能力。由于體育運動融合著游戲、競賽、藝術和娛樂的多重因素于一體,所以它特有的娛人娛己的功能就十分明顯。體育活動的娛樂功能一般是通過參與或觀賞體育這兩種方式來實現的,學生們通過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特別是自己喜愛或擅長的運動類別,在與對手的勇敢拼搏中,在與同伴默契的配合中,尤其是征服自然障礙或超越現有競技水平后,會得到一種極其美妙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滿足感。與此同時,觀賞團隊體育運動,無論是高水平的競技運動還是一般水平的學生運動競賽,都能給人們帶來愉快和精神上的享受。
3 樂于奉獻的集體主義
在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集體主義是指導人們行為選擇的主導性原則。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作為國家的主人當家作主,國家、社會的整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在具有根本的一致性,使得集體主義應當而且能夠在全社會范圍內得到深刻的貫徹實施。長期以來,集體主義已經成為調節國家、社會整體利益和個人利益關系的最重要原則。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集體主義強調國家、社會整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辯證統一;強調國家、社會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強調重視和保障個人的正當利益。
現階段的高校里,籃球是學生們最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進行、CUBA 聯賽的舉辦以及姚明、易建聯等國內球員人氣的迅速提升,使籃球運動在高校里進步顯著,已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據調查顯示:有 85%的大學生認為在籃球運動過程中能夠充分體現出個人的集體主義內涵,這也說明了在籃球運動過程中集體主義原則是學生們的共識。籃球運動是一種團隊競技項目,每一個小的集體都印刻著一定的組織或臨時拼湊或自己的班級甚至是自己學校的形象,學生們借助于籃球場來表達個人對所在團隊、學校的深厚熱愛。所以隊員在參與籃球比賽時不僅僅是個人行為,更是場上隊友甚至背后支持者的團隊行為,進而使學生們深刻領會到自己的表現不僅關系到個人利益,更關系到個人所在的整個集體,這樣就產生強烈的集體榮譽感;此外,作為觀眾存在的大學生也會積極把自己融入到集體之中,為支持的球隊加油助威,也能夠得到一個互相交流的機會,從而在更高的層次上增進同學友誼、增強集體凝聚力、體現集體主義精神。
綜上所述,高校是一個系統性的多元化場所,豐富多彩的體育文藝活動是對傳統課程的擴展。足球、籃球等團隊體育運動對高校思修課具有一定的延展作用,主要表現在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樂于奉獻的集體主義三個方面。
參考文獻
[1] JonR.Katzenbach,DouglasK.Smith:團隊修煉[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蔡元培:《運動會的需要》,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西班牙]奧爾特加·加賽特:《大學的使命》,徐小州、陳軍譯,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田東(1980-),男,陜西西安人,講師,現任西安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