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芝梅
摘 要:政治的核心是權力運行。本文總結了中國封建官僚政治權力的五大特征:(1)中國封建官僚政治維護全體地主的所有權,同時凌駕個別地主的所有權,是一種公共權力;(2)皇權為家族私有,為了專制,皇權要不斷得到強化;(3)皇權專制下,官僚權力不穩,層層依附,結黨營私,易于腐化;(4)官僚機構日益膨脹;(5)既有超越性又有世俗性的儒教意識形態構建了封建官僚政治權力的合法性來源。這五個特點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當以史為鑒。
關鍵詞:中國古代;官僚政治;權力特征;意識形態
政治制度具有明顯的歷史繼承性,是政治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就是以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為內容的政治體系。既往關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特點的研究多集中在政治體制層面。現結合中國古代官僚政治的歷史,分析中國古代官僚政治權力運行的特征。
1 官僚的政治權力是一種公共權力
“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1]。在中國流行久遠的詩經記載此語是對中國的皇帝權力的生動說明。皇帝擁有全國的土地最高所有權,可以征收土地稅可以沒收私人土地。其實,一般情形下私人土地仍視為私人所有,可以自由買賣。在中國封建社會認為國家的財源、兵源都是來自于小農經濟,有長久的重農政策。農業文明時代人們對土地的追逐決定了所謂的土地所有權經常處在運動狀態之中。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僚制度下,官僚的權力聽命于皇帝,代表全體地主的整體利益,凌駕于個別的土地私人所有權之上,具有公權屬性,而不像歐洲中世紀封建領主的權力那樣具有私權特點。
2 皇權為家族私有,為了專制,皇權不斷得到強化
春秋戰國至秦朝,逐漸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秦朝時,皇帝的獨尊地位已經在制度的層面上確立下來,以至于連他們的衣食起居也都規定了特別的稱號[2]。官吏不是靠宗法血統的世襲貴族而是國君隨時可以任免的官僚。他們直接對國君負責。官僚制代替世卿世祿制和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初步形成。從權力結構上說,古代官僚政治體制包括三個層次:一是高居于各級官僚之上的神圣的、絕對的、世襲的皇帝;二是由皇帝領導的丞相(或中樞機構)等各級官僚;三是等待通過選官制度而走向官場的眾多士子或地方名流可稱為候補官僚。這樣就構成一個金字塔型權力結構圖譜。在這個圖譜中,以宰相為長官的官僚組織相對于皇帝個人,必然產生某是獨立力量,異于君主意志。強勢君主必然打壓相權,在此過程中,皇權不斷得到強化。
3 官僚權力不穩,層層依附,結黨營私,易于腐化
中國歷史上,不乏年幼無知甚至還是一些尚未斷奶的小孩娃的君主,他們無心也無力治國,從而后宮專政、外戚專權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隨著年幼君主的成長與宮廷斗爭的需要,幼主往往會依靠與自己親近的宦官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和奪取真正的權力,從而宦官專權也就成為中國封建官僚政治的一個揮之不去的幽靈。有鑒于此,君主往往會因皇位傳續等政治斗爭以及個人好惡等因素而提升或撤換大批官吏,以致 “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個新皇帝登基都需要一個對他本人無限忠誠的官僚機器以便不斷的鞏固與強化皇帝自己的權力。君主不斷更替,官僚權力時常是極不穩定的。
在官僚政治下,皇帝自上而下地任命官吏、發布行政命令“明主治吏不治民”。官吏不對國家或人民負責而只對皇帝負責,或下級只對上級層層負責,形成明顯的封建官僚等級。上下級之間的關系不是分工與合作的關系而完全變成了主奴關系,其晉升并不完全靠什么政績而是靠上司的個人好惡。這樣就形成官僚之間的層層依附性。
由于官僚權力的不穩性和職位升遷的無規律性,各級官吏都力求保全自己于是拉幫結派結成“朋黨”,上下左右互相依附利用以便依靠群體力量來鞏固與加強自己的政治地位,從而在官場上也就明虛暗實地存在著種種縱橫交錯繁紛復雜的關系網。師生、同學、同族、同宗、同鄉、故吏等等任何關系無一不被利用。
在封建官僚政治下,官員們俸祿相對微薄,比較清貧,加之職位變動頻繁無序,官僚們往往在其任期內利用職權極力掠奪聚斂財富貪圖享受為子弟謀肥缺。皇帝對官僚所要求的首先是忠誠,至于其它方面如“廉潔”、“能力”則在其次,甚至皇帝鼓勵官僚生活奢侈腐化,例如趙匡胤對石守信等人說:“人生駒過隙爾,不如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 [2]。這樣一來中國官僚極易與貪污結下不解之緣。廉吏清官之所以被反復歌頌,說明此類人物少之又少,實屬罕見。
4 官僚機構膨脹
皇帝居于統治之巔,儼然高不可攀。但皇帝要統治偌大一個中國又不可能不依靠龐大的官僚集團以作為統治工具。皇帝既要考慮政令暢通,又要考慮各職能部門互相牽制,以利于自己的統治從而不斷強化皇權。所謂“用一人焉,則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興一事焉,則慮其可欺,而又設一事以防其欺。[3]”專制體制越強大,官僚機構就越龐大,官吏人數也就不可避免的越來越多。根據有關歷史人口數據[4]計算,官民比例(不計軍隊)在西漢元始為7610∶1,隋朝大業為3953∶1,唐朝天寶為3431∶1,宋朝元豐為2148∶1,明朝萬歷為2095∶1,清朝康熙為910∶1,官僚機構不斷膨脹。
五、既有超越性又有世俗性的儒教意識形態闡釋了封建官僚政治權力的合法性來源
夏、商、周時期的形成的從整體到部分,萬物由陰陽演化的對稱宇宙理念和強調禮制等級的觀念,為后來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從西漢起趨歸于以四書五經為核心的孔孟之道。“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 [5]、“親親、尊尊、長長” [6]和“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 [7]三者之內涵在本質上并無明顯不同。中國古代的家國同構背后有超越世俗的宇宙生成論依據。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歷代都主要以孔孟之道為標準來選拔官吏。
中國古代人民的世俗生活崇拜祖先,有著很強的宗法觀念,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8]就體現了這一點。祖先的功德可以庇蔭子孫,換言之,是后嗣權力合法性的重要來源。王朝的覆滅,被歸咎于敗壞了祖先的盛德。傳宗接代,祭祀祖先也是百姓各家的重要任務。百姓的宗族觀念可以很容易地與皇權的列祖列宗可以很容易地通過類比連接在一起。君主權力的繼承又如私人所有財產權的繼承一樣可以為世俗所理解。和天道人倫觀念結合在一起的皇權與官僚權力運行秩序,不知不覺中成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理想的現實注腳。
5 結論
這五個特點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起源于中國本土政治觀念。絕對化的皇權與官僚機構自發的獨立性之間的張力左右著官僚政治的權力運行。封建官僚政治在當代中國社會全面已經不可能全面復活。但是,兩千多年封建官僚政治制度和其意識形態影響深遠。當今一些社會問題,如“團團伙伙”,“塌方式腐敗”和封建時代的結黨營私在本質上并無不同。現在分析封建官僚政治制度權力運行的特點,仍有警醒意義。自由、民主、平等、法治是政治文明的發展趨勢,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如何與市場經濟下的世俗社會互相鑲嵌,仍需繼續探索。我們應以史為鑒!
參考文獻
[1]孔穎達.毛詩正義[A].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796
[2]脫脫等.宋史·第二十五冊[A].北京:中華書局,1977:8810
[3]陳廣桂.中國財政供養率問題的初步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03,04:11-15
[4]黃宗羲.明夷待訪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1:6
[5]孔穎達.周易正義[A].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336-337
[6]孔穎達.禮記正義[A].十三經注疏委員會.十三經注疏(整理本)[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166
[7]孫奭.孟子注疏[A].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37
[8]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A].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