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磊
[摘要]創業作為發展大學生綜合能力、緩解高校就業壓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途徑,在當下中國已獲得越來越多的重視。而大學生要想真正創業,必須有堅定的創業精神。針對當前形勢下大學生在創業精神培養方面所面臨的困難,本文從社會、學校、家庭及學生個人發展四方面探討培育當代大學生創業精神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 創業精神 困境和培育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4-0192-02
一、當代大學生創業的背景介紹
2015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創歷史新高的749萬人,較2014年增長22萬人。在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逐漸加大的今天,要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各地高校在鞏固傳統就業渠道、拓寬新型就業空間、挖掘現有就業潛力的同時,也開始將著力點放在對學生創新能力、創造意識、創業精神的培育上,力圖打造畢業生“以創業促就業”的良好局面。國家層面,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創新、創造、創業”作為關鍵詞,強調了蘊含在我國人民群眾中的無窮創造力,描繪了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美好愿景,倡導“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
可以看出,創業教育已經成為當下國家、社會和學校的工作重點,培育富有創業精神、充滿創新活力的當代大學生,不但有利于高校就業工作的健康發展,更肩負著推動經濟社會持續進步的重要責任。然而環顧大學生的創業行為,可以看出雖然目前存在一定數量的大學生創業者,但在總畢業生人數中比例極低,且創業質量參差不齊,多數創業者的成果如曇花一現,而更多的學生則對創業抱有懷疑、恐懼的心態而裹足不前,深刻限制了大學生創業潛力的發掘。究其根源,在于當代大學生缺乏勇往直前的創業精神和創業勇氣,因為精神動力是決定人行為成敗的根本內因。本文致力于探討當代大學生創業精神養成的基本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培育適應新時期要求的創業精神之途徑。
二、當代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培養困境
當代大學生缺乏創業精神、欠缺創業動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試圖從學生心理、學校教育、家庭氛圍和社會培育四個維度進行探討。
(一)大學生創業意識淡薄,創新精神缺乏
創業意識是創業行為的基礎,是大學生創業的動力源泉。作為缺乏社會經驗的創業者,擁有積極的創業意識和活躍的創新思維是創業成功的必備條件。只有具備堅定不移的創業意識,才能克服創業過程中遇到的艱難險阻,實現成功創業。而筆者通過調查了解到,多數大學生從來沒將創業納入到未來規劃之中,認為學校的創業教育與自身無關,以“應付考試”的心態對待創業課程,對他人的創業行為漠不關心,嚴重缺乏創業積極性主動性。
當代大學生,特別是“90后”的學子被稱為“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一代人,從小享有的優越生活條件使他們缺乏相應的創業抗壓心理。創業之路一定是一條布滿荊棘和挫折的艱苦之路,沒有強大的心理承壓能力和良好的自我調適能力,難以承擔創業風險,接受創業挫折。大學生要想獲得創業成功,必須做到既能合理分配創業成功的果實,也要有勇氣承受創業失敗的打擊。而縱觀當前教育局面,許多學生連常見的學業、情感、生活壓力都疲于應付,更不必說嚴峻的創業壓力。
創新是民族發展的驅動力,青年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未來。能否將書本知識運用于實踐、能否用發現的眼光去觀察世界、能否致力于不斷改善我們的生活條件,是青年學子是否具備創新精神的顯著標志。而經過多年填鴨式的應試教育,我們的大學生已經適應了“讀書為考試,考試為成績”的思維方式,對書本知識的運用僅限于試卷,缺乏將知識活用于日常生活的思維角度,直接造成了創新精神疲憊的精神惡果,影響了當代大學生創業意識的發展發揮。
(二)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未能體現
當前高校普遍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日常教學之中,并且把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作為辦學質量的檢測標準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接受創業教育,培養他們的創業主動性、積極性。但在另一方面,當前高校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在于他們的課業表現,主要考察的是學生對所學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如何管理好學業與創業之間的關系,如何管理好學生的創業行為是高校間存在的很大難題。而缺乏對學生創業行為完善的評價制度則加深了學業與創業之間的矛盾,因此很多高校對于大學生創業表面上支持,但實際上持相當謹慎甚至保守的態度。此外,以就業為目標的評價和管理體系一方面造成了大學生個人素質發展和就業途徑的瓶頸,另一方面也對創業教育的開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三)家庭關懷的氛圍導向亟待改變
長期以來,家庭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就是“上一所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將就業作為學習的根本目的,認為只有找到一份好工作才能享有正常快樂的人生,而上大學的目的也即是為找工作而獲得一塊敲門磚;或者深受傳統“學而優則仕”思想的影響,積極鼓勵孩子參加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考試,將“踏入公家門,吃上公家飯”作為光耀門楣的資本。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許多家庭形成了“只有學習不好,找不到工作的人才去創業”的思想,把本應屬于主觀能動的創業行為視作現實困境的倒逼行為,從而使學生在內心世界中不自覺地將創業作為無可奈何的選擇,大大降低了選擇創業的可能性。
(四)社會環境的支持作用有待發揮
創業環境是影響大學生創業精神的重要因素,而社會環境支持與否則深刻影響到創業環境的形成。培育創業精神,需要良好的社會精神土壤和健全的社會支持體系。“積極進取”的社會環境催人奮進,客觀上促進了大學生的創業行為;“貪圖安逸”的社會環境使人疲敝,主觀上消磨了大學生的創業精神。社會輿論是社會環境的風向標,輿論導向直接決定了大學生對創業的主觀態度。雖然我國對大學生創業的社會認可尚未統一,但經過改革開放30余年的發展和當前對創業行為的日益重視,社會輿論開始普遍轉向到倡導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為我們的創業教育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在思想影響的同時,社會對于大學生創業的支持系統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當前我國普遍存在著大學生創業融資難、認證手續繁雜、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創業法律法規不完善等問題,嚴重制約著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三、當代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培養途徑
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自身的通盤協作與不懈奮斗。社會應給予大學生更多的幫扶與支持;學校在加強創業教育的同時,應完善對學生教育成果的評價機制;家庭應給予學生創業更多的理解與關懷;同時學生自身也應時時努力、自強不息,為自己的美好明天而不斷奮斗。
(一)全社會營造有利于創業的良好氛圍
在當前國家重視創新創業,致力于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美好愿景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媒體應把握好宣傳的風向標,對大學生的創業行為多做正面宣傳,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鼓勵大學生積極創業的良好輿論氛圍。積極報道大學生創業的典型事例,為學生在思想上樹立起激勵他們創新創業的思想模范,引導他們主動發掘自身的創業精神。完善保障大學生創業的各項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一方面規范大學生的創業行為,使他們的創業行為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保護大學生創業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特別要完善在貸款融資、招工用工、知識產權保護以及破產清算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既使大學生的創業活動走上正軌,有章可循,又要最大限度的為他們解除創業失敗的后顧之憂,從而真正引發內心深處的創業欲望。在做好輿論導向和制度建設的同時,更要合理規劃對大學生創業的幫扶措施,在完善融資渠道、減免稅收負擔、提供場地場所、簡化流程手續、培訓創業技能等方面給予大學生創業者們更多的政策支持。
(二)各高校堅持培育創業精神的主體地位
高校是培育大學生創業精神,引發大學生創業欲望,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的直接影響者,理當成為創業精神培養的主陣地。各高校要狠抓創業課程教育不動搖,不斷完善、修改創業類教材和課程標準,使創業教育做到與時俱進。在講授創業方法和創業精神時,不能“空對空”地泛泛而談,應該針對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入探討。各高校要完善創業指導教師的師資隊伍,當前在高校中指導學生創新創業的多數是沒有實際創業經驗的輔導員或任課老師,因而實際教學質量并不高。高校應一方面提高創業指導教師的實踐能力,鼓勵他們接觸社會,學習最新的創業理念;一方面邀請有創業背景的企業人員來校擔任創業指導教師,以傳授學生們可以真正用得上的實戰經驗。此外,各高校還應為學生搭建可以操作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為有創業想法但缺乏創業勇氣的學生提供施展才華和抱負的機會。
(三)家庭中營造鼓勵創業的人文關懷
在家庭中要轉變對學生創業的傳統看法,不再將創業視為沒有工作被逼無奈的選擇,而是把創業當作實現人生夢想的奮斗階梯。家長應鼓勵孩子的創新創造行為,積極關注他們的創新性想法并支持其付諸實現。對大學生在創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應予以積極關注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轉變舊有的成才理念,把創業行為看做孩子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有了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大學生在從事創業活動時便減少了許多后顧之憂,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業熱情,鼓舞創業精神。
(四)學生自身不斷發展有利于創業的綜合素質
作為當代大學生,應看到積極從事創業活動不但需要過硬的專業知識,更需要全面發展,培養自身的綜合素質。在創業過程中,大學生需要多方面的知識構成,其個人發展不再囿于本專業的限制,而是強迫自己涉獵更加廣泛的知識層面,以適應創業需要。此外,從事創業活動的大學生在為人處世、處理事務方面的能力也會日益發展,最終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而這種全面發展所帶來的進步的喜悅之情會反過來激勵他的創業精神的發揮。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理想社會中人的評判標準,而創業行為是使大學生獲得“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最佳途徑。在不斷超越自我、全面發展的同時,大學生創業者還應培養自己的抗壓能力、經受挫折的能力和承認失敗的勇氣,即所謂擁有強大的“情商”。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情商是對青年人成才的指引。”只有擁有了強大的“情商”,才能不畏挫折,勇于接受挑戰。要培養創業精神,青年學子還應該積極接受創業實踐,合理利用校內創業基地,主動參加各種創業論壇、創業比賽和創業沙龍活動,以期在綜合實踐中切實培育自身創業精神,激發創業潛力。
【參考文獻】
[1]郭樹東.高校學生教育和管理評價體系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03).
[2]宋斌,王磊.高校創業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11(11).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