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梅
國有企業人工成本管理的對策研究
李興梅
作為企業成本的重要組成因素,對人工成本的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的手段之一。本文對國有企業人工成本管理的問題和不足進行了詳細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解決措施。
(一)人工成本定義
人工成本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在生產、經營和提供勞務活動中因使用勞動力而支付的所有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的總和。主要包括職工工資總額、社會保險費用、職工福利費用、職工教育經費、勞動保護費用、職工住房費用和其他人工成本支出。
(二)人工成本管理內容
人工成本管理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對圍繞勞動者所發生的全部費用進行界定、核算、支付、調整等一系列管理的行為。人工成本管理體現在控制人工成本的同時,也必須適當增加人工成本的投入,這樣才能激發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三)人工成本主要統計指標
人工成本分析指標體系主要分三類:一是人工成本總量指標;二是人工成本結構性指標;三是人工成本的效益指標。
1.總量指標。人工成本總量指標反映的是企業人工成本的總量水平。該指標可以反映企業職工工資收入水平和保險福利水平的高低。企業根據這一指標,可以更全面地分析和控制人工成本水平。
2.結構性指標。人工成本結構性指標是指人工成本各組成部分占總人工成本的比例,反映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人工成本投入構成的情況及其合理性。
3.效益指標。人工成本效益指標是人工成本分析的核心指標,是企業將人工成本與企業經濟效益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和控制常用的指標。人工成本效益指標包括勞動分配率、人事費用率、人工成本利潤率、人工成本占總成本比重等指標。其中,勞動分配率、人事費用率為主要指標。
(1)勞動分配率是指人工成本總量與增加值的比率。表示在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價值中人工成本所占的比例。它反映的是分配關系和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產出關系。
(2)人事費用率是指總人工成本與營業收入的比率。表示在一定時期內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總價值中人工成本所占的比例。
(3)人工成本利潤率是指人工成本總額與利潤總額的比率。它反映的是企業人工成本投入的獲利水平。
(4)人工成本占總成本比重,反映活勞動對對象化勞動的吸附程度。值越小,表示活勞動所推動的對象化勞動的程度就越大;反之表示程度越小。這一指標常被各企業用于衡量企業有機構成的高低和確定人工費用定額。
科學合理地確定企業工人成本多少,對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于加強企業生產經營管理
通過對人工成本的統計分析,可以了解到企業人工成本的組成結構以及主要支出項目,然后據此分析人工成本投入是否合理,進而改善人工成本費用的支出結構。
(二)有利于快速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要以較少的勞動投入獲取較大的經濟效益,必須加強對人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采取措施提高職工的投入產出比。
(三)有利于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制定
由于人工成本與商品價格、居民收入、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廣泛關聯性,對國家制定進出口政策、居民消費政策、勞動就業和勞動力管理政策以及社會保障政策都具有重要意義。
(四)有利于對外開放和跨國經營戰略的實施
人工成本反映的是各國的勞動力使用價格。通過對人工成本的統計分析,企業可以更好地選擇在哪個國家或地區進行投資,生產和出口哪些產品可以獲得更高利潤,從而決定投資方向和生產產品的類別和數量。
(一)管理意識薄弱
我國國有企業大多數缺乏投入產出意識,也沒處理好成本與利潤之間的關系,從而導致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脫鉤。另外,有些國有企業迫于市場競爭壓力,會將主要精力放在市場開發與尋找經濟增長點方面,從而忽略了對人工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從而導致職工的工作積極性降低,進而影響到企業的經營和發展。
(二)結構性冗員
國有企業基本上具有人員總量大、結構不合理、歷史包袱重以及人力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導致國有企業在人工成本投入方面嚴重不合理。另外,很多國有企業都缺少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導致企業的人工成本產出水平普遍較低。而且企業也缺乏相對科學的績效考核與薪酬分配機制,“平均主義”的現象仍然存在。
(三)管理工具和方法缺乏
建議采取通行的復合財務系數計算方法,即采用人工成本系數作為不同企業、行業和地區的社會人工成本比較的參考標準。在同一地區或行業內,如果某個企業的人工成本系數排位發生較大的變動,則說明該企業的經營管理狀況發生了變化;如果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或居高不下,則說明該企業經營狀況出現了惡化。
(四)人工成本管理缺乏分析和控制體系
1.國有企業人工成本預算機制薄弱。在沒有嚴格的人工成本預算約束的情況下,可為人才引進保留支付更高的薪酬,從而大大增加了人工成本。
2.國有企業人工成本核算統計不合理。大多數國有企業未對人工成本的核算統計建立規范統一、可操作性強的管理辦法,對人工成本項目的漏統與多統現象比較普遍。
3.國有企業人工成本控制不合理。職工收入增長與企業經濟效益情況經常不一致,導致國有企業的經濟利潤與人工成本控制不平衡。
4.國有企業人工成本統計分析不完善。國有企業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的一個關鍵措施就是加強人工成本的統計分析。人工成本的統計分析不完善,導致管理層的決策無法體現人工成本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和影響因素,因而也不能制定相應的控制系統。
(一)建立國有企業人工成本分析和控制體系
人工成本控制不只是對人工成本的簡單壓縮,而要建立符合企業生產運營狀況的成本分析和控制體系,以便明確企業的人工成本基本構成、盈余和虧損情況。
1.人工成本預算的編制。企業人工成本的預算是實現人工成本科學合理分析的關鍵。國有企業人工成本預算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調研。進行市場薪酬和人工成本調研,進一步明確企業應該具有的薪酬水平以及人力資源效用。
(2)擬定人力資源需求計劃。參考市場調研結果,確定企業各相關部門、崗位的人力資源需求計劃,明確人員補充的具體數量、層級。
(3)確定人員培訓計劃。根據企業內部的培訓需求,確定對職工的培訓項目、方式等內容。
(4)編制企業人工成本費用預算。編制包含職工工資總額、社會保險費用、職工福利費用、職工教育經費等費用的預算方案。
2.人工成本總量的控制。企業對人工成本的總量控制主要是對職工的薪酬總量的控制,這決定著企業成本和利潤的多少。建議運用工資績效掛鉤的計算方法,可在浮動比例上做出適當調整。具體的控制方法如下:
(1)企業確定工資總額基數、經濟效益基數以及掛鉤浮動比例的方案。
(2)對企業內部各經營主體的新增職工、業務活動以及工作效益做出結算。新增效益工資=工資總額基數×(當前的利潤總額-利潤總額基數)/(當前的利潤基數+工資總額級數×掛鉤浮動比例)×掛鉤浮動比例。
(3)分解人員的工資總額。對內部各經營主體的工資總額做出預測,最后把全部數據進行統一分析。
3.國有企業人工成本的決算。企業的人工成本決算要與年初的每個業務活動的預算費用作比對,再核算總量和明細項目的變化情況。
4.國有企業人工成本的分析。決算結束后,需要進行人工成本分析。選取適宜的人工成本總量指標、結構性指標以及效益指標進行人工成本分析,和年初的預算做出對比,分析人工成本的控制作用發揮情況,找出存在的問題和差距,進而提出有效的處理辦法。
(二)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效率
在人工成本控制上,企業應該堅持“效益導向、總量控制、動態監控”的原則。嚴格明確人工成本與企業規模、經濟效益等掛鉤的規則,在預算范圍內合理使用人工成本,實行管理過程的動態監控,建立健全相應的審批、預警機制。
1.注重效率,控制職工數量,減少工資支出。企業應當優化人力資源配置,通過精簡機構、合理分工、定崗定編定員、富余人員分流等方式確定職工數量,提升人力資源利用效率,控制人工成本支出。
2合法合規,多種用工,降低社會保險費用。根據國家勞動用工政策,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用活用好多種用工制度。對輔助類崗位可以采取勞務外包、勞務派遣或非全日制的用工形式,對專家、特殊才能的人員,可以采取兼職、項目合作等用工形式,減少企業社會保險費用的支出。
3.建立制度,強化手段,實現雙贏。建立職工動態流動機制,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的彈性用人機制,同時加強職工收入與企業效益、個人績效的掛鉤機制,形成“職工收入能高能低”的彈性分配機制,形成良性循環。
4.加強培訓,提高素質,挖掘人力資源潛力。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效率,更要從職工素質上挖潛力。根據企業發展和職工自身需求,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教育培訓,為職工提供成長發展機會,從而有效地使用人力資源,提高勞動生產率。
綜上所述,企業人工成本管理是國有企業發展的根本需要,是其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業不能只靠壓縮人工成本的方式降低企業成本,而應該運用成本效益原則,提高人工成本投入產出效益,科學分析、預測、控制人工成本,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作者單位:四川九洲電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