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縣多措施發揮創新創業孵化園功效
通江縣創新創業孵化園,其前身是“通江縣廣納鎮大學生創業園”,位于廣納鎮金堂村,2012年被省人社廳、省財政廳、省教育廳和團省委審核認定為“省級高校畢業生創業園區(孵化基地)”,2014年被巴中市創建省級創業型城市領導小組辦公室評為“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先進單位”。
為貫徹落實通江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創建省級創業型城市的工作要求,縣委、縣政府決定將創業園遷建至石牛嘴廣場,并更名為通江縣創新創業孵化園。縣委書記、縣長親自指導建設方案的修訂和完善,多次深入園區現場調研建設情況,協調解決建設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縣政府分管領導參與規劃設計、建設方案審定,深入園區督查建設質量和進度,確保了通江縣創新創業孵化園遷建工作順利推進。
新建創業園于2015年11月中旬初步建成,有效使用面積近70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50個以上創業團隊200余人入園創業。整個孵化園分為管理服務、綜合宣傳、項目孵化、企業展示、試驗生產、文化娛樂、生活服務和多功能服務八大功能區。成立了創新創業孵化園服務中心,內設公共服務、創業培訓、創業指導、項目開發、法律服務、財會核算、投融資服務七大職能服務部門,為創業團隊提供“一條龍”創業孵化、“一體化”創業實訓、“一站式”創業服務。
強化深入宣傳,引導企業入駐。一是通過《巴中日報》、巴中創業網、創業微信訂閱號、通江門戶網站、園區LED顯示屏等網站媒體及時發布創業資訊。二是印制了各類宣傳資料8萬余份,多層次、全方位宣傳新一輪就業創業優惠政策。三是制定出臺了通江縣創新創業孵化園租金減免政策,吸引廣大創業者入園創新創業。截至目前,已有96家創業團隊或企業申請入駐,首批入駐46家,其中入駐大學生17家,占入駐企業的37%,涉及農業、服務業、電子商務、動漫設計、文化藝術、廣告傳媒、科技創新等多個行業,初步形成了創業孵化平臺的集聚效應。
建立健全制度,規范園區管理。為提升園區服務質量,創業園成立了通江縣創新創業孵化園服務中心,配齊了工作人員;制定系列規章制度,規范了園區管理;為確保創業園持續、健康發展編制了《通江縣創新創業孵化園發展規劃(2014-2015)》。
組建專家團隊,加強創業指導。為切實加強創業指導,提高創業成功率,通江縣組建了一支由30多名(含市級)有關職能部門領導、知名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專業技術人員、律師等構成的專家指導團隊,采取專家“會診”、電話咨詢、網上咨詢、上門指導等形式,為創業團隊提供咨詢服務、專題診斷服務。
降低創業成本。創業園以大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以“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為理念,打造創業寬松環境,降低創業成本,規避創業風險。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創業孵化場地、辦公設備、試驗生產平臺、成果展示平臺、孵化研討洽談室等必要的辦公場地。為大學生創業者積極整合創業優惠政策和扶持資金,使之優先享受稅費減免、創業擔保貸款、創業補貼、培訓補貼、高校畢業生創業獎補等扶持政策。把扶持力度拓展到最大化,幫助創業團隊降低創業成本,規避創業風險,提高創業成功率。自2011年以來,31家大學生創業團隊入駐園區,15家成功創業,創業成功率48.3%。
強化創業培訓。為做好就業創業培訓工作,設立了SIYB標準教室,制定了完善的規章制度,組建了優秀的師資隊伍,同時每年選派符合條件人員參加全省的SIYB師資班培訓,不斷充實師資隊伍,強化師資力量。現具有SYB培訓教師資質6人,IYB培訓教師資質2人。堅持針對學員培訓需求,制定詳細的培訓教學計劃,精心組織實施,確保學員真正學有所獲。為保證培訓效果,向縣就業局申請培訓補貼,采取代為申請補貼的方式支付培訓補貼,為職業培訓合格學員進行補貼,標準為1500元/人,保證了補貼資金的有效運用,發揮了政策激勵效應。2014年以來,全縣累計完成大學生創業培訓107人,兌現培訓補貼16.05萬元,入園創業大學生參加率100%。
通江縣克服財政負擔能力差的客觀困難,全力促成實施全面落實創業擔保貸款兩年財政全額貼息政策,創新貸款發放方式,以創業培訓為切入點,將創業培訓與創業擔保貸款有機結合,做到先培訓再發放貸款,實現創業培訓、創業指導到貸款扶持一條龍服務,有力助推創新創業。
通江縣就業服務管理局張勇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