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冠英
對瀘縣農民工返鄉創業情況的調研與思考
羅冠英
為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瀘州市瀘縣就業局對全縣農民工返鄉創業情況進行了調研,掌握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基本情況,并針對現狀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對策,助力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創業人數整體情況。根據瀘縣就業服務管理信息系統統計,截至2016年6月,全縣勞動年齡內農村勞動力588186人,創業人員14065人,占登記農村勞動力的2.4%,占轉移勞動力372960的3.8%,農村勞動力轉移創業人數比例偏小。2016年有1112名農民工成功創業,轉移輸出農民工上半年登記返鄉785人,返鄉后實現就業753人,成功創業32人,返鄉創業率為4%。
享受扶持政策情況。2013年以來,瀘縣組織開展了SYB創業培訓4895人,其中農民工4331人。另外,為農村進城創業者587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387萬元。
從事產業分布情況。今年對具有一定規模的1175名返鄉農民工的創業項目進行了調查統計,其中從事畜牧、水產等第一產業的有360人,占30.6%;從事制衣、礦產、玻璃制品等第二產業的有128人,占10.9%;從事商業零售、餐飲服務、農業觀光等第三產業的有687人,占58.5%。全縣農民工返鄉創業主要以第三產業為主。和掌握,因此規避風險的能力差,導致創業的風險較高。
土地流轉機制制約了農民工創業。每戶承包地較分散,而且面積大小不均,現行的土地流轉機制還不成熟,嚴重制約了農村集中經營、規模經營和產業化經營的實現。
創業資金缺口解決難。一是多數農民工僅靠務工收入積累創業啟動資金實為緩慢;二是融資難度大,社會融資門檻高、利率高,僅僅依靠政府扶持的創業擔保貸款政策不足以支撐。
公共創業服務水平還不夠專業。由于鎮、社區和村級部門對創業工作重視不夠,加之開展創業指導服務、創業政策宣傳咨詢等工作效果較差,導致創業服務不到位。
創業政策宣傳不夠深入。一方面返鄉農民工對各項創業政策了解不夠,另一方面,基層平臺對就業創業政策的宣傳形式單一或流于形式,導致宣傳不到位,群眾政策知曉面窄。
近年來,瀘縣縣委、縣政府把發展“歸雁經濟”作為主要抓手,出臺了系列政策措施以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但由于各地經濟不景氣和受土地、資金等制約,多數人對返鄉創業熱情不高,愿望不強。
文化程度制約農民工創業愿望和能力。農民工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對國家惠農政策、選擇創業項目、制定創業計劃及規避創業風險等難以理解
提高重視程度,營造農民工創業良好氛圍。各級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和認真研究解決農民工返鄉創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推動和實施農民工返鄉創業工程。同時加大宣傳力度,通過投資招商會、項目推介會等各種形式,宣傳政府的優惠政策,鼓勵和吸引在外務工農民返鄉創業,塑造返鄉創業典型,營造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良好氛圍。
完善政策體系,向農民工提供優惠的創業扶持。一是加大財政、稅收扶持力度,設立專項資金用于農民工回鄉創業的貸款貼息,創業培訓和擔保資金等;二是健全完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研究制定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評估機制;三是著力扶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創業項目,鼓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推進金融創新,為農民工提供創業融資渠道。一是引導農村信用社、地方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農民工返鄉創辦企業的實際情況,在貸款條件、擔保機制等方面進行制度創新,解決農民工創業貸款擔保難問題;二是放寬創業擔保貸款范圍,將種植、養殖業納入貸款范圍。
健全服務機制,向農民工提供優質的創業服務。一是強化公共創業服務體系建設,依托創業指導服務中心,為返鄉農民工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創業服務活動;二是建立創業人員臺賬,提供有針對性幫扶;三是對返鄉農民工免費開展SYB創業培訓,增強創業能力;四是適時開展創業大講堂、創新創業項目路演等活動,為返鄉創業者提供“一對一”的項目推薦、風險評估、融資服務等指導。
整合創業資源,為農民工搭建良好的創業平臺。一是整合“瀘縣農民創業園”“瀘縣創新創業孵化園”的創客空間等服務載體,為返鄉農民工提供免費辦公地或減免、補貼經營場地費、水電費;二是依托縣經開區、龍橋文化生態園等產業園,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項目,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三是大力推動“電子商務+歸雁經濟”,打造“縣、鎮、村”三級營銷模式,構建“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暢通、便捷通道;繼續實施“歸雁經濟”戰略,減免相關稅費,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全方位的優惠政策和服務。
(作者單位:瀘縣就業服務管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