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敏

在整體銀行業績普跌的趨勢下,如何逆勢發展?只有不斷推出金融創新產品,貼心為客戶服務,才能在市場獲得一席之地。寧波銀行的競爭之道值得同行學習
盡管銀行業整體利潤下滑,但是在A股16家上市銀行中,寧波銀行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了高增長。
2015年,寧波銀行凈利潤達到65.45億元,同比增長16.31%,在發布業績預告的上市銀行中利潤增速排名僅次于南京銀行,排名第二。總資產更是在過去19年的時間內增長至7160多億元,去年更是同比增長29%。
寧波銀行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主要是由于公司的盈利來源多元化,建設的八大利潤中心增長迅速導致。具體業務方面,公司推出了一系列金融創新產品,獲得了市場的認可。
盈利來源多線開花
由于利率市場化的推動,銀行已經認識到依靠存貸利差支撐盈利的經營模式已經落后,各家銀行都在努力尋找新的突破口。
記者注意到,寧波銀行之所以仍然能保持雙位數的高增長,原因在于近兩年搭建的公司銀行、個人銀行、零售公司、金融市場、票據業務、資產托管、投資銀行、信用卡以及資產管理九大利潤中心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根據2015年上半年的年報,各條業務線除了公司盈利占比下降,其他條線的盈利占比都出現了大比例的上升。
不過,寧波銀行相關負責人也稱,保持盈利增長的任務并不簡單,公司還需要培養新的贏利點,例如在財富管理、私人銀行、投資銀行等業務領域還需要努力。
資產質量一直維持很高的水平,企業貸款不良率已經持續7個季度維持在0.89%;盡管去年全年的不良率稍微有所上升0.92%,但仍然在不良率攀升的行業內表現良好。
資產業務結構也在不斷持續優化。截至2015年6月末,寧波銀行貸款余額2300億元,個人業務的貸款余額已經超過900億元,占比接近40%,成為寧波銀行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保持盈利持續增長的重要基礎。
業務資格也在逐步完善。2015年1月,寧波銀行獲得債券主承資格,進一步豐富了投資銀行業務種類;2015年8月,又獲得三方存管業務資格。如果今年能夠順利獲得債券獨立主承業務資格,寧波銀行在銀行最主要的業務資格上,將逐步齊全,對后續各項工作的開展很有幫助。近日,包括寧波銀行在內的27家銀行又獲得了開辦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資格,有望分享資產證券化的廣闊市場。
綜合化經營開端良好
由于銀行業的經營環境已經發生巨變,商業銀行之間競爭日趨激烈,整個行業正在重新洗牌。銀行走向綜合化經營之路,做金融綜合解決方案的提供商成為應對外部激烈競爭環境的必然選擇。
寧波銀行近年也在逐步試水綜合化經營。 2013年11月,寧波銀行控股發起設立的永贏基金管理公司開業,第二年公司就實現凈利潤3044萬元,2015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4846萬元,業務開展比較順利,能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和一體化的金融服務方案。
去年5月,寧波銀行還獨資發起設立的永贏金融租賃公司,注冊資本金10億元,是首家注冊在寧波的金融租賃公司,也是浙江省首家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
小微金融服務創新層出不窮
作為地處長三角地區的寧波銀行,一直致力于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
寧波銀行有關領導曾表示,寧波銀行作為城商行,與小微企業屬于天然“門當戶對”,是寧波銀行發展的根基,未來也將加大產品創新力度,持續專注服務小微企業。
記者注意到,去年寧波銀行相關產品創新層出不窮。
多年來,寧波銀行專注于服務廣大中小企業客戶,致力打造小企業全面金融服務品牌,主推“貸易融”、“稅務貸”、“貿易融”、“透易融”、“跨境盈”等系列融資產品,并持續優化和創新融資產品,較好地滿足了中小企業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例如,寧波銀行推出“跨境盈”金融服務平臺,為本土企業“走出去”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該產品解決的痛點就是由于企業境外融資渠道窄、財務成本高以及不熟悉境外銀行流程、風險偏好、法律法規等,而境外銀行無法深入調查了解企業這一狀況,寧波銀行通過創新合作模式、業務流程、金融產品,提供涵蓋貿易融資、跨境貸款、投資銀行、私人銀行和跨境避險五大產品體系。
寧波銀行除了在融資方面不斷提供產品創新,而且還關注小企業在現金管理、互聯網金融等新興領域的金融服務需求,不斷完善產品、服務,以滿足中小企業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以寧波銀行推出的7×24小時“捷算卡”為例,除了每天24小時全年無休、方便快捷的對公結算業務,還整合了更多金融產品和服務功能,結算功能外,還整合了寧波銀行“透易融”產品的融資功能,同時還可以存款增值。關鍵的是,這一切服務目前手續費全免。“捷算卡”是寧波銀行近幾年重點打造的小企業現金管理產品,具備結算、融資、理財等多種功能,可謂是一卡在手,結算、融資、理財全部無憂。
針對企業的現金管理,寧波銀行還推出了在線轉讓理財服務。去年10月20日,寧波銀行以敢為行業先的態度,正式推出在線理財轉讓服務,成為業內第一家支持公司理財轉讓的銀行。公司客戶可以通過該行網上銀行平臺,將持有的理財產品轉讓給其他投資者。這項服務打破了固定期限理財產品流動性差的局限,自此規模巨大的理財產品可以實現隨時交易轉讓和變現,靈活地“轉”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