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平
關于農村發展淘寶項目的調研
張健平
農村淘寶項目是阿里巴巴集團于2015年10月啟動的農村電子商務"千縣萬村"計劃的"核心",而沐川縣則是樂山市第一個與阿里巴巴集團洽談正式簽訂農村淘寶項目合作協議的示范縣。在對沐川縣實施農村淘寶項目的現狀開展調研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問題作進一步思考。
沐川縣于2015年9月建成“電商孵化基地”,首批入駐電商企業11戶,在線銷售沐川茶葉、獼猴桃、臘肉、魔芋精粉等農副特產以及奇石、楠木等工藝品。
招募情況。沐川縣向阿里巴巴集團爭取61套服務站點設備,已安裝41套,完成了41個村淘服務站點的標準化建設。2015年底,建成農村淘寶縣級服務運營中心1個,啟動第一批農村淘寶合伙人招募工作,經初審、面試,最終合格36人。因此,第一批僅在36個行政村(社區)設立村淘村級服務站點36個。在運營期間,有1人因自身原因和家庭不支持主動退出,2人因無法做到全職經營而被勸退,現存正常運營33個。
運營情況。為提高整體運營效果,阿里巴巴集團與人社部門組織培訓5場,團縣委志愿服務隊下鄉宣傳3次。自啟動運行至2015年底,已實現網絡銷售額近400萬元。春節期間,沐溪鎮、永福鎮2個村淘站均實現純利潤5000元以上;舟壩鎮花山灣社區村淘服務站合伙人傭金月收入達12700元,月收入領先于其他站點。
經過第一批村淘合伙人招募的踴躍期后,現在合伙人招募報名人數日趨減少,招募工作難度日益增大,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原因。
宣傳講解不到位。村組干部對村淘的認識不到位,宣傳引導被動應付;老百姓思想觀念較為陳舊,對村淘的認識和理解不夠;許多年輕人從思想上、技術上還不能適應農村淘寶事業需要,對村淘政策、營銷模式、產品銷售等不熟悉。農村淘寶對全縣廣大農村居民來說,仍是一項新生事物,要讓廣大農村群體接受并積極參與,需要一個漸進的努力過程。
農村人才較緊缺。農村淘寶合伙人要求年齡為18-35周歲,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熟練使用電腦、手機,有豐富的網購經驗,且必須全職經營,招聘符合條件的村淘合伙人比較困難。再加上農村年輕人都外出務工,越來越多農村居民進城定居,導致農村年輕群體逐漸減少,優秀人才資源較為匱乏。目前,全縣61個服務站點,只招幕到33名合伙人,尚有28名合伙人空缺。
農村創業激情不夠。大多數年輕人選擇外出闖蕩,而留下的又多數缺乏創業激情,整個農村沒有形成一定的創業氛圍。加之農村淘寶利潤的不確定性,導致許多人畏而止步,不愿主動投身創業。個別村淘合伙人因事業心和責任心不強,不愿吃苦,開業后經常不在站點,月收入僅幾百元。
農村產業支撐不足。農村淘寶,其宗旨在于代買代賣,前期以代買為主,代賣為輔,后期將以代賣為主,代買為輔。一方面,進入農村淘寶平臺的產品要求具有相應的資質和市場準入條件,沐川縣農副土特產雖然品種較多,但知名度較小,沒有形成品牌,且后期包裝設計沒有跟上,缺少標準化、品牌化、特色化,不能滿足隨季節的變化而提供相應的銷售產品。同時,絕大多數的貧困村還沒有形成規模化產業,產業基礎較為薄弱。
加強宣傳動員。搭建市縣鄉村四級宣傳平臺,市、縣級以電視臺、“樂山發布”、“沐川發布”和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為載體;鄉鎮以公開欄、電子顯示屏、宣傳單為載體;村(社區)以遠程教育終端為載體,普及村淘知識,傳播“互聯網+”思維,逐步改變農村居民陳舊思想觀念。整合部門資源,組建志愿服務隊,進村入戶開展宣傳。組織成功合伙人分片區進行宣講,分享創業成功經驗和收獲,通過典型引領帶動離校未就業的大學生等更多年輕人投身村淘事業。
強化村淘培訓。構建全員參與培訓體系,普及電商知識,進一步增強干部“互聯網+”思維;利用“扶貧干部講堂”,強化村組干部、“第一書記”等群體電商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依托市、縣兩級電商孵化基地,強化電商運營推廣技能培訓,培養復合型合伙人,在未設點的村打造一支熟悉電腦、手機操作,有豐富網購經驗的“淘幫手”隊伍,實現村村全覆蓋。通過村淘吸引優秀青年返鄉創業,示范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培養成為村級后備干部,為村兩委提供優秀人才資源,形成“合伙人到帶頭人,再到領路人”模式,實現村村“一委一站一合伙人”。
培育特色產業。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市、縣級相關部門要充分利用沐川縣在全市率先簽約阿里巴巴集團為契機,聯合打造農村淘寶項目亮點優勢,加大對省市的對接,爭取在項目、政策、資金上給予傾斜;鄉鎮要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集群,力爭在兩年內真正形成“村村有產業,鄉鄉有品牌”,為村淘“上行”提供產業支撐,實現由“惠民”到“富民”的轉變。
(作者單位:樂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