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婷
摘 要:本文在政治新常態背景下,按照行政倫理基本理論探究行政行為選擇模式,結合以往學術研究將行政行為選擇模式總結為義務型,道德型和價值目標型三種。并結合中國的政治新常態特征,試圖探究更加實際可行的行政行為選擇的倫理模式,為行政主體在新常態下改善作風,真正地將職業使命和個人價值結合起來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行政行為選擇;新常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針對經濟發展狀況提出了“新常態”這一觀點。按照百科的解釋,“新常態”中的“新”指的是與過去有所區別,“常態”指的是事物固有的一種狀態。新常態最初指的是一種經濟發展的趨勢,即經濟發展進入到一個增長速度比以往明顯下降的發展階段。經濟的發展變化會引起政治領域的相應變革,因而,可以說政治新常態就是政治領域呈現出的新的經常性態勢,是一種區別于過去,穩定、持久的良好的政治生態。在政治新常態下不僅要求政府簡政放權充分發揮市場的積極作用,還要求發揮政府的宏觀監控作用,政府工作人員更要以行政行為倫理規范自身。
1 行政行為選擇理論
1.1 行政行為選擇的含義
行政行為在不同的視角有著不一樣的含義,但其基本要旨是不變的,即要求行為有主體,受一定規則的約束,具有一定的效力等。本文將行政行為的含義概括為,行政主體在行政管理過程中根據一定的準則(來自法律規定,黨的政策方針的要求)做出的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的一系列行為。按照一般的行政倫理研究,行政行為選擇是指行政人員行使國家權力進行社會管理的過程中,在行政倫理的價值范疇內做出判斷和取舍的過程。其本質是在各級黨政機關內為人民服務的主要行政主體---公務員,根據行政倫理義務和行政道德自律將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路線貫徹到管理社會事物的具體實踐中,從而實現治理國家的目標。
1.2 行政主體行政行為選擇的倫理模式
根據對比研究,可以發現國內外學者將行政行為選擇的倫理模式分為義務型,道德自律型以及價值目標型。我們知道行政行為的主體是理性與情感兼備的人,他做出一個行為的動機是復雜的。作為行政人員,當他在做出一個具體行政行為時,我們也會探究其行為背后的推動力,這種推動力可能是行政人員這一職業所要求的法律約束和道德約束,也可能是他內心的確信和善良的意志,還可能是對一定價值目標的追求。所以,要研究行政行為選擇的倫理模式,重點要關注每個行政主體行為背后的動機,同時這種動機也是我們探究行政行為選擇模式并且推進行政行為選擇的倫理模式的根據。
(1)基于義務的選擇模式
義務型的選擇模式是行政主體將行政倫理義務作為行政行為選擇時的依據。行政主體在具體的行政管理活動中所做出判斷和決策的動力是行政倫理義務。這種倫理義務主要來自公務員的職業道德以及行政組織倫理。西方發達國家的行政倫理研究比較成熟,他們更加重視行政倫理法制建設,認為唯有外在的強制力才是最行之有效的約束和示范。比如說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等發達國家分別制定了《政府倫理法》,《公務員行為準則》,《加拿大公共服務的價值與倫理規范》,《國家公務員倫理法》等等,這些法律通過與倫理規范、法令條文配合,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約束行政主體行政行為的目的。我國也采取了同樣的措施,目前主要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和《中國共產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兩部法律規范來指導和規范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為其提供行政行為選擇的憑借。由此可見,義務型行政行為選擇模式在現實中的實踐是很普遍的。這當然與這種模式的合理有效密不可分。因為義務的特性決定了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選擇必須符合相關倫理規范的要求,否則就要承受相應的不利后果。這種行政倫理規范的強制是從外部發揮作用的,責任和義務強制要求行政主體在實施具體的行政行為的時候要綜合衡量行為帶來的影響和后果。
基于義務的選擇模式不可否認的是有其現實性和合理性意義。但是,我們必須考慮這種模式的局限。義務和責任的剛性使得行政主體在行政行為選擇時過于僵硬死板,導致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積極性不高,以應付差事,完成任務為目的,從而導致集體渙散無效率。但政治新常態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要求政府要盡快地向“服務型”政府轉變,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既要在責任義務的范圍內,又要有人民公仆的道德情操。
(2)基于道德自律的行政行為選擇模式
道德自律的選擇模式是指行政行為選擇以行政主體內心的道德自律為出發點。道德自律是文明社會對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成員的合理期待和基本要求。人的善良意志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在善良意志的指導下的行為使得每個人盡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義務。行政行為選擇的主體是每個具體的個人,他們的責任感、成就感、廉恥心等都是其善良意志的體現,也就是他們的道德自律。如果行政主體在具體的行政行為實踐的過程中,行為選擇符合他的道德要求,那么他對自己就會有一個積極的評價,并認可自己。反之,行政行為選擇時如果違背了最基本的社會道德,違背行政主體的善良意志、道德自律,他就可能會覺得良心不安,內心譴責,可能會在負面情感的影響下失去理性導致違法犯罪行為,如果是后者,那么行政行為的目標和價值就失去了意義。縱觀歷史,放眼中西方,在行政倫理的發展過程中,道德自律一直都是制度設計中對每個人,也對行政主體最美好的期待。在這種美好的期待下,每個國家的行政倫理建設可能會更加健全合理,但我們將改善政治治理完全寄托于此,則會顛倒主次。
基于道德自律型的行政行為選擇模式也有明顯的不足之處。基于義務的選擇模式重在外在強制性,而基于道德自律的選擇模式是通過內在強制力發揮作用的。關于人性善惡的探討從未停止過,道德自律是人的一種理性意志,個體內心的道德自律差異非常大,這就導致我們無法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更無法保證所有的行政主體都有善良意志。現實社會生活中一個個鮮活的事例也將道德自律重重的摔在地上,讓我們不得不另辟蹊徑。
(3)基于價值目標的行政行為選擇模式
基于價值目標的選擇模式是吸收義務型行政行為選擇模式和道德自律型行政行為選擇模式的優點而規避其缺點的一種綜合模式。這種模式更加重視行政的價值目標,并將行政價值目標作為行政主體行政選擇的根本推動力。此外,這種模式還強調各種利益之間的平衡和制約,可以說其是行政主體人格完善和行政倫理改革的重要途徑。在不同的社會經濟政治條件下,一個國家的行政管理活動所追求和重視的目標有其不同的側重點。推進國家倫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現階段我們國家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標。在政治新常態下,具體到行政改革的領域,就是要求行政主體在治理國家和社會的過程中既要維持穩定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又要切實保障在行政管理過程中實現民主、法制和效率。當前社會中各種利益的分化和新的利益群體的不斷產生和發展,如果政府把這些矛盾處理得好,那么離行政管理的目標就會更近一步,反之則會偏離方向,有悖于政治新常態的要求。雖然利益矛盾和沖突是復雜的,但是行政管理活動的價值目標卻是一致的,那就是無論社會矛盾如何復雜多變,都要確保民主,法制和效率的實現。
2 政治新常態下行政行為選擇的可能模式探究
歷史的車輪永遠是向前滾動的,人類追求平等、自由和幸福的腳步從未停止過。回顧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的發展,可以發現我們的經濟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成果,但是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產生和很多社會矛盾和沖突。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需要政府不斷地推進改革的進程,以實現對國家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干預。但是,如果政治改革的腳步趕不上經濟改革的步伐,就會在行政管理領域產生不良的影響,比如行政權的膨脹、行政主體角色沖突、職能錯位等,從而導致行政主體在行政選擇時的倫理困境。在新常態下,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下降,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是當前國家的主要任務。在這種經濟環境下,究竟何種行政行為選擇的模式是有效的,當然要結合新常態下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去考慮。因為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中講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某種程度上,經濟新常態決定著政治新常態,二者相輔相成、互為動力。并且政治領域提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這表明了我們的黨和政府不僅從思想上,而且也在行動上努力改革傳統行政管理的方式,改革行政倫理中行政行為選擇的模式。
綜合現階段我國的經濟政治的現實狀況,上文所述三種行政行為選擇模式中,行政行為選擇的義務模式是我國傳統的行政倫理建設所提倡的,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行政行為選擇的道德自律模式同樣也是與前者相結合,共同發揮指導行政主體的行政選擇的作用。我們不可否認兩種模式的積極作用,但同時我們必須立足于現實,尤其在政治新常態下更要結合行政管理的行政價值目標,嘗試更加合適的行政行為選擇模式。就此而言,上文分析的第三種模式——行政價值目標模式是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因為這種模式最強調行政價值目標的重要性。我們知道,無論社會經濟和社會政治如何發展,人類政治社會發展的一些價值原則是不會改變的,比如民主原則,公平原則,法制原則和效率原則等等。而行政管理中重要的行政價值目標是,民主、法制和效率,以及三者之間的協調。
行政倫理作為行政主體行政選擇的指導,追求民主的實現。如果行政主體在行政行為時有民主的意識,不管是行政選擇還是行政行為的結果都會體現民主的要求,保障人民利益的實現。法制要求行政主體的治理行為必須充分尊重法律的權威,不允許任何組織和個人有超越法律的權力。法律的約束力強于道德的約束力,如果僅以其中之一約束行政主體的行為有失偏頗。但行政行為選擇的行政價值目標注重將此作為指導,這樣使得法制的觀念深入到每一個行政主體的內心中。行政價值目標之一的效率是指國家的行政管理應當有效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保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序可循,從而保證整個社會的有效運轉。最后民主、法制和效率作為行政價值目標,同時也作為行政價值目標模式的行政行為選擇,其內涵都是一樣的,三者的有效統一結合更加有助于在政治新常態下實現社會發展和治理的目標。
3 結語
在政治新常態下,行政管理要實現民主、法制和效率,行政行為選擇的倫理模式的改革也必然要符合行政的價值目標,但改革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我們全社會共同參與,行政主體作為國家治理過程中的關鍵角色,更要將實現民主、法制、效率等行政管理活動的價值目標牢記在心,并結合個人的人生理想,恪守職責,推進行政行為選擇的倫理模式的改革。
參考文獻
[1] 馬曉雪,王蕾,王瑩瑩,司馨鈿.行政倫理視角下我國反腐敗問題分析[J].《遼寧警專學報》,2013(3)
[2] 黃前柏.現代財政與國家治理[J].《新理財》,2013(12)
[3] 俞可平.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J]. 《前線》,2014(1)
[4] 徐邦友.國家治理體系:概念、方式、結構與現代化[J].《當代社科視野》,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