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麗琴顧晨琳李凡凡
新媒體環境下反腐工作的現狀與問題
□史麗琴顧晨琳李凡凡
隨著新媒體的誕生和發展,它已經深深地嵌入了我國社會經濟和民生生活。新媒體環境下反腐敗工作的現狀是:主體全員性、領域全方位;曝光數量增加,對象級別升高;反腐成本低、效率高、隱蔽性強。同時,新媒體環境下反腐敗工作也面臨一系列的問題:缺乏法規建設,面臨法律困境;缺乏理性引導,面臨道德困境;缺乏組織把關,面臨傳媒生態困境;信息甄別難,面臨技術困境。
新媒體;反腐敗;現狀;問題
當今社會,新媒體已經深深地嵌入到了我國的社會經濟和民生生活當中,成為影響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的反腐倡廉工作也受到新媒體的影響,網民通過微信、微博以及客戶端等新媒體對政府工作進行監督,約束公共權力的運行,以防范、抵制和懲戒腐敗行為,推動中國政治的民主化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高度重視反腐敗工作的開展。新媒體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和手段,這種新的反腐敗手段具有全員性、方便快捷、低成本、高效率等優勢。通過新媒體鼓勵民眾積極參與反腐倡廉建設,營造了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反腐敗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實效。但是,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運用新媒體進行反腐敗也面臨著諸如缺乏法規建設、傳媒生態環境復雜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亟需解決。
(一)主體全員性,領域全方位
根據《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6)》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手機網民規模達6.2億。①一些網民積極地通過新媒體曝光貪腐行為,踴躍參與反腐工作。所以,新媒體環境下的反腐工作呈現出主體全員性的特征。加之,新媒體發布的內容比較碎片,且民眾參與性強,所以,民眾對政府官員的監督是全方位的
(二)曝光數量增加,對象級別升高
《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指出,近三年以來,新媒體成為最主要的反腐倡廉事件首次曝光媒介類型,曝光數量達傳統媒體的2倍。②一些省級紀檢檢察機關開通了官方舉報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供民眾提供反腐信息的平臺,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等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和新浪網、搜狐網、網易網等主流商業網站也推出了網絡舉報監督專區,這更便于民眾參與反腐工作。在黨中央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下,通過新媒體曝光的腐敗行為的對象級別逐步升高,從縣處級、廳局級到省部級。截至2015年3月18日,十八大后全國已有98名副部以上官員和軍級以上軍官落馬,包括2015年被宣布查處的10名省部級官員。
(三)反腐成本低、效率高、隱蔽性強
新媒體時代民眾參與反腐,只需在新媒體上發布反腐信息,曝光官員的腐敗行為,從而招致網民的圍觀,形成強大的輿論場,進而吸引紀檢監察部門的關注。而紀檢監察部門可以通過新媒體及時發布反腐敗的相關信息,甚至進行網絡直播,這不僅使公眾在第一時間了解反腐信息,而且通過網民的論壇跟帖、微博和微信的轉發加速了信息的傳播速度,拓展了信息的傳播范圍,更有利于鼓勵網民反腐,極大地調動了公眾的反腐積極性。所以,運用新媒體進行反腐不僅有利于紀檢監察部門聽取公眾關于反腐敗的建議和意見,增強同公眾的互動,更有利于紀檢監察部門更快地進行反腐工作的部署,促進反腐工作效率的提升。另外,由于網絡的虛擬性,民眾可以更加隱蔽地通過匿名或者使用網名曝光官員的貪腐行為,從而,極大降低了舉報者的人身安全風險。
(一)缺乏法規建設,面臨法律困境
新媒體環境下的反腐工作雖然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但是缺乏相應法律法規的約束、引導和保障。具體表現在三方面:1.在反腐法律實體問題和法律程序問題的界定上存在模糊性,因而很容易危害個人信息安全,侵犯個人隱私。2008年12月,全國人大審議的《侵權責任法草案》明確規定了“利用網站侵害他人名譽權、隱私權等合法權益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承擔連帶法律責任”③,2015年4月28日國家網信辦發布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約談工作規定》,但是這些草案和規定主要約束對象是網站、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而非網民個人,而通過新媒體曝光貪腐行為的主要是網民個人。2.紀檢監察部門通常是根據新媒體上的言論、圖片和視頻來獲取貪腐信息并進行推測和判斷,缺乏啟動紀檢監察程序的立案標準。3.雖然我國憲法第35條規定公民享有言論自由,但是,卻沒有專門的法律來保護網民的自由表達行為,對于舉報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沒有相關的法律規范來保障,僅有《國家賠償法》事后來糾正一些政府機構的非法行政行為,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故現階段網絡違法犯罪行為難以得到約束和懲治,網民的合法權益也難以得到保護,嚴重阻礙了反腐倡廉工作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因此,應加強網絡立法,使得網絡反腐有法可依。
(二)缺乏理性引導,面臨道德困境
新媒體在極大激發廣大民眾參與反腐敗熱情的同時,也容易引發非理性的網絡暴力。比如:一些網民為了使他人信服自己的舉報內容,不惜人肉搜索,曝光未經證實的所謂的“貪污犯”的身份證、照片等各種信息,以此來刺激民眾的輿論表達和引導輿論走向,甚至對其家人的正常生活進行言論和行動侵擾。這些非理性的網絡暴力行為不僅侵害了當事人的名譽,而且還破壞了當事人的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秩序。由于網民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當一些官員的貪腐信息遭到曝光時,有些網民難以辨別事件的真實性,更難以深度挖掘信息背后的事實。值得注意的是,當網民情緒過激時更容易誘發群體性事件,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總之,雖然通過新媒體傳播貪腐信息會形成強大的“蝴蝶效應”,對問題官員進行警示和威懾,但也會使新媒體蛻變為令人生畏的實施網絡暴力的平臺,從而陷入道德困境。因此,這就需要不斷地加強社會倫理道德建設。
(三)缺乏組織把關,面臨傳媒生態困境
傳統媒體的從業人員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且受到職業規范和職業倫理的約束。相比之下,新媒體時代網民即使沒有專業的技能和素養,也可以通過手機、相機、DV等設備直接進行信息采集,并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場和角度用獨特的語言進行新聞報道。雖然這使有關腐敗信息的傳播更及時且更廣泛,但由于缺乏信息把關人,這種平民化、及時化、非職業化的曝光貪腐信息的方式較之傳統媒體反腐更加隨意,從而致使傳媒生態環境錯綜復雜。因此,在打擊網絡謠言的同時,要培育新媒體生態,完善新媒體業態,讓新媒體反腐進入常態。
(四)信息甄別難,面臨技術困境
我國網民雖然基數龐大,但發展極不均衡,在區域分布、年齡結構和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有些網民缺乏自律意識,為了獲取更多的關注,不惜發表過激言論,亦或夸大其詞,甚至捏造虛假信息詆毀他人,導致網絡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盡管當下有大數據分析,但是搜集、甄別、分析信息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也會浪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有些信息的發布不僅無助于反腐,甚至還會給腐敗人員通風報信,打草驚蛇,使腐敗分子可能會及時地銷毀相關證據,導致網絡反腐錯失良機而效果大打折扣。另外,這些真假難辨的網絡信息和評論甚至會對紀檢監察機構的反腐工作形成巨大的網絡輿論壓力,干擾反腐工作的正常開展。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不僅缺乏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對新媒體上發布的有關貪腐信息進行及時的匯總和歸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而且還面臨著網絡反腐平臺的技術完善問題。因此,政府應加強信息技術的研發力度,注重網絡反腐技術人才的培養。
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改變著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它深刻地影響著反腐敗工作,網絡反腐將逐步發展成為我國反腐工作的新常態。當然,新媒體要想擔當起民眾的期待,真正成為反腐的利器,還需要各方的呵護和支持。因而,要發揮黨委的統一領導,加快立法,用制度和法律來保證新媒體生態組織環境,保護和激發網民的反腐積極性,完善新媒體反腐的法治、德治和自治等綜合治理體制。在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新媒體環境下的反腐倡廉建設一定會更創新化、更制度化、更持續化。
注釋:
①唐緒軍.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6)[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2.
②唐緒軍.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③李松.民間反腐:突破和缺憾[J].瞭望,2009(25).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2014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指導項目“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反腐研究”(項目編號:2014SJD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