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評
近年來,公眾對傷害兒童行為“零容忍”的態度愈加鮮明,關于保護兒童權益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怎樣建構一套完整的兒童權益保護機制,不斷增加兒童福利的有效供給?如何讓陷于困境的孩子免于苦難,及時得到救濟?這樣的問題,正成為全社會的集體關切。
實際上,呵護兒童是從未停歇的“國家行動”。此前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兒童福利政策報告》顯示,僅在去年6月至今年5月期間,國家就出臺30項文件以促進兒童福利。從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到加強農村學前教育,從重申疫苗質量安全到新增規范化培訓兒科醫師……以“兒童”為關鍵詞的關愛政策頻頻出臺,映照著加快建設兒童保護與福利體系的不懈努力。
另一方面,從整體上看,我國兒童福利制度仍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相匹配。例如,據中國殘聯統計,目前有近24萬殘疾兒童的義務教育尚未得到有效保障。提升救助困境兒童的能力,還須不斷完善社保體系的托底功能。
人民日報李浩燃
高溫津貼困境年復一年,國家行政法規得不到尊重,勞動者基本權益被懸空,實在不該。落實勞動者的“高溫權益”首先要有“硬度”。一是從法規本身著手。考慮推進高溫保護方面的專門立法,提升法律效力;二是從行政力量著力。安監、人社、衛生、工會等多個職能部門,多頭管理克服低效痼疾;三是借助法律力量。法律是維權的最后一道防線,保證用人單位不折不扣地執行相關法規,法律要有更大作為。
更進一步說,落實勞動者“高溫權益”,還要有政策“溫度”。目前來看,就算將法規落到實處,那一點高溫津貼多半也是“雞肋”。高溫津貼調整不應該調一次管十年八年,而應建立并完善一套科學合理的調整機制,最好與工資、物價水平掛鉤,讓法規善意不打折扣。
京華時報連海平
近日,浙江寧波某論壇上一則代父征婚的帖子吸引了網友關注。兒子在寧波工作已20年,把父親接過來定居,并要代62歲的父親征婚。熱鬧的頂帖和討論背后,除了為人子女的一片孝心,更有大多數人看不見的“老漂族”在融入城市中的艱辛,和他們情感上的缺失。
作為一種打破常規的團圓方式,“老漂族”是家庭結構小型化、空巢化的一種回應與策略。而作為一種社會新現象和新問題,“老漂族”存在缺乏朋輩群體、精神空虛,擔憂醫保、社保問題,抑或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還沒有及時地被納入到社會治理網絡中來。調查顯示,“老漂族”三大主因分別是“幫子女帶小孩”“照顧子女的生活”“想念子女”。這些老來漂泊的人們不僅需要家庭的溫情,也同樣需要城市融入。只有將制度護佑和人文關懷結合起來,“老漂族”才能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光明網楊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