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源自高等教育生態觀和創新生態系統觀的相互結合,創新性地提出高等學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理論。運用高等學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較系統地對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生態失衡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由此提出了加強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發展的若干對策建議。
[關鍵詞]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生態失衡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3-0001-06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創新實踐教育對于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因為如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高校把創新實踐教育納入人才培養之中,紛紛采用多種方式開展創新實踐教育。但是,縱觀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活動,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生態失衡問題較為突出,從而直接導致了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效果不明顯。究其原因,在于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缺乏生態觀的理念和指導。本文正是出于這樣的目的而開展研究的。在創新性提出高等學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的前提下,以安徽財經大學等幾所地方高校為例,運用高等學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較系統地對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生態失衡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并相應的提出如何加強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高等學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的提出
高校創新實踐教育在20世紀40年代起源于美國,又名技術創新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西方國家高校在創新實踐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F在創新實踐教育已經成為西方高等教育的一個基本使命。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視創新實踐教育。所謂創新實踐教育是指高等學校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它是一種跨越式教育,是一種主體性教育,是一種健全人格的教育,是高層次的素質教育,它是現代大學教育的靈魂。因此,高校創新實踐教育首先是一種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高等教育模式,它是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的,以創新活動貫穿于其中的高等教育過程。
由于高校創新實踐教育首先是一種教育模式,其次還是一種創新工作,其具有教育和創新的雙重功能,所以高等學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的提出既源自高等教育生態觀,又來自創新生態系統觀,是兩者融合的必然結果。首先,高等教育生態觀是研究和指導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視角。高等教育生態觀是由美國高等教育學家阿什比在1966年首次提出的,他指出應該以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考慮高等教育的發展問題,特別要把握高等教育系統內部的生態平衡、生態位態、協同進化的原理與機制。隨后,高等教育生態觀得到迅速發展,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研究領域和研究范式,同時也日益成為研究和指導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理論和方法。今天我們從生態學的角度研究大學教育,完全符合現代大學教育發展的歷史規律。生態化是21世紀大學的基本路向。其次,創新生態系統觀是“創新系統觀”的新發展。自1985年朗德沃爾首次提出創新系統概念后,“創新系統觀”理論和實踐得到迅猛發展,其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比如,國家創新系統、產業創新系統和集群創新系統等。但是,由于來自創新系統實踐的巨大沖擊,“創新系統觀”逐漸被“創新生態系統觀”所取代,特別是硅谷的持續創新發展,直接導致了創新生態觀的應運而生。單從字面上講,創新生態系統也是一種創新系統,或者說也就是創新系統的一種新視角。然而,我們強調創新生態系統,就是要強調創新系統的有機集聚性和動態演化性,也就是說,用生態學的觀點審視和研究創新系統。正如孫福全在肯定朱迪·埃斯特琳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三大棲息者群落后,所指出的“創新生態系統更加強調創新系統的自組織性、多樣性、平衡以及創新主體的共生共榮”。
那么什么是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呢?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認為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是指用生態學的觀點和方法來探討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發展的規律以及創新實踐教育系統內各要素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觀點,是以相關聯事物相統一協調的原則來處理高校創新實踐教育問題的方法論體系。其主要觀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本質上是一個生態系統。這是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的首要觀點。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認為,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系統和外部環境系統相互作用構成了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系統。從內部來看,該系統內部各要素互相關聯、彼此影響,構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從外部來看,該系統內部的各種要素又與其外部環境相互作用,構成一個具有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功能的統一體。2.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系統不僅具有一般系統的基本特征,還具有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征。生態系統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不斷演變,并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生態系統具有關聯性、適應性、共生性、平衡性、遺傳性、變異性以及可控性等基本特征。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這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本質特征。3.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是研究和指導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新視角和新方法。由上可知,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本身具有生態性,是一個生態系統。正是因為其自身的生態性決定了生態世界觀可以觀照高校創新實踐教育,并為研究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我們用生態世界觀來觀照高校創新實踐教育,就是要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即運用生態學的系統觀、平衡觀、聯系觀、動態觀來考察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各種問題。
二、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生態失衡問題
有了高等學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我們就可以用生態世界觀來審視和研究高校創新實踐教育問題。近年來,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開展得紅紅火火,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存在的問題也很多,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如果我們用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來審視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生態失衡比較嚴重,這也是導致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下面我們就運用高等學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以安徽財經大學等幾所地方高校為例,較系統地分析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生態失衡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一)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失衡的不同表現
1.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生態關聯性失衡
生態關聯性是指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態因素是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孤立的。美國學者科莫涅爾認為,一切事物與一切事物有關,是生態學最重要的規律,生態學研究一切事物與其他事物的關系。對于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系統而言,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生態關聯性意味著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系統與高等教育系統及其社會大系統的關聯,以及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系統內部各要素的關聯。在空間上表現為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層次和一個部分,是具有整體關聯性的系統;在時間上表現為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是個歷史發展的系統,是具有階段性累進發展的系統。如果我們用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生態關聯性來觀察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活動,很容易發現其生態關聯性失衡問題還相當普遍。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創新實踐教育并沒有很好地同高校的首要任務——人才培養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問題在文科類高校表現得尤為突出。(1)地方高校的創新實踐教育往往同自身的人才培養目標不銜接,簡單地說,就是其創新實踐教育對人才培養目標的支撐不夠。最終結果就是創新實踐教育并沒有起到它應有的人才培養功效。(2)地方高校的創新實踐教育往往并沒有很好地納入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之中。其主要表現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僅以取得一定的創新學分作為創新實踐教育活動的唯一體現,并沒有把創新實踐教育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創新實踐教育并沒有很好地體現階段性累進發展的生態特性。(1)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大多沒有層級性,也就是說沒有按照創新活動的過程性對學生進行累進性創新實踐教育,創新實踐教育體系不僅籠統,而且單調。(2)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大多缺乏針對性。具體而言就是,地方高校既缺乏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創新實踐教育,又缺乏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創新實踐教育,幾乎所有學生的創新實踐教育活動內容相同,要求也基本一致。
2.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生態適應性失衡
生態系統中的適應性是指生物有機體對其周圍環境的適應,既包括生態體通過改變環境,使環境有利于自身生存的方面,也包括生物有機體通過自身各個方面的改變而達到適應環境條件的方面。對于高校創新實踐教育來說,其生態適應性主要是指后者,即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系統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其主要體現在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所培養的創新型人才或人才的創新能力要適應社會各個系統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特別是要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然而,從生態適應性來審讀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適應性失衡問題比較嚴重。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產學契合度低。這是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適應性失衡問題的最突出表現。所謂產學契合問題是指產業和大學在人才培養上的結合程度,或者說大學培養的人才同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之間的匹配程度。因此,我們可以以能力間隙來測度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產學契合程度。比如,通過調查發現,目前產業對投資學專業人才的能力要求,主要包括理智、誠信、洞察力、學習精神、團隊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客戶關系維護等。但是,在地方高校,比如在安徽財經大學的投資學人才創新實踐教育活動方案中,對這些能力的訓練很少體現,或者說根本沒有體現。這就意味著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產學契合度低,這是個不容回避的客觀存在。(2)地方高校校內創新實踐教育與校外創新實踐教育失衡。這是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適應性失衡問題的又一表現。具體來說,這種失衡主要表現為目前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大多還是傳統意義上的校內教育,相對缺乏走出校外,利用產學研廣泛開展校外創新實踐教育活動。下面我們以合肥某地方高校的《本科生創新實踐活動學分獲得途徑及學分核定標準》為例來簡單分析。在這份本科生創新實踐活動方案中,該校認定本科生獲得創新實踐活動學分的途徑主要包括從事科研活動、發表學術論文、參加社會實踐、學科競賽獲獎、取得各類專業資格證書以及參加學術講座等。不難看出,這樣的創新實踐學分獲得途徑大都可以在校內完成。因此,這就足以證明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系統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校內外失衡問題。
3.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生態平衡性失衡
生態系統中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與輸出都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就表明生態平衡。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系統的生態平衡主要表現在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系統的輸入與輸出以及功能和結構方面。因此,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生態平衡性失衡主要體現在輸入與輸出上的失衡與功能和結構上的失衡。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實際表現。(1)在不少地方高校在創新實踐教育過程中,輸入的是未達標的學生,而輸出的仍然是未達到相應規格創新能力的學生,創新實踐教育流于形式的現象普遍。(2)對創新實踐教育的目的與功能實現存在誤區。創新實踐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然而,不少地方高校在創新實踐教育過程中,僅僅把創新實踐教育的活動形式,比如發表科研論文、申請專利發明、參加學科競賽等,完全等同于創新實踐教育的人才培養目的,即形式等同目的。正如邱潔所指出的,有的地方高校竟然把拿到駕照也給予一定的創新學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對創新學分設立初衷理解上存在嚴重誤區。(3)大學生創新實踐教育平臺建設相對較少。如何實現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與提高,其創新實踐教育平臺建設尤為重要。然而,我們發現不少地方高校在創新實踐教育實施過程中,比較重視創新實踐教育制度建設和評價標準的建立,忽視了創新實踐教育平臺建設,其結果就是創新實踐教育缺乏應有的軟硬件條件和保障措施。(4)創新實踐教育仍然存在著偏離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態平衡理念。大學生是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系統的生態主體。因此,在創新實踐教育過程中,必須始終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態平衡理念。但是,在不少地方高校,比如在安徽財經大學的創新實踐教育過程中,依然還是主要以學校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中心,采取固化和模塊化的方式開展大學生創新實踐教育,非常缺乏從學生主體的角度構建利于不同學生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創新實踐教育模式和方法。
4.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生態變異性失衡
生態系統的變異是以物種的“異化”對物種的辯證否定為本位和出發點的。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系統的生態變異性主要是指每所高校的創新實踐教育既要有符合自身特點的業已形成的特色傳統,又要有為了適應社會環境變化而不斷進行創新和改進的能力特質。因此,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生態變異性失衡不僅表現為不少地方高校并沒有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頗具特色的創新實踐教育模式或方法,照搬照套或千篇一律的現象比較普遍,而且更重要的表現在于一些地方高校的創新實踐教育模式固化或僵化問題嚴重,多年毫無變化的單一的創新實踐教育套路時而可見。下面我們就用安徽財經大學的創新實踐教育為例加以說明。安徽財經大學是一所以培養經濟管理類人才為主的多科性教學研究型大學。按照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生態變異性要求,安徽財經大學的創新實踐教育一方面應該具有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還應該在實踐中不斷推陳出新。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該校的創新實踐教育活動方案、創新學分的制度設計以及創新實踐教育管理體制等,同合肥師范學院、銅陵學院等地方型高校的創新實踐教育差別不是很大。也就是說,該校多年來并沒有形成如何培養能夠適應社會需求的經濟管理類創新型人才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創新實踐教育模式。同時,通過對該校的創新實踐教育進一步分析,不難發現,該校的創新實踐教育方式、制度設計的創新和改進不大,多年來基本上沒有多大變化。特別是并沒有隨著創新型安徽建設、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建設、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中原經濟區崛起等經濟社會大環境的變異對經濟管理類創新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而對該校的創新實踐教育進行經常性的變革和創新,從而造成了該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生態變異性失衡,大大降低了創新實踐教育對該校人才培養的作用和應有的效果。
5.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生態可控性失衡
在生態系統中,人不僅僅是消費者,而且是生態系統的調控者。正如奧德姆所說的,人類是站在他所在的生態系統的最高控制點上。以大學生創新活動為中心的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系統和其他自然生態系統是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它是一個人類依據科學手段設計、建構、干預和調控的人工生態系統,即它是一個可以控制的社會生態系統。因此,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系統具有生態可控性。而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生態可控性失衡,就是指地方高校對其創新實踐教育系統的監管體系和管理體制不健全,導致對其控制力不強甚至是不可控制,從而產生資源非優化配置困境,進而直接影響到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不可持續發展。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創新實踐教育制度體系不健全,導致創新實踐教育實施出現斷層行為。目前,雖然大多地方高校都有創新實踐教育實施方案,方案內容涵蓋全校學生,但是絕大部分實施方案或過于簡單或過于粗糙,對于不同學科、不同專業沒有具體的實施規定。同時很多地方高校還缺乏就如何規導學生創新活動相應的配套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導致教師或學生只能按照自身對創新實踐教育活動的主觀理解進行指導或參與,以致出現混亂無序狀態,以及創新實踐教育活動實施過程的斷層行為。(2)創新實踐教育管理松散,組織體系不完善,導致創新實踐教育實施出現消極應對。創新實踐教育活動的實施是一項生態系統工程。有力的組織、科學的管理是其高效運行的關鍵環節和必然要求。雖然各地方高校幾乎都設置了實施管理組織機構,并明確了各自工作的職責要求,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多頭管理現象普遍,管理軟化狀況嚴重。比如,部門工作不到位、執行不規范、監管不嚴格、檢查不落實等現象隨處可見;而部門之間也出現了工作相互推諉、協調不暢、責任不清、職權不明等實況。這直接導致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實施處于消極應對狀態,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和幫助,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質量難以得到充分保證。
(二)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失衡的原因
通過對安徽財經大學等安徽省幾所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觀察以及比較分析,我們認為,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相當復雜的。但是,有幾個方面的因素可能是重要的且不容回避的。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失衡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理念的缺失是導致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失衡的根本原因
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就是用生態世界觀審視和指導高校創新實踐教育全過程,是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新視角和新理論??墒牵瑥默F實情況來看,大多地方高校并沒有用生態觀理論指導學校的創新實踐教育活動,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理念缺失現象比較普遍,這也是造成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失衡的根本原因。我們可以以之前通過對幾所地方高校的相關人員的簡單訪談獲得的情況來加以證明。2013年12月,我們對包括安徽財經大學在內的三所地方高校的3名主管人員、6位指導教師、10位本科學生和5位研究生進行了當面詢問或電話訪談。問題很簡單,就是你們是否知道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理論?是否用過生態觀理念來思考或實踐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活動?除了一位教師說他好像看過高等教育生態觀的文章外,其他人員的回答都是不知道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理論,更沒有思考過或實踐過。這樣的事實就足以證明,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理念的缺失是導致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失衡的根本原因。
2.全面系統科學的頂層設計的缺乏是導致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失衡的直接原因
創新實踐教育生態系統是個有機整體,這是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特征。因此,全面系統科學的頂層設計是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系統的必然要求。所謂頂層設計,就是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從全局的角度,對某項任務或者某個活動的各方面、各層次、各要素統籌規劃,以集中有效資源,高效快捷地實現目標。頂層設計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整體關聯性,即頂層設計強調設計對象內部要素之間圍繞核心理念和頂層目標所形成的關聯、匹配與有機銜接。而來自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事實卻是,在地方高校的創新實踐教育實際中,很少看到或根本看不到有這樣的頂層設計,有的只是一個如何讓本科生和研究生獲得創新學分的具體方案。這樣的方案既粗糙,又簡單,根本談不上系統性和全局性。所以,全面系統科學的頂層設計的缺乏,直接導致了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失衡問題的出現。
3.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規律認識的不足是導致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失衡的重要原因
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還包含“創新生態系統觀”的含義。由于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特有規律,高校創新生態系統觀并不完全等同于其他創新生態系統,比如國家創新生態系統、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和企業創新生態系統等。高校創新生態系統,不僅具有知識創新產出功能,而且還具有創新人才培養功能。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提升是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點?!百|量”是基礎,“特色”是導向,“創新”是核心,只有不斷改革教育教學體系,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搭建學生創新發展平臺,才能以適宜的土壤和豐富的養料為實現創新型人才的脫穎而出提供助力。然而,不少地方高校由于缺乏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規律的充分了解和掌握,直接引致了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相互模仿情況的涌現,從而導致了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模式千篇一律,雷同較多的生態失衡問題。
4.產學研合作創新開展得不夠是導致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失衡的渠道因素
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鋪就一條全方位、多層次的“生態走廊”是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的重要要件。其中產學研合作創新是“生態走廊”中的最為重要的一環。有了這一環才有可能更好地開展創新實踐教育活動,特別是校外創新實踐教育活動。然而,事實情況卻是很多地方高校的創新實踐教育缺少產學研合作創新這一重要一環,甚至根本沒有這一環。這種狀況在文科類院校或文科類專業中尤為突出。比如,我國經管類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不強已是不爭的事實,雖然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多個方面,但根本的原因是經管類專業研究生的培養主要局限于校內,局限于理論學習以及課堂教學,經管類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同產學研結合得很不夠,或者說基本就沒有同產學研相結合。因而,產學研合作渠道的缺失造成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系統校內外失衡的現象就不足為奇了。
5.創新實踐教育治理能力的欠缺是導致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失衡的體制誘因
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系統具有生態可控性的屬性,因此,需要對它進行有效的治理或管理,方能夠使它高效運作。對高校創新實踐教育進行治理,不僅要有合理的治理結構和一系列的激勵約束機制,而且還要有與之相匹配的治理能力。但是,由于高校創新實踐教育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很多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中它尚處于探索之中,體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的情況是常有的事。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治理能力欠缺,這是個不爭的事實,也是導致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失衡的重要的體制方面的因素。對于這樣的論斷,其實我們非常容易找出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治理能力相對欠缺的現實依據來加以驗證,比如治理結構優化和體制機制設計不科學,教師本身創新素質不夠,管理人員工作業務不熟悉等。
三、加強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發展的對策建議
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是個生態系統,具有生態系統的基本屬性。由于多種因素的作用,目前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失衡問題較為突出。這種生態失衡已嚴重影響到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質量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對于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來說,加強創新實踐教育生態發展至關重要。以生態觀審讀,并結合地方高校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加強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發展應該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對策。
1.樹立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指導理念,實現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可持續發展
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決定了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必須樹立生態觀的指導理念,也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失衡問題,使得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走上生態可持續發展道路。也就是說,在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的指導下,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將走向生態化,將更加全面、系統、協調、可持續地發展。那么,地方高校怎樣才能樹立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指導理念,實現創新實踐教育生態可持續發展呢?具體來說,實現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可持續發展應該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1)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的創新實踐教育理念,就是不再把學生作為創新實踐教育的客體,而是把學生作為創新實踐教育活動的主體,將創新實踐教育的主動權和話語權還給學生,突出學生在創新實踐教育中的主體性作用。(2)樹立創新實踐教育服務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創新實踐教育服務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解決兩者時常相脫節的問題,也就是要不斷提高創新實踐教育的產學契合程度,使得每一所地方高校的創新實踐教育能落到實處,能夠真正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創新人才或人才的創新能力。(3)樹立課內外一體化和校內外相結合的教育理念。課外的創新實踐教育必須是課內教育的補充、延伸和拓展,否則很容易造成課外創新實踐教育的隨意性和分散性。而校外創新實踐教育在地方高校大多處于邊緣化狀態,并沒有發揮它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有的重要作用。比如,校外實踐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財經類院校的短板,很少有財經類院校重視校外實踐教學。因此,樹立課內外一體化和校內外相結合的教育理念尤為重要。
2.構建分層次、累進式具有自身特色的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活動體系
從生態觀審讀,高校創新實踐教育必然是個包含多種教育方式、多層級、分階段的生態演化系統。因此,構建分層次、累進式具有自身特色的創新實踐教育活動體系,是地方高校有效開展創新實踐教育,實現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做到的。不僅要做到這一點,而且還要從“頂層設計”的層面上做好這項工作。結合地方高校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構建分層次、累進式具有自身特色的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活動體系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頂層設計”。(1)要按照不同專業、不同個性學生進行分類設計。(2)要按照不同學位的學生、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分層設計。(3)要按照創新活動的演進過程進行分階段設計。(4)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進行多平臺設計。(5)要做好各種銜接進行累進性設計。(6)要根據自身人才培養的特點進行特色化設計。
3.遵循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規律,契合創新生態系統觀變革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模式
今天我們已經步入了“創新生態系統”時代。不僅需要關注自身內部的創新行為,還需要考慮同其他單位之間的有效協同創新,關注客戶的參與,關注創新成果的有效傳播和應用,更需要關注整個“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和持續運行。這就意味著單個高校的創新已經趕不上外部環境變化的步伐,創新更多是由多個單位在一個創新生態系統中相互合作完成的,創新的邊界已經超出了高校既有的邊界。同時,當前的創新更多表現出“非線性”的特點,尤其是在“突破性技術創新”上,這一特征就更加明顯。在這個創新過程中,技術、市場、高校、供應商、制造商、政府、研究機構、用戶這些創新相關方都在進行著實時、多邊互動,共同發生作用。因此,地方高校的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必須進行改革,以適應“創新生態系統”時代的要求。這就要求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自覺地去契合創新生態系統觀,不斷創新和變革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模式。只有好的創新實踐教育模式才能夠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繁榮演化,而差的創新實踐教育模式將逐步走向衰敗。
4.充分利用產學研合作渠道,廣泛開展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活動
利用產學研合作渠道開展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活動,既是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生態觀的要求,也是“創新生態系統”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今天,產學研合作創新實踐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校培養本科生或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目前,這種做法在國外高校已經非常普遍,國內一些重點高校在人才培養中也已進行了大量嘗試。但是,相對而言,大多地方高校,尤其是文科類高校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仍然非常缺乏產學研合作渠道的創新實踐教育路徑。因此,充分利用產學研合作渠道,廣泛開展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活動已經刻不容緩。其具體對策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科學構建基于產學研合作的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創新實踐教育體系。(2)著力打造產學研合作創新實踐教育平臺。(3)不斷完善和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提升產學研合作創新實踐教育效果。(4)創新多種機制,引導和激勵地方高校大學生投身產學研合作創新實踐。
5.著力提升創新實踐教育治理能力,增強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功能
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根本功能就是培養社會需要的創新人才。但是,這個功能能否發揮出來,能否有效發揮出來,完全取決于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治理績效。而治理績效的大小本質上又取決于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治理能力。因此,著力提升創新實踐教育治理能力,是增強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功能的根本保證。所謂創新實踐教育治理能力,就是高校運用一系列制度來管理創新實踐教育的能力,也就是制度執行力。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治理能力和它的治理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兩者相輔相成。有了好的治理體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治理體系的效能。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治理體系,就是保證高校有效治理創新實踐教育的制度體系。為此我們認為,著力提升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治理能力,應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是不斷完善治理創新實踐教育的制度體系;另一方面就是不斷推進創新實踐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的主要內容。(1)建立健全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組織體系,完善其治理結構。(2)科學設計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激勵約束機制,提升其治理績效。(3)建立和完善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各項規章制度,提高其管理自覺性。(4)引入多方評價機制和監督機制,激發其管理積極性。(5)完善工作程序以及細化操作流程,確保其工作效能。(6)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利用信息網絡技術,提升其管理現代化水平。總之,地方高校只有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實踐教育的本質,從根本上實現它在大學生創新能力培育上的教育功能。正如生態保護聯盟委員會(UCN)下屬的生態系統管理委員會(CEM)主席E·馬爾特比所說,生態系統的調節控制被認為是基于生態系統管理的。因為從本質上來說,它強調的不是生態系統過程,而是人類活動對這些過程和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結果的影響。按照“循環再生、協調共生、持續穩生”的生態調控原則,通過對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系統的調節控制,使系統的各種資源使用合理化和最優化,可以使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系統保持生態平衡,實現地方高校創新實踐教育的生態可持續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李濤.論創新實踐教育與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J].社會科學家,2012(10):175-176.
[2] Eric Ashby.Universities:British,Indian,African;A Study in the 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M].London:The Weldenfeld and Nicilson Press,1966.
[3] 賀祖斌.高等教育生態研究述評[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1):123-127.
[4] 曾國屏,茍尤釗,劉磊.從“創新系統”到“創新生態系統”[J].科學學研究,2013(1):4-12.
[5] 孫福全.創造有生命力的創新生態系統[N].經濟日報,2012-02-01.
[6] 賀祖斌.論高等教育系統的生態性[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0):123-127.
[7] 邱潔.高校創新學分實施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4):99-100.
[8] 奧德姆.系統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607.
[9] 鄧淑容.地方高校創新學分實施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廣東省地方高校為例[J].惠州學院學報,2013(4):120-124.
[10] 劉松柏.“頂層設計”的魅力和價值[N].中國經濟報,2011-06-22.
[11] 丁烈云.質量、特色、創新: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驅動力[J].中國高等教育,2013(Z2):3-5.
[12] 周志強,袁泉.大學生課外創新實踐教育的現實困境與理念重構[J].現代教育管理,2013(5):91-94.
[13] 任志安.基于能力本位觀的校外實踐教學創新模式研究——以財經類院校經濟管理專業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1(30):279-281.
[14] 王欽.企業走進“創新生態系統”時代[N].中國企業報,2013-03-25.
[15] E·馬爾特比著,康樂等譯.生態系統管理——科學和社會問題[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2.
[16] 賀祖斌.高等教育生態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5.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