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婭婷
從環境正義理念看西方環境新聞的寫作
——以《紐約時報》網站涉華環境新聞為例
□劉婭婷
從環境正義的理論視角出發,運用文本分析方法,對《紐約時報》網站2015年的涉華環境新聞進行細致分析。分析發現,在《紐約時報》網站的涉華環境新聞中,一些文本蘊含著代際環境正義即可持續發展觀的理念,一些文本反映出國際環境正義的理念。
環境正義;環境新聞;可持續發展觀;國際環境正義
“環境正義”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西方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它的出現標志著西方環境倫理學的“正義”轉向。
20世紀60年代最先在美國爆發的西方環境保護運動實際上關注的是美國白人中產階級的環境權益,并沒有顧及有色人種和貧困階層的環境權益。長期以來,美國國內有色人種和貧困階層被迫承受著巨大的環境危害,比如在他們居住的社區附近建造危險化學品公司、建造有害廢棄物填埋場等。終于在1982年,一場以有色人種和貧困階層為主角的環境保護運動——“沃倫抗議”爆發,正式拉開了美國環境正義運動的序幕。①
理論方面,此前的環境倫理學掩蓋了一些問題。環境倫理學關注人類與其他物種的道德關系,這里的“人類”是一個超國別、超地域、無差異的“人類共同體”,事實上這種“人類共同體”是想象的、根本不存在的,人類內部存在著國家、地域、種族等很多區別。環境倫理學一味強調“人類共同體”的共同利益,掩蓋了不同主體在環境問題上的“共同有區別的”權利和責任。“環境正義”的提出,克服了環境倫理學的這些局限性。②
環境正義的實質是環境利益與環保責任在不同群體間的合理分配的問題。具體來說,環境正義包括兩組關系。第一組關系是代內環境正義。代內正義包含國際正義和國內正義兩組關系。國際正義關注不同國家之間,特別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環境權益和環境責任上的公平性問題。當今世界的國際環境非正義問題非常突出,主要表現為目前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主要是極少數發達國家造成的,但是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卻承擔了過多的有害后果和應對成本。③國內正義主要關注一個國家內部不同民族、種族、性別、階級或地域的人們在享受環境權益和承擔環保責任上的公平問題。第二組關系是代際環境正義。它關注當代人與后代人在環境方面的正義性問題,它要求當代人在享受環境資源帶來的利益和福祉的同時,要保持環境資源的完整性和可持續性,以滿足后代人也能平等地享用環境、資源的權利和要求。
筆者從環境正義理念出發,對《紐約時報》網站2015年全年的涉華環境新聞進行文本分析。④分析發現,《紐約時報》網站2015年的涉華環境新聞蘊含了環境正義的理念內涵,主要表現在“可持續發展觀”和“國際環境正義”兩方面。
(一)可持續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觀,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代際環境正義可謂是可持續發展觀的理論源頭。在《紐約時報》網站的涉華環境新聞中,許多新聞文本蘊含著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以下面三篇新聞為例簡單說明。
《A City Choking on Cars Hopes Commuters Will Return to Two Wheels》這篇新聞報道的是,為對抗大氣污染和交通堵塞,北京市政府提出“綠色通勤”的倡議,其中一項行動是鼓勵更多人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減少使用機動車輛。為了鼓勵更多市民騎自行車,城市規劃部門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設立更加嚴格的機動車停車禁令、規劃更多的自行車道、設立更多路障把機動車和非機動車隔離開等。“綠色通勤”倡議蘊含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則新聞報道反映出記者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宣揚。
《China’s High Hopes for Growing Those Rubber Tree Plants》這篇新聞圍繞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實踐展開,主要報道了云南省西雙版納景洪市地區的政府官員反思了過去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方式,想要探索發展一種更加可持續的、環境友好型的、經濟上也更穩定的橡膠種植模式。“環境友好型的橡膠”就是他們的探索實踐。所謂“環境友好型的橡膠”是把橡膠樹和可可樹、咖啡樹、澳洲堅果樹及其他含有高價值的本材種類等作物混合間作。這個探索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是,“環境友好型的橡膠”確切應該是什么樣的?什么樣的間作物種和種植實踐能夠最好地平衡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需求?在這些問題上官員們和研究者們還在討論和思考,他們的可持續發展的探索實踐還在繼續。這篇新聞可以說是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最好詮釋。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s Chipping Away at Coastal Wetlands》這篇新聞報道了中國為發展經濟在沿海地區大規模填海造陸,對沿海濕地造成了幾乎毀滅性的威脅。在此背景下有專家提出,中國需要反思過去的經濟發展方式,尋求一種更加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同時指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中國政治的一個中心議題。
(二)國際環境正義
在《紐約時報》網站的涉華環境新聞中,多篇新聞都涉及到了國際環境正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環境正義問題;我國面臨的來自國際社會的環境不正義問題。
《紐約時報》網站對2015年12月召開的巴黎氣候大會進行了連續報道。這些報道中幾乎都涉及到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正義問題。以《Leaders Move to Convert Paris Climate Pledges Into Action》為例,在這篇新聞中,記者提到印度和世界上最落后的一些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面臨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發展中國家要轉變能源結構、實現減排目標,離不開發達國家的援助。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不僅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非常弱,而且還面臨著生存和發展問題,沒有額外精力和足夠能力去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符合國際社會要求的行動。因此,發達國家應該照顧發展中國家的特殊情況,為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這正是對國際環境正義的最好詮釋。
《China’s Exports Are Closely Linked to Its Emissions》和《As U.S.and Europe Pass the Hat at Climate Talks,China Clings to Developing-Nation Status》體現了我國面臨的環境不正義問題。第一篇新聞提到,大約有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來自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污染是由于生產出口商品造成的。這表明,發達國家把會造成溫室氣體排放污染的產業轉移到我國,由我國生產這些商品,然后再通過國際貿易把商品引進本國。這樣就由我國承受環境污染的有害影響,承擔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而發達國家享受物質豐富和生活富足的物質消費,并且還可以承擔較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這反映出我國面臨的環境不正義問題。后一篇新聞提到,發達國家希望富裕國家尤其是中國承擔起哥本哈根協定中捐獻援助基金的部分責任。文章用大段的篇幅描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比如人民幣被認定為世界貨幣、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開發銀行、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等,但是幾乎沒有提及中國經濟落后的一面。這篇報道罔顧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的實際國情,要求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承擔起超出自身能力和義務的責任,不符合國際環境正義原則。
注釋:
①李培超,王超.環境正義芻論[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27-31.
②張登巧.環境正義——一種新的正義觀[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41-44.
③薄燕.國際環境正義與國際環境機制:問題、理論和個案[J].歐洲研究,2004(03):65-79.
④樣本獲取方法為:登錄《紐約時報》網站,點擊World目錄,進入Aisa pacific版塊,選擇國家China,打開China的主界面后選擇the environment的專題。在這個專題中選擇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全部新聞,隨后對這些新聞進行通讀,并按以下條件進行二次篩選:(1)剔除書評影評、讀者來信類文本;(2)剔除對中國環境的實質性描述很少的新聞。兩次篩選后共得到有效樣本58篇。
(作者系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