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嘉裕
加快推進溫江區新市民職業技能培育工作的思考
伍嘉裕
本文的“新市民”主要指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深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新戶籍管理制度的實施而出現的新興群體。目前普遍的觀點認為“新市民”主要包括三類群體:一是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包括來自農村或經濟不發達地區的“農民工”或“流動人口”;二是城市化過程中的“失地農民”、拆遷安置居民以及城市下崗人員、“城中村”居民等;三是通過其它方式轉移至該區域的群體,如正在兼職的異地在校大學生等。本文思考的重點在于成都市溫江區本地失地農民、農村剩余勞動力和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外來務工人員及其未成年子女。
全區現有失地農民8.4萬人,農村勞動力10.47萬人,這類人群主要呈現以下主要特點。
(一)知識水平文化素養較低
新市民的學歷層次普遍偏低,其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方面很難快速與其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相適應。
(二)就業技能創業能力較弱
新市民過去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僅掌握以農業技術和家務勞動為主的單一技能方式,就業創業觀念薄弱,對就業創業方向缺乏定位,對職業技能培訓認識模糊,就業創業愿望低。
(三)法制意識維權能力較差
新市民生活環境傳統、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法律觀念相對淡薄,接受和感知的法制知識培養相對較少,遇到利益訴求時信訪不信法,依法表達訴求的意識較弱,能夠知曉和運用法律知識維權的能力較低。
溫江區人社局結合溫江區實際情況,以構建“四大要素、三個結合、五種項目、五種模式、一項計劃”的“43551”培訓體系為目標,發揮鎮街的主體作用,強化部門聯動,使失地農民、農村剩余勞動力為主體的新市民的就業觀念得到轉變、職業技能得到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得到提升;在全社會形成“一專多能、崇尚就業、成功創業”的局面。主要做法如下:
(一)整合四大要素,夯實技能培訓基礎
摸清需求,制定培訓計劃。以溫江區114個村(社區)為前沿陣地,以“八本臺賬”為調查依據,分期分組,進村入戶,開展需求大調查,建立需求臺賬,并進行數據適時更新;以三大產業園區為基礎,以重點產業為走訪對象,實地走訪,開展企業培訓需求及技能人才需求大調查,建立定期聯動機制;以人力資源網絡系統為端口,動態收集社會各類群體的培訓就業需求,建立數據庫,錄入和更新需求信息,進行數據化管理,將需求信息轉化為需求資源。各鎮街利用需求資源,根據培訓對象層次,培訓工種、培訓等級、時間長短、就業需求等分類,制定了多層多類、切實可行、精準服務、注重實效的培訓計劃。
打造平臺,布局培訓點位。完善區、鎮(街)、村(社區)三級公共服務平臺,形成多功能培訓中心、培訓室、培訓點的“1+10+N”多層次平臺布局。強化學校培訓平臺的提升,完善職教中心教學設施設備,充分發揮區內12所高等院校教育硬件優勢,強化校內實作場所、校企合作實訓平臺建設,形成“1+12”院校平臺布局。加強企業實訓基地的建設,帶動技能大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鎮(街)居家靈活就業實訓點位的發展,形成各實訓基地相互促進,共融共通的實訓基地分布。通過各類培訓平臺的整合,推進職業技能培訓社會化、市場化進程,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的點位發展格局。
調動師資,壯大培訓隊伍。吸引專業教師、利用社會培訓機構教師資源、激發行業能手潛能、組建高校大學生職業培訓團隊等參與新市民職業技能培訓,多種方式調動各類師資資源,形成多專多能共同促進的培訓教師資源庫。
收集課程,建設理論資源庫。根據新市民培訓需求及熱點行業需求,收集現有成熟的專業課程資源。對照行業技術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整合培訓課程資源,形成低中高“三級一體”明確化的課程清單。
(二)強化三個結合,突出技能培訓針對性
一是與高等院校相結合;二是產業特點相結合,加大對現有產業人才培訓力度;三是與個人需求相結合。
(三)實施五種項目,豐富技能培訓內容
開展實用技術培訓,解決生產操作難題;開展職業素能培訓,增強就業能力;開展特殊工種培訓,提升就業品質;開展創業能力培訓,提高創業成功率;開展學歷晉升教育,完善技能人才結構。
(四)運用五種模式,拓寬技能培訓途徑
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互結合;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相互補充;網絡培訓與實地培訓相互支撐;理論培訓與實作培訓相互提升;技能培訓與素養培訓相互融合。
(五)啟動專項計劃,培養打造“溫江工匠”
圍繞新市民職業技能培訓目標要求,以現有的“溫江花工”“涌泉月嫂”“永寧護工”“壽安繡娘”“公平物管”等傳統勞務品牌培訓為基礎,各鎮街繼續開展并不斷思考品牌發展方向,對口引進專業培訓機構入駐,開發“一鎮一品”項目。在不斷推進品牌培訓基礎上,結合品牌發展方向和技能勞動者特點,不斷完善人才培養制度,形成初、中、高梯度培養體系,培養打造初、中、高級“溫江工匠”。
(作者單位:成都市溫江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