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絲線編織美好人生
——江油市李白詩意蜀繡職業培訓學校助殘側記
在李白故里——四川省江油市青蓮古鎮的牌坊旁邊,綿江公路橫穿詩歌小鎮,迎來送往幾多居民游客。牌坊前行十米,沿左邊臺階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是綠樹掩映下的紅墻青瓦,一池綠葉荷花香飄十里,透過門洞遠遠望去,漢白玉雕刻的溫婉女子李月圓靜靜佇立,默默注視著院里一群少男少女飛針走線,一位紅衣少女一邊比劃一邊指導,院子里只有偶爾的“啊—啊—”提示聲……這是江油市李白詩意蜀繡職業培訓學校殘疾人刺繡培訓的一組鏡頭。
李白詩意蜀繡職業培訓學校位于青蓮鎮粉竹樓,由江油市人社局批準成立并管理,也是四川省江油坤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繡工廠。學校負責人朱裕將李白詩歌文化、蜀繡古老技藝融合起來,創造出“李白詩意繡”系列產品,已經形成了江油特色文化品牌。在人社局的支持下,學校承辦“春雨工程”項目等各類刺繡培訓班10余期,申領各類培訓補貼20萬余元,500余名失業、失地、留守婦女免費參加了培訓,約300余名繡娘從事居家靈活工作。
一天,朱裕在青蓮鎮舉辦刺繡培訓時,遇到了一位特殊的學員肖瑩雪。小姑娘性格靦腆,眼神憂郁,總是默默地坐在角落里,認真觀察老師的一舉一動,然后暗自揣摩理解。沒過多久,朱裕就打聽到女孩小時因病致聾啞,四處求職卻處處碰壁。“這么聰明靈性的女孩子,太可惜了”,大家在心里惋惜著。自此以后,大家都默默地關注著小肖,老師時時給她“開小灶”。為了方便與小肖的溝通,朱裕甚至自學了基本的交流手語,她做得最多的一個手語,就是給小姑娘豎起大拇指。小肖掌握的每一種針法,小肖繡的第一張“福”字,小肖的第一次獲獎,小肖的第一次作品展示……很多的第一次,她都獲得了朱裕的贊揚,“你真棒!”豎起的大拇指,贊賞的笑臉,給了小肖肯定和自信。小姑娘信心滿滿,繡技蒸蒸日上,性格也變得活潑開朗起來。很快,這棵好苗子就成為“李白詩意繡”大家庭的一員。
繡娘們發現“啞妹”肖瑩雪變了,她開始與大家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她開始在微信群里“秀”自拍,她的刺繡技藝開始突飛猛進,她逐漸成長為“李白詩意繡”的骨干。從2014年起,小肖開始嶄露頭角,她的刺繡作品參加四川省婦聯、四川省婦女手工編織協會舉辦的第一屆“母親藝術”手工作品大賽,榮獲“社區組最佳工藝”獎;參加“看四川——民間文藝創作工程”榮獲入圍獎;參加了綿陽市“巾幗風采”大賽、“春風送崗位暨母親藝術展覽”等活動,受到了大家的喜愛和關注。一位北京的游客專門訂制她的作品,來自臺灣的畫家為她揮毫作畫……小肖的自信心越來越足了。2015年,大型中秋晚會“月圓江油”,她的作品《上陽臺帖》作為江油市政府禮品贈送央視秋晚劇組。
殘疾人群體是一個被邊緣化的群體,因一部份人的偏見,他們融入主流社會非常困難。肖瑩雪坎坷艱難的求職經歷讓朱裕和人社局的負責同志心疼不已,萌發了幫助殘疾兒童的想法。人社局會同市殘聯邀請特殊教育學校免費為殘疾兒童開設蜀繡課程。大家都有共同的信念,一是弘揚李白文化,傳承蜀繡技藝,讓孩子們從小做起;二是豐富孩子們的校園生活,增加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三是讓孩子們掌握一技之長,為他們走出校園快速就業打下基礎。作為刺繡課的老師,肖瑩雪回到了母校,為學弟學妹們傳授刺繡技藝。小肖老師一邊教學一邊練習,她必須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才能保持絕對的技能優勢。她在日記中寫道,“我要做最好的繡娘,我要做很好的老師……”刺繡課程受到了殘疾兒童們的歡迎,特殊教育學校的殘疾孩子們定期到粉竹樓繡工廠參觀學習。
在粉竹樓繡工廠,類似肖瑩雪這樣的殘疾人還有好幾位,他們有的肢體殘疾、行動不便,有的手腳畸變、生活困難,有的智力障礙、聾啞占全。對于這個特殊的群體,朱裕、肖瑩雪總是不厭其煩,手把手地傳教授藝。一位名叫林峰的學弟,年齡20歲,屬于手腳畸形、耳聾口啞雙重殘疾。如今在粉竹樓學藝一年,他已經能夠繡制難度較大的雙面繡……三年來,李白詩意蜀繡職業培訓學校免費培訓殘疾繡工50余人,與30余人簽訂《刺繡承攬加工合同》。目前,學校收到刺繡作品100余幅,其中部分優秀作品銷往東南亞、臺灣等國家和地區,殘疾人的年均收入在8000元—20000元之間。
天道酬勤。如今的李白詩意蜀繡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在川西北地區已聲名鵲起。“殘疾人刺繡作品義賣”,已經成為一項長期活動。50%的義賣資金建立專戶,作為殘疾人技能提高班培訓資金,力爭整體提升他們的技能水平。相信不久的將來,江油市的殘疾繡工們,將會用手中的五彩絲線繡出自己美好的人生。
薛靜周曉燕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