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力
摘 要:視知覺是心理學和平面設計學共同的研究對象。本文以格式塔心理學為理論依據,在今天信息化高度發達的社會,人們需要更為有效地選擇吸收有用的信息,把平面設計改進得更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這也是本文探討平面設計中視知覺規律的目的所在。
關鍵字:格式塔心理學;平面設計;啟示
格式塔一詞來源于德文Gestal的音譯,該詞在德文中指形式、形狀、方式、實質。格式塔心理學產生于20世紀初的德國。學說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厄勒費爾、苛勒、卡夫卡、勒溫等。他們受理性主義哲學和胡塞爾現象學的影響,借鑒了當時物理界中流行的“場論”思想創建了該心理學,主張知覺高于感覺的總和,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格式塔知覺理論認為,知覺是有組織、結構和內在意義的一個整體,當人看到某事物時,無須對組成這一事物的各個部分進行分析,而是能夠直接整體把握事物。格式塔學派還運用該理論對擬動、錯覺等視覺現象進行了揭示。格式塔學派提出的一系列知覺原理一直被廣泛運用在各種藝術形式的分析中。
1 格式塔原理與視知覺
1.1 格式塔原理
gestalt psychology 基于任何一個對象,都是由不同部分分離的特性組成的有機整體這一含義,在20世紀初由韋特海默(1880~1943)、考夫卡(1886~1941)和苛勒(1887~1967)等德國心理學家將這種整體特性運用到心理學研究中,創建了格式塔心理學,并成為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但gestalt一詞語出德語,故音譯為格式塔心理學,按其原意也可意譯為完形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的理論核心是強調心理現象的整體性與結構性。認為只有由整體決定部分的性質,而部分則必然依從于整體。并且任何一個整體的知覺不等于各部分感覺的機械總和,任何對象的知覺都是一個具有結構性的整體。還可通過實驗的方式證明感知運動不等于實際運動,并且知覺的結果不等于若干單一刺激的響應之和,而是與整體交互作用的刺激網絡相關。格式塔心理學首先為視覺心理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以韋特海默為主研究了怎樣的刺激才能被知覺為一個完整的視覺對象,弄清并提出了“良好形狀法則”。根據這一法則,凡最簡單、最具備規律性的對象最容易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并被知覺固定下來。
格式塔這個術語雖然起始于視覺領域的研究,但它的成果則早已不限于視覺領域,甚至還超越了感覺經驗領域,它可以包括學習、記憶、思維、運動等整個心理學研究領域。格式塔心理學創始人甚至還進一步主張格式塔效應的普遍有效性,認為可以被應用于心理學、哲學、美學和科學的任何領域。
在客觀上格式塔心理學確實為社會心理學、美學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曾在西方心理學界引起很大的轟動。如今格式塔方法已滲入許多領域的研究之中。格式塔對西方文學藝術界的影響延續至今,如美國美學家阿恩海姆(1904~2007)曾將格式塔方法應用到藝術研究中,取得了豐碩成果。
1.2 視知覺
視知覺是指視覺感受器接收到視覺刺激后,將信息傳導到大腦接收和辨識的過程。因此,視知覺包含了視覺接收和視覺認知兩大部分。簡單來說,看見了、察覺到了光和物體的存在,是與視覺的接收好不好有關;但看到的東西是什么、有沒有意義、大腦怎么做解釋,是屬于較高層的視覺認知的部分。在心理學中,視知覺是一種將到達眼睛的可見光信息加以解釋,并利用其來計劃或行動的能力。視知覺主要由一下四個元素構成:
1.視覺注意力
視覺注意力包含了幾個層面:(1)視覺刺激物出現在眼前,能不能注意到。(2)注意到了之后,能不能持續的注意。(3)如果眼前不止一個刺激物,要選擇注意哪一個事物。(4)必須同時注意兩件事物以上的時候,能否妥善分配及應用。
2.視覺記憶
視覺記憶是指人腦把現在看到的東兩和以前的經驗作比較,并加以分類、整合,再儲存到大腦中的心理過程。它包括對來自視覺通道的信息進行輸入、編碼、存儲和提取,即個體對視覺經驗的識記、保持和再現。比如一個人幾天前在操場上看見一條狗,過幾天你拿出這條狗的圖片,他會立刻認出這條狗是幾天前他在操場上看見過的,這種能力稱之為冉認。視覺泄憶對一個人的思維、理解都有極大的幫助,
3.視覺想象
視覺想象是指不直接看到物品,人就能想象出物品具體的樣子。能憑借視覺想象進行思考,是人腦的一個重要功能,也就是說,人在思考時能根據需要,在大腦中構造出某種岡形或抽象概念、感性外觀的視覺形象。人的大腦就像長了眼睛,這些視覺想象物能移動、旋轉、變化并且被分析。一個人的視覺想象力越強,他大腦中的這雙眼睛就越敏銳,視覺想象物及其運動在他的大腦中就越清晰。
2 設計中的格式塔心理
在某些領域內,心理學和視覺傳達設計學具有共同的研究興趣,視知覺便是其中之一。許多年以來,心理學家們一直想確定,在知覺過程中人的眼和腦是如何共同起作用的,對知覺所進行的一整套心理學研究,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理論,被稱為格式塔心理學(完形心理學)。格式塔作為心理學理論,被廣泛應用于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尤其是在藝術領域,格式塔理論已經成為藝術設計的一個基礎理論。這些理論和研究述及了這樣一個觀念,即人們的審美觀對整體與和諧具有一種基本的要求。簡單地說,視覺形象首先是作為統一的整體被認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認知,也就是說,我們先“看見”一個構圖的整體,然后才“看見”組成這一構圖整體的各個部分(圖1)。
格式塔心理學派斷言:人們在觀看時眼與腦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開始就區分一個形象的各個單一的組成部分,而是將各個部分組合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更易于理解的統一體。此外,他們堅持認為,在一個格式塔(即一個單一視場,或單一的參照系)內,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數幾個不相關聯的整體單位。這種能力的強弱取決于這些整體單位的不同與相似,以及它們之間的相關位置。如果一個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關的單位,眼腦就會試圖將其簡化,把各個單位加以組合,使之成為一個知覺上易于處理的整體。格式塔的實驗還表明,雖然有秩序的形易被我們接受,但卻不是十分的耐看,因為它缺乏變化,呆板單調而不能引起視覺興奮。貢布里希對此的解釋是:“眼睛在快速掃描環境時并不向大腦提供任何信息,只有當它處于靜止時才能提供信息。”而這種靜止狀態在視覺感知到形的中斷、轉折時更易形成。
識別,于是在“有”與“無”,“虛”與“實”的轉換過程中產生了主客體的交流,審美快感由此產生(圖2)。圖2中實形和虛形所形成的張力蘊涵著合理性和不合理性,獨立性和整體性。實形和虛形都可以被看作合理的形、也可以被看作是不合理的形。即可以被認知為獨立的形,也可以被認知為是整體形中的一部分,由此產生的具有多重性。設計者打破了正常的背景襯托與被襯托關系,而是互相襯托的關系。至于哪些形處于前哪些處于后,一方面取決于設計者根據自己的意圖運用平衡原理對形的鋪排,另一方面要取決于觀者的知覺判斷能力。在這一點上,它與圖地互換所形成的視覺張力有類似之處。
參考文獻
[1]趙江洪.設計心理學[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
[2]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3]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M].浙江攝影出版社,2013.
[4]周琳.格式塔完形學在壁飾構圖中的運用[J].2014(5).93.
[5][英] 赫伯特·里德. 現代繪畫簡史[ M ]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