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曉云
[摘要]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理論,該理論從行為角度探討了語言的使用,可以廣泛應用于外語教學中。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掌握正確的符合英語母語語言習慣的言語行為是教師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筆者從言語行為理論入手,結合教學實踐,分析了言語行為理論在聽說讀寫和翻譯教學中的影響以及得到的啟示。
[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 外語教學 語境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4-0203-03
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s)是語用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言語行為理論是英國牛津大學道德哲學教授奧斯汀建立的。奧斯汀根據說話人和聽話人在交際行為中的關系來分析話語的職能。美國哲學家賽爾(J.R.Searle)完善和發展了語言行為理論,將言語行為分為五大類,并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豐富了語用學的研究內涵。本文主要探討該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是對英語教學語境的影響。
一、言語行為分析
(一)言語行為的要素
言語行為的要素主要有三個:發話者、受話者、話語內容或傳遞的信息。此外,語境也是言語行為的要素。
1.發話者和受話者,盡管言語行為有不同的種類,但都必須有發話者和受話者。
2.話語內容;任何言語行為都有具體的內容。
如“How are you?”(并不是在關心對方有什么具體內容?這種慰籍型的交際所表達的具體內容是:我在同你打招呼,我要跟你保持聯系)。
3.語境:任何言語行為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發生的。語境不僅對言語行為的內容和形式有干預作用,并且有一定的補充作用。
(二)言語行為的類型
傳統的英語語法將言語行為分為三種,許多語言都以此為基礎得以區分。
a.陳述或宣布;b.提問或置疑;c.命令。
例如:
1.Tom took out the book.
2.Did Tom take out the book?
3.Take out the book, Tom!
盡管用來陳述的語句的言外作用有時并不外顯,但我們還是會根據語境推斷出某些疑問句的“疑問”形式體現的反而是“非疑問”的意思,這些語句有言外之意。也就是說言語行為有三種:
1.言內行為:指說話這一行為本身。即:人們在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時,需要從詞匯中挑選詞語,還要選擇一定的句法規則對這些詞語加以組合形成話語,然后賦予這些話以語音形式,產生一串音波。
如:Do you feel very hot in this room?(如果說話人的目的是選擇一定的詞語和句法規則而形成語句,這個言語行為就是言內行為。)
2.言外行為:就是用說話來體現發話者意圖的一種行為。
Do you feel very hot in this room?(如果說話人的目的是在向受話人表達某種意圖,或直接詢問,或間接表示開空調的請求、命令,這個言語行為就是言外行為。)
3.言后行為:這是指受話者聽了發話者的話語之后所受到的影響,也就是話語帶來的后果。
Do you feel very hot in this room?(如果受話人聽出了言外之意,表示同意開空調或去開空調,則聽話人的行為就是說話人話語帶來的后果,是言后行為。)
二、言語行為理論與英語教學
語用學就是語言實用學,是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實際運用中的語言,尤其是對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話語的理解和表達。而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所研究的極其重要的方面。言語行為理論對英語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言語行為與英語聽說教學
我國的外語教學從20世紀60年代起一直受結構主義的影響,過分強調語言形式的習得,忽視語言形式的交際功能,從而嚴重地影響了學生交際能力的提高。語言形式與其交際功能并非一一對應的關系,一個表達形式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實施不同的言語行為,如“It is cold here.”可以是陳述這里氣溫太低了這一事實;或表達請求別人去把門窗關上;或建議離開這個冷的地方;還可以是警告或提醒對方小心感冒等。而一個言語行為的實施,比如“道歉”,也可以采用多種語言表達形式。
英語學習者要注意每種表達方式的不同使用場合。例如:如果不分場合隨意選用“Can you?”(或Could you… ?)和“Perhaps you could…”來表示請求,就會出現語用失誤,因為后者并不表示請求,而是表示“要求對方接受”(imposing)。如果是學生請求導師批閱論文只能用前者,后者一般用于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表示近乎“命令”的言語行為,或者用以表達譏諷、挖苦等間接言語行為,偶爾在同輩或熟人之間也可以用。
由于不正確的教學訓練,我們的學生經常喜歡用完整的句子來回答問題,完全忽視可能表達的間接用意:A: Have you bought your coat? B: Yes, I have bought my coat. B的回答傳達出不耐煩(使性子或耍脾氣:我買衣服是自己的事)或不高興(你為什么這么關心我買沒買衣服)的言語行為。A聽了,可能會誤認為B不高興和他說買衣服的事,交際就可能因此而終止。回答“Yes, I have ”就可以了。
(二)言語行為理論與英語讀寫教學
言語行為理論將話語分為述事話語(connotative utterances)和行事話語(performative utterances)。其中行事話語如“I promise”(我答應),“I apologize”(我道歉)等,其本身就意味著一種行為的發生,我們在讀和寫的教學訓練中,要注意這些方面。學生課文閱讀訓練中有一篇短文,寫的是Mr. Brown家的門前老是停滿了車,而他自己的車無法停放。于是他寫出一塊牌子“No parking”,但無人理會。后來他自作主張地寫了一塊這樣的牌子:“Polite Notice, No Parking.”之后,果真見效了。原來,人們把“Polite Notice”誤看成了“Police Notice”。這一故事里Mr. Brown的所作所為即運用了言外作用,同時也滿足了間接言語行為的目的,收到了言后作用的效果。
另外,教師在教授傳統語法時只是簡單地釋義,給出幾條規則,多是常規性的解釋,那些解釋不了的就說是特殊用法。其實運用言語行為的有關理論就可以做出較為合理的解釋。
1.限定詞、副詞、動詞、情態動詞等。
a.限定詞:比如“some/any”,一般語法講解說在否定句和疑問句中要用“any”而不用“some”,如“Have you got any money? ”但我們也有這樣的句子“Shall I bring some food to the party? Would you like some more cakes? ”雖然也是疑問句,但表示的是提議和邀請的言語行為。
b.副詞:A: I really dislike the man over there. B: Actually/Anyway, he is your new teacher. Actually 和Anyway 這兩個詞,隱含了兩種不同的言語行為(actually 可理解為警告或不滿意:他可是你的新老師,說話謹慎點;而anyway 可表示一種勸服,不管怎么說他是你的老師,尊重點吧),不能按其一般的詞義解釋。
c.情態動詞:傳統教學講解情態動詞只是講解它們的字面意思。再舉幾個例子,如“may”表示允許,“must”表示必須或推測等,忽視了它們在特殊語境下可能出現的言語功能,如“We all should vote for John.”“Should”的詞義是應該的意思,但只是字面意思,這句話含有建議的言語行為,表現說話人的贊同,如換用“are supposed to”就成了轉達別人提出的建議,自己可能贊同,也可能不贊同。
2.時態、體態等形式。
a.時態:施為動詞現在時有“以言行事”功能,如“I declare the meeting open”表示宣告行為。
b.體態:進行體有解釋上文提及的言語行為的功能,如“If you put me in touch with Jack, youll be doing me a favor.”后行為“doing me a favor”是對前行為“put me in touch with Jack”做出的解釋,整句話是一個以言行事,是對聽話人提出“請求”。
3. 陳述句、疑問句等形式。
傳統句子形式有陳述句、祈使句和疑問句,但從句子的使用來看,這些分類無法反映句子所能表達的各種功能。利用簡介言語行為理論可以分析很多句法結構,說話者可以越過這類表層形式,表達一種簡潔的言語行為,聽話者可根據語境做出正確的理解。
a.疑問句型結構不表示詢問,間接表示“請求”“建議”等語言行為。
Could you be a little quieter?(請求)
b.陳述句型結構可以間接表示“請求”“命令”等言語行為。
You are standing on my foot.(請求)
c.祈使句結構可以表示“警告”等。
Dont you eat too much.(警告再吃可能就會胖了或吃脹了對胃不好)
d.條件句的間接言語行為。
條件句的語義功能與語用功能是不同的,在使用或理解條件句時,應該考慮它的語用功能,即其表達的間接言語行為,包括警告、勸告、命令、建議、請求等,如:
“Only if you do not play all, you will not fail in the exam.”言下之意是只要不是整天玩,就不會考不過。聽話人聽到后,就不會實施某種行為,或終止某種行為。
言語行為語用學還注重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表達間接言語行為時的差異,應用在教學中有助于分析和理解文學人物。比如《高級英語》上冊第六課歐吉維探長夸獎公爵住的房間時說:“pretty neet set-up you folks got.”而公爵夫人則說:“I imagine you did not come here to discuss the decor.”歐吉維的言語有語法錯誤,比較粗俗,“neat”在這里是“fine, pleasant”的意思,是非正式語言,跟公爵夫人用這種語言說話是不禮貌的,顯示了其社會地位,沒有受過正式教育。而公爵夫人所用的是標準英語,語法結構嚴謹,而且故意選用語法詞匯“decor”,顯示了她的皇家氣派,公爵夫人從語言氣勢上就壓住了他,顯得派頭十足。說話人接受的特殊教育、年齡、性別、職業等制約因素構成交際中人物背景知識的一部分,決定了他們使用什么樣的言語以及用什么樣的言語形式去實施某種行為。
(三)言語行為理論與英語翻譯教學
1.翻譯要選擇合適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原文的意向或語用用意,著重表達交際功能。譯文不應受原文語言形式的局限,因為英、漢兩種語言的同一句式所表達的言語行為很多是不一樣的,翻譯時要加以注意,如:疑問句式不一定表示疑問,表示肯定也是可能的,如“Ouch! Isnt that a little steep for a room this size?”“哎呀!才這么大一間房,這么高的房租未免太貴了!”
表達命令不一定就得用祈使句,提問題也不一定用疑問句,例如“請大聲點說”,一般我們不譯成“Speak louder, please.”而譯成“Can you speak a little louder? ”根據英語口語的習慣,祈使句是很少用來表達請求的。
請求句也可以表示命令,如“My husband and I find strong smoke offensive. Would you kindly put that out”。這是Blackmail 中公爵夫人對歐吉維探長說的一句話,目的是想顯示她的高層社會地位,先震懾住他。這里是命令他停止吸煙,而不是有禮貌的請求。可翻譯成:“我和我丈夫都討厭濃烈的煙味,你不要吸了。”
2.言外行為與翻譯。翻譯中的言外行為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字面意義往往不是原作者的真正用意。交際中的話語一方面表達了其字面意義;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其所隱含的意義,即該話語所表達的言外行為。因此,譯者需在充分理解原文所表達的言外行為的基礎上,使其在譯文中也能表達同樣的效果。
如:原文: Were lost too much, Man. We cant afford to lose each other, we just cant.
譯文: 我們已經失去太多,老兄,我們不能再失去對方。我們不可以。
又如:原文:The flower girl: Will you pay me for them?
The daughter: Do nothing of the sort. The idea!
譯文: 賣花女:你肯替他付錢嗎?
女兒:媽,一個子兒也別給,她想得倒美
3.言內行為與翻譯。對話語的以言指事行為的翻譯要求譯者必須考慮如何同時達到“音”和“義”的完美結合。例句: 原文: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譯文: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林語堂譯)
4.言后行為與翻譯。言后行為是指在言外行為實施后在讀者中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和效果。由于與認知環境和語言文化的不同,譯者不可能完全使原文在原語文化語境中能夠產生的效果在目的語中再現。但是譯者能使其譯文對接受者產生的影響和效果接近或類似于原作給原語讀者所帶來的影響和感受。
如:原文:寶釵獨自行來,順路進了怡紅院…不想步入院中,鴉雀無聞。
譯文1:…The courtyard was silent as she entered it. Not a birds chirp was be heard.(Hawkes譯)
譯文2:…To her surprise, his courtyard was utterly quiet.(楊憲益、戴乃迭譯)
5.間接言語行為與翻譯。語言交際中的間接言語行為在缺乏語境的情況下是很難理解的。面對這樣的話語譯者就必須充分利用語境來理解此話語,并判斷出說話人的真正意圖,并且把該話語間接實施的真正言語行為在譯文中表達出來,從而實現譯文的語用等效。
如:原文:Now if you dont tell me what you saw, there will be consequences.
譯文: 你如果現在不告訴我你看到了什么,會有你好看的。
又如:It (New York) has the poorest(譯為:心靈最空虛)millionaires, the littlest(譯為:人格最渺小)great men, the haughtiest beggars(譯為:草包), the plainest(譯為:最使人瞧不上眼)beauties, the lowest(譯為:最卑鄙齷齪)skyscrapers, the dolefulness pleasures of any town I ever saw.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交際的行為。言語行為理論不僅對文本分析和理解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言語行為理論使翻譯活動的語言要素與外部要素的研究相結合成為可能,并指導翻譯走向真正的開放。所以,在教授翻譯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運用言語行為理論這個角度進行教學,其實就是要求譯者能學會正確領會原作者的主觀動機或意圖以及在原作讀者身上產生的客觀效果,并力求在譯品中對等地傳達這種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以使原作信息對原文接受者的作用與譯作信息對譯文接受者的作用基本相同。
三、啟示
(一)教學大綱方面
《高等學校外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下文簡稱“《大綱》”)的培養目標中說要培養“較強的能力”,但培養什么樣的“較強能力”并沒有說明。實際上語用能力應該是其中的一個核心部分,因為學生應該不僅要具備利用語法遣詞造句的能力,也應該具備在一定語境條件下正確地使用語言形式進行良好交際的能力。《大綱》應該明確指出培養學生一定的語用能力。《大綱》里建議的選修課程中有語音學、語法學、詞匯學、文體學、修辭學等,并沒有提到語用學,也說明御用能力并沒有得到充分重視。
(二)教材編寫方面
語言是用來交流信息的,所以選用的素材不但要體現語言的規則和文化規則,還要體現語用規則。教材編寫者可以根據相關的研究和語言交際的實際情況,描述本族語使用者所使用的每一個言語行為的典型語境。例如:英語作為母語的人可能道歉、抱怨或稱贊聽話人的典型情景有哪些?該語言行為在形式上變化的程度以及根據參與者而選擇的特定話語如何?本族人在正式和非正式場合用于完成這些言語行為最常見的話語形式有哪些等。
四、結語
本文對言語行為理論進行了簡要回顧, 探討了言語行為理論在課堂英語教學中的影響力。教學實踐表明,外語學習者的最大障礙是如何理解和表達說話人的言外之意。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應把如何理解和表達話語真實意義作為一個重點,從而幫助學生準確把握各種語境的說話人的言外之意,學習者不但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和語法知識,了解正確的句子結構,而且還學會了如何在不同的語境當中正確使用語言以避免出現一些語用錯誤。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何自然,吳亞欣.語用學概略[J].外語研究,2001(04).
[3]胡壯麟,劉潤清,李延福.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4]劉紹忠.語境與語用能力[J].外國語,1997(03):24-31.
[5]Searle,J.R Indirect Speech Acts[A].In Steven Davis(ed) [C].1991:265-267.
[6]Yule,G.語用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47-56.
[7]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外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8]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9]張漢熙.高級英語[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