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甘肅省何柳莊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韓靜茹
?
★歷史·文化★
典型漢族村落的婚姻圈變動及成因分析
——以甘肅省何柳莊為例
韓靜茹
學者研究顯示:婚姻半徑的變化有婚姻圈擴大、縮小以及內卷和外擴并存三種形式。本文通過對甘肅省一漢族村落五代女性的婚姻狀況做田野調查和口述史研究,結果顯示該村婚姻圈的范圍呈逐步擴大的趨勢。究其原因,主要有外出打工人數的增加、教育水平不斷提高、思想觀念日益開放、當地婚姻成本上升等。
漢族村落;婚姻圈;原因分析
【Abstract】According to scholars' opinions, there are three results of marriage radius:expansion, minification, and coexistence of expansion.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the fieldwork data and oral history of five-generation female`marriage from a Han village located in Gansu Province, demonstrates that marriage circle of this village has expanded. The expansion of marriage circles in the village is due to the increase of migrant workers,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the open-mindedness,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local marriage cost, etc.
【Key words】Han village; marriage circle; analysis of causes
近些年,我國學者對婚姻圈課題的研究展開了廣泛的討論,涉及到我國不同城市、鄉村、地域以及族群等方面。除了探討少數民族族際通婚的情況外,對漢族村落的婚姻半徑調查也有頗豐的成績。何柳莊是我國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的一個典型漢族村落,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村子里的人口不斷增加,時至今日發展已至第六代人,由于第六代人還處在年幼時期,因此本文對該村落前五代人的婚姻狀況做統計,以觀察何柳莊女性的婚姻圈變化情況。
婚姻圈又稱通婚圈,在人類學和社會學學界均有廣泛研究。作為衡量某地族群關系的一個客觀指標,族際通婚能直接反映出族群間的交往情況,而對通婚圈范圍的變化作調查,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推測出當地民族的社會變遷與文化融合的情況。
近些年,學者在婚姻圈研究方面得到了不少成果。王磊采用2010年“中國城鄉家庭結構和代際關系變動分析”的抽樣資料,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吉林、河北、陜西、安徽、浙江、廣東和廣西七個省(區)調查對象的子女人口、社會關系與婚姻數據進行分析。最終得出農村人口地理婚姻圈擴大的結果,認為促使婚姻圈擴大的主要因素體現在外出打工和接受教育程度高兩個方面。[1]崔燕珍對安徽省崔村近十年的婚姻具體狀況進行研究,分析該村1997-2006年間婚嫁行為的變遷情況,發現該村婚姻圈快速擴大且婚姻雙方自主結識的比例逐年增高。[2]嚴由健、吳信學認為社會轉型的背景促使農村社會通婚圈呈擴大趨勢。研究指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戶籍制度改革、法治型社會導向等原因是農村婚姻圈擴大的主要原因,同時思想文化及科技進步也對其有幫助作用。[3]黃佩芳從微觀角度對東部發達地區的農村人口性別比例、家庭結構和婚姻圈范圍做個案研究,認為改革開放使該村的婚姻圈擴大,經濟發達的農村可吸引大量的外來人員在此安家。[4]
周麗娜、王忠武對魯西北的村莊調查后發現,農村通婚圈有縮小的趨勢。導致其縮小的原因在于農村的小生產方式和居民的自我保護意識,以及村莊分化和政策博弈的客觀選擇?;榧薷窬值氖Ш鈺{到一地的人口素質、人口機構以及地區發展。[5]新山對康村的婚姻狀況考察后發現,該地區的婚姻圈出現內卷、縮小的現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導致地區間發展不平衡,而農村經營方式和初級市場網絡的復興也是影響其變化的一個構成因素。[6]
韋美神以廣西田東縣的瑤族村落為例,剖析外出務工對民族村落通婚圈的影響,得出該村通婚圈內卷與擴大并存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外出務工擴大了族群間的交往范圍,促使通婚半徑擴大,而內卷現象的產生則是由于傳統交往范圍縮小后,村里人秉承著“不與外族人通婚”習俗,導致村內聯姻現象的增多。[7]余練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皖中大鼓村農民的層級分化導致其婚姻圈發生變遷。該村婚姻狀況的變化源于村中彩禮性質的嬗變。彩禮的多少給當地人們帶來的壓力使人們在婚姻選擇上產生分歧。[8]
整體看來,我國學者對婚姻圈研究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1.調查范圍上,通婚圈的研究多集中在我國農村地區,不論是少數民族地區或是漢族地區,村落的選擇主要是考慮到調查地域范圍的縮小有利于田野資料的收集分析。2.調查方法上,人類學的研究側重于以歷史資料收集、口述史、訪談等以田野調查為主線的定性分析;而社會學視野下的婚姻圈研究則側重從調查問卷、數據分析為主的定量研究。3.調查結果則體現在婚姻圈的范圍變化上有婚姻圈擴大、縮小及內卷外擴同時進行三種形式。
慶陽市合水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下轄三鎮九鄉,本次調研的所在地位于合水縣固城鄉的何柳莊,其地勢兩邊高中間低,固城河自東向西從村子前緩緩流過。何柳莊是個典型的漢族村落,全村居民均為漢族。中國傳統漢族村落的名稱多以當地大戶的姓氏命名,何柳莊又稱何柳家莊,其中“何”姓便是村中大戶,除何家外還有張家、李家、時家、樊家都是當地大姓,另外還有孫、劉等小姓。何柳莊的“柳”字其實也是姓氏之一,但現在的莊子上并無柳姓之人,這是因為柳姓雖然是何柳莊最早的居住者,但清朝回亂引起的斗爭使當地柳姓不復存在,后期中央政府為囤地戍邊將山西境內的一部分人遷至此地,這便是當地何姓的開始。
最早的何柳莊人居住在固城河河谷兩側山上,居民的居住形式以典型的窯洞為主。經過常年地理環境演變,河道變窄以及上游新修水庫使河水流量變小,人們開始走到山下開墾更多的河灘地作為種植土地。近幾年石油開采進駐當地后,石油公司重新翻修了新的主干道路,不僅利于石油運輸也方便當地人們的交通出行。隨著外出打工的人數越來越多,人們帶回來的新觀念和收入的增長使部分人開始在公路邊或自家老窯洞附近蓋起了設施齊全的新式瓦房。
現在的何柳莊有七十余戶人家,因村里外出打工、工作、上學以及分家后老人孩子并不單過等情況,使本次調查僅走訪35戶人家便將全村住戶的基本情況有所掌握。調查中有幸看到了樊家的家譜和奠譜,從家譜看,樊家至今已發展到第六代,由此推測何柳莊幾個大姓整體都在五代以上。通過入戶訪談、歷史文獻和口述史資料的整理,我們對該村落五代人的婚姻嫁娶半徑做統計,以做出該村幾代女性的嫁娶情況并分析其原因。
本次調查是對何柳莊的五代女子嫁娶情況做整體梳理。據統計,何柳莊五代人中,第一代人因為是舉家移民至此,所以不存在女性的婚嫁情況。第二代人嫁娶女性共24人,第三代嫁娶女性共21人,第四代60人,第五代46人。隨著近幾年人們外出工作的現象增多,部分女子嫁(或娶)自外省,文章中只標注所在省份,不列舉具體地名。據此,筆者將當地的婚姻嫁娶情況按女性所在的地域分為本縣、本省和省外。具體調查結果如下;
第一代(清末——1930年代)自清末開始陸續遷入。由于來到此地的移民都是成家后以家庭為單位遷至此地的,所以第一代的女性中沒有嫁進娶入的婚姻結合現象。
第二代(1930——1940年代)從這一時期開始,第一代移民的子女都陸續長大成人,到了婚嫁的年齡。這一代人都沒有受計劃生育政策的束縛,為了傳宗接代,也為了增加勞動力,人們生育子女的數量并沒有限制,很多家庭生六七個孩子的情況很普遍。但由于村莊規模小,這期間嫁出的女性一共11人;娶進來的女性共13人,姑娘們嫁進和娶入的地方都集中在何柳莊附近的村子。由于歷史久遠,第二代嫁進或流出的女性都已去世,又因其子女年事已高,記憶減損,所獲得的口述史資料少之又少。這里根據徐黎麗教授早期調研所得到的寶貴田野資料,來還原村里壽命最長的幾位老人的生活情境。
何家第二代長子的媳婦娶自鄰鄉的王家圪嶗,由于何家是何柳莊的大姓,所以娶來的媳婦也是王家圪嶗的大姓王家姑娘。嫁進何家后,大媳婦一直勤勞能干,做飯針線活樣樣做得好,自己也收拾的得體大方。何家奶奶跟鄰里之間也和睦相處,不論大人小孩都喜歡她。*資料參閱徐黎麗《何柳青青——陜甘寧邊區村莊志》第四章內容,第296頁。
何家老二的媳婦來自何柳莊旁邊的段家集。后來,老二響應陜甘寧邊區的號召參軍,投身革命事業,后在戰爭中犧牲,媳婦為其育有一兒一女,這才使母親的精神狀況有所好轉,并活到七十多歲。*資料參閱徐黎麗《何柳青青——陜甘寧邊區村莊志》第四章內容,第297頁。
第三代(1940——1960年代)該時期女性的婚嫁時間大致在計劃經濟時代。嫁娶的女性中,娶進來的11個奶奶都是娶自本縣;嫁出去的姑娘有10人,但調研時僅收集到兩個樣本,分別嫁至店子鄉和固城鄉的坡根底。
樊家第三代老二的妻子便是從鄉外娶來的,今年已有八十歲的老人家嫁進樊家后育有五個男孩一個女孩,年輕時便是勤勞能干的好媳婦,家里的大活小活都要干,除了家中活計還要參與生產勞動,家里家外都是極能吃苦的人。由于是樊家老二的兄弟多,媳婦平日里還要幫襯兄弟家的日子。鄰里之間、家人之間都與人為善。在孫子的婚禮當天老奶奶被邀請上臺對孫子說幾句話,從聲音上便能感受到老人家身子骨還硬朗,話語間可以聽到老人的喜悅之情。最有意思的是老人家還纏著的小腳,四十年代后期女性裹小腳的習俗雖然存在,但已經沒有最初的嚴格,婦女的小腳從最早的三寸金蓮逐漸變大,樊家奶奶的小腳亦是如此。
今年七十五歲的何家奶奶是何家第三代老大的媳婦,十七歲嫁到何家后負擔起了全家人生活起居的重任。生了三個女孩兩個兒子,孩子們都很有出息,如今,大兒子是縣里的公務人員,二兒子是村里的小學老師,三個姑娘都嫁到了縣城。老人家一生沒有閑過,有了孫子后還幫助兒媳婦照看孫子,現在老人家的孫子都已長大,終于可以在家安度晚年。但即使年齡大了,仍舊操持家務,平日里打掃衛生做飯都是奶奶的事情。
第三代婚姻狀況的特點主要是婚姻的嫁娶半徑還處在本縣的幾個鄉中,而且以臨近的鄉為首選,這一時期的女性都開始廣泛的參加生產活動,家中起居、田間地頭都有著他們的身影。同時這一代的婚姻中不存在離婚的現象,家庭和睦安分過日子是主流。
第四代(1960——1980年代)第四代的嫁娶時間大致在計劃經濟時代后期到市場經濟時代。第四代娶進來36人,其中2人離婚。除離婚外的34人中,娶自本縣的女性有29人,鄰縣的華池縣1人,外省3人(河北省2人,陜西省1人);在嫁出去的24人中,嫁到本縣20人,本省西峰市1人,出嫁到省外3人(陜西省、河北省、湖北省)。
在嫁出去的人中,現年46歲的何CL是何家第三代老大的姑娘,年輕時嫁到了何柳莊所在的縣城合水縣,為人熱情厚道,勤奮且能吃苦,生了一個男孩兩個女孩。因為住在縣城的邊上,兩口子蓋了九間房,現在家里的男人和孩子在外打工或是上學,何CL就將其余的空房子出租出去掙錢,留下的兩間房供自家使用。雖然家人不常在家,但她每天都要打掃自家院子,房前屋后都是干凈整潔。何CL的姐姐何XL也是經人介紹嫁到合水縣的,比起妹妹,她要嫁得好一些,丈夫是現在縣里的領導,自己在縣城的福利院工作。唯一的兒子大學畢業后回到縣城做了公務員,前兩年兩口子換了大套的新房,趁兒子大了要娶妻生子,也為孩子買了一套。如今兒子結婚,何XL為婚禮和婚房的裝修布置操了不少心。在何XL的家中可以感受到這個媳婦的勤勞,除了上班、為家人準備一天的飯菜外,還要打理家中的各項事務。
在娶進來的姑娘中,典型的是李家第四代大兒子的河北媳婦。李家大兒子從小學習就好,高中考大學時作為縣里僅有的幾個考上大學的學生,來到省城蘭州讀完大學并在縣里的農業銀行工作。工作期間認識了一個單位的會計并成家生子。李家老大的媳婦老家在河北,嫁進李家后生了一個女兒,女兒學習成績優異,現在西安第四軍醫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嫁到李家后,除了長假期間偶爾回河北老家看看外,平時都在縣城生活,周末媳婦會和家人一起回村子里看望老人,幫婆婆做家務。
從這一時段的婚姻嫁娶情況可以看出,何柳村的婚姻圈半徑從原來的本縣內移動擴展到省內,甚至省外。同時離婚現象的出現,與這一時期的女性所經歷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何柳莊第四代的女性,經歷中國兩次歷史時期——計劃經濟后期以及市場經濟的新浪潮,人們的思想觀念日益開放,經濟水平持續提高,所受文化教育也要高于前三代,外部環境的刺激使人們的視野更加開闊步子邁得更遠。
第五代(1980——2000年代)第五代人娶進女性共19人,除去離婚的嚴家小兒子一人外,12人來自本縣,鄰縣寧縣1人,慶陽市2人,外省3人(江蘇、新疆、寧夏各1人);嫁出去的女性共27人,16人嫁去本縣,3人嫁到本省蘭州市、白銀市和平涼市,嫁到外省共8人(遼寧省、北京市、湖南省、深圳市各1人,內蒙古和陜西省各2人)。
第五代的女性處在改革開放以后的社會轉型時期,經濟的發展增加了人們與外界社會接觸的機會,該時期女性開始廣泛接受教育,學習技能后留在城市打工者居多,而且在外干得好掙了錢,就把父母兄弟接過去一起干的情況也很多。樊家第五代的三兒子就是在蘭州上學時認識了現在的媳婦,從同學到朋友再到戀人,兩人最終在今年結了婚。老三的媳婦是個乖巧的姑娘,人賢惠又吃苦,跟著老公在深圳打工多年,后來干得好了,老三把大哥大嫂和二哥二嫂都接到深圳一起經營餐館,生意不錯,平時除了過年都很少能回老家看望父母。剛結婚的新人都對未來充滿著期望,覺得如果生意能保持下去,下一步就可以在深圳安家,這樣就不用父母親為家里的田地繼續操勞。
張LS的兒子張MM在烏海的餐廳打工,工作時認識了一同在餐館打工的江蘇姑娘YY。YY早年去過很多地方打工,后面由于廠子經濟效益不好,跟著老鄉來到內蒙古烏海市找活干,這才認識了張MM。兩人認識一年后便結了婚,婚后育有一個女兒。YY的老家遠在中國東南部,嫁到張家后剛開始她對甘肅的鄉村生活很不習慣,但后來生活得久了,特別是有了孩子后,她開始慢慢接受了這里的生活方式。而且她說公婆親人都對她很好,會幫助她照顧新生的孩子,讓她很感動,現在小兩口依然在烏海打工,外地打工的原因只好把孩子留在老家由公婆照看。
在離婚的案例中,嚴家小兒子在八年前娶了縣上的姑娘為妻,生了一個女兒后,兩人因為性格不合最終還是離了婚,女兒由父母照看。現在嚴YY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吳忠市做協警,不常回家照顧老人孩子,此次調查時正巧他回到縣里辦事,說不打算在寧夏上班了,孩子大了要上學,父母也老了需要幫襯,家里的活沒人干。他計劃把寧夏的工作辭去后回到何柳莊做事,順便也能照顧家人。
第五代女性的婚姻圈情況整體呈繼續擴大的趨勢,外出務工是婚姻半徑向外推移的主要原因,人們不再留在家中種地,而是選擇走得更遠?,F在的何柳莊里,年輕人多數都在外打工,不論地域范圍,有些人是在外面上過幾年學畢業后留在當地工作,有些人是因同鄉的介紹去到較遠的地方工作,在工作地認識今后的伴侶。
上述數據和個案可以看出,何柳莊現有五代人婚姻圈呈逐漸擴大趨勢,地域上整體從本縣擴大到鄰縣、鄰縣擴至本省并不斷向外省延伸?;橐鋈Φ闹饾u擴大,并不單純是地理范圍的向外延伸,同時還存在教育水平、經濟利益以及社會環境等其他方面的影響。就目前該村的具體情況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進城打工現象普遍
不論是娶進來的媳婦還是嫁出去的姑娘,在外省的地域選擇上并不是無目的的,特別是第五代子女多因打工或工作等原因,選擇嫁出和娶進的地域多數來自各自生活的城市。在這次何柳莊的走訪中,明顯感到該村的青壯年男性偏少,大部分在外出打工,家里有能力的帶上老婆一起出去掙錢,孩子留給爺爺奶奶看管,情況一般的則是男人出去打工,女人留在家里帶孩子、種地。對于那些剛結婚的打工青年來講,他們婚姻另一半所在的地域范圍可以更廣,自己的選擇性也更多,三代以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鮮少存在。
(二)教育程度的影響
文化教育水平的接受程度越高,女子嫁(或娶)的地域就越好。前文講到李家第四代的二兒子就是因為大學畢業后,在工作單位認識了娘家在河北承德的姑娘??梢娊逃降奶嵘龝够橐霭霃降姆秶蛲庋由?。同時,現在莊子上的人們不論條件好壞都更加關注子女的教育水平,雖然存在孩子讀書到一定程度后出去打工的情況,但不少人家依舊鼓勵自家的孩子上高中、考大學。目前村子里的第五代人中已有專科生2人,本科生在讀3人,本科畢業生4人,碩士研究生2人。
(三)異地嫁娶情況出現
異地嫁娶的情況一般表現在兩種情況:(1)固定工作因素 固定工作主要是因為工作地域的限制和長期生活導致安家當地的,這種異地落戶的情況一般會就近選擇婚姻對象,省去長期異地生活的麻煩。例如該村嚴家大兒子今年40歲,因在南疆上班娶了當地的漢族妻子;嚴家二兒子在銀川某軍區上班,娶了銀川的漢族媳婦。(2)外出打工因素 正如前面提到過的多數打工的人因為長期在異鄉漂泊,最普遍的就是在當地選擇婚姻伴侶,雖不安家在當地,但逢年過節、休假、家中辦事時,還是要帶伴侶回到老家。
(四)婚姻成本的提高
婚姻成本在夫妻二人的結合上主要表現在婚姻時給女方的彩禮上,而且男方所給的彩禮并不單純是娶媳婦時給女方家的現金,還包括婚禮籌辦的費用、給新娘買首飾衣服的費用、甚至有些人家還會要求男方家在縣里有樓房等。現在的何柳莊出現了一個娶媳婦的“怪圈”,當一門親事說定后,女方家向男方索要的彩禮可達十二萬甚至更多,男子想結婚的困難不在于找不到媳婦,而在于娶不起媳婦。但這種現象只存在于男女雙方都是本縣或鄰縣的人家,鄰里互相攀比的心態使村里人都不愿少要彩禮。若出了當地,彩禮的規則按照女方當地進行,這樣婚禮的成本就不會太高。由此,部分人家現在更愿意娶外省或本省其他地方的姑娘,以節省婚姻第一步上的“高消費”。
(五)觀念及環境的變遷
五代人的婚姻模式發生變化,從早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現在尊重子女的個人意愿轉變。特別是第五代的婚姻多數是子女在上學、工作中認識發展的,婚姻也更加自由開放。另外,本縣的女性嫁娶上,人口往來的地域多集中在何柳莊附近的幾個地方,如:固城鄉、太莪鄉、店子鄉、板橋鄉、段家集鄉及合水縣城。五代人的婚姻半徑雖在不斷擴張,但下一代婚嫁的地域選擇會比較上一代人的情況,存在一定依賴性和優先選擇性。
何柳莊五代女子的婚姻嫁娶,經歷了幾個特殊歷史時期的變化,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縱觀幾代人的變化,該村莊婚姻圈的范圍呈現擴大趨勢,從最初的鄰縣通婚逐漸擴展到本縣、本省,甚至全國范圍。通婚半徑的地域變化是隨著時代背景、教育程度、思想觀念等方面的變化而變化的,而近些年外出打工現象成為普遍,更加劇了這個典型的西北漢族村落婚姻半徑外擴的發生。
[1]王磊. 農村人口地理通婚圈的變動及成因——以2010年7省(區)調查為基礎[J].中國農村觀察,2013年,第5期,p70-77+97
[2]崔燕珍. 農村人口外出流動對當地婚嫁行為的影響——以崔村的個案研究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07年,第1期,p57-60+78
[3]嚴由健、吳信學. 社會轉型背景下農村社會通婚圈變遷芻議[J].中國農業教育,2007年,第3期,p62-64
[4]黃佩芳. 嬗變中的東部發達地區農村人口性別比例及家庭結構和婚姻圈——以浙江省蕭山后壇村為例[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p35-40
[5]周麗娜、王忠武. 值得關注的農村通婚圈縮小現象[J].新疆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p105-108
[6]新山. 婚嫁格局變動與鄉村發展——以康村通婚圈為例[J].人口學刊,2000年,第1期,p32-36
[7]韋美神. “內卷”與“擴大”:外出務工對瑤族通婚圈的影響——以廣西田東縣L屯為例[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S1期,p13-17
[8]余練. 農民分化與通婚圈結構變遷——基于皖中大鼓村婚姻市場的考察[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p114-121
[責任編輯:林俊華]
An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and Causes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Marriage in Han Village——A Case Study of Heliu Village of Gansu Province
HAN Jingru
韓靜茹,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甘肅蘭州,郵編:730900)
C954
A
1674-8824(2016)03-0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