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瑤
?
安全不等于沒自由
□陳瑤
“陳老師,你快來。文浩被小軒從石階上推了下去,臉上流了很多血。”接到王老師的電話,我顧不得手頭的事務,匆匆趕往教室。
“陳老師,文浩傷得嚴重嗎?怎么受傷的?”電話里,家長連珠炮般地發問,讓我更是怒不可遏:“小軒太不像話,怎么能把同學推下石階呢?”
我打算狠狠地批評小軒一頓,把他叫到面前,怒氣沖沖地問道:“你為什么把文浩推下去?”
“老師……我……我不是……故意的,”小軒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我……不知道……他會摔下去……”
看著小軒可憐巴巴的樣子,我有點后悔對他發怒了——畢竟只是一年級的孩子,能知道什么呢?發生了這樣的事,小軒也一定很難過、很害怕吧。
從王老師口中得知,她本來帶著孩子們在田徑場自由活動,誰知他們竟在一個同學的提議下,到石階上玩起了“疊羅漢”。小軒看著文浩圓滾滾的身體,一時覺得好玩,就用屁股頂了文浩一下。文浩因此從大約一米高的石階上滾了下去,一頭栽倒在下方的灌木叢里。
原來,是惡作劇惹的禍。本來,孩子之間開開玩笑無傷大雅,只是一年級的孩子對事物缺乏正確的判斷力,就容易引發安全事故。
今年是我第一次接手起始年級,我將“緊抓安全,嚴格監管”這一原則刻在心上。為了避免出現安全問題,我對早讀、兩操、排隊,時刻監督;課間禁止戶外活動,學生只能在教室里看書下棋。每天對學生耳提面命,進行安全教育。開學以來,班級紀律和衛生情況確實很好,也沒有發生任何安全事故。正在我沾沾自喜之時,卻出了安全事故,這給了我當頭一棒。
堵而不疏,必成大患。愛玩愛鬧是孩子的天性,他們精力旺盛,若用強制的手段要求孩子們課間待在教室里,就是壓制他們的天性。孩子們不會用言語表達,可是他們的行為卻泄露著心聲:“老師,我們想要自由,我們想要活動!”我壓制了孩子愛玩愛鬧的天性,把自己營造班級“靜”文化的意愿強加給學生。所以,平日再多的安全教育、嚴格監督,也只能是生分了師生情,卻全然起不到安全預防的作用。
也許,有序的戶外活動才是孩子們釋放天性,確保安全的有效途徑。經過反思后,我決定還孩子們自由。我帶著孩子們在田徑場上滾鐵環、踢毽子,跟著孩子們在平臺上跳房子、寫“王”字;我還鼓勵孩子們自行設計安全又有創意的課間游戲,設計得好的孩子可擔任一周的“游戲王”,享有課間游戲優先玩的特權。這下,孩子們的積極性愈發高漲,也沒有再發生因惡作劇而受傷的事情。
不僅如此,我在與孩子們一同游戲之時,還以同伴和領頭人的身份對他們提出了安全小建議,他們很愉快地接受了。我又選出最遵守游戲文明的孩子,授予他“小小安全員”稱號,鼓勵其他孩子像他學習。在互相監督和互相學習中,孩子們自然而然地了解了校園中的安全隱患,學會了避免安全事故的方法。漸漸地,學生在課間玩游戲時,不再需要我時刻守在一邊做“牢頭”了。
安全不等于沒自由。幸好,小軒讓我找回了迷失的自己;幸好,一切還不太遲。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國家高新區信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