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兵
?
名人與標點符號
□石小兵

大凡中外語言大師,對于標點符號的使用都是十分重視的。下面我們就來看幾個有趣的例子。
魯迅先生寫完《藥》之后,專門寫信請一位語言學家幫忙修改、訂正標點符號。他在信中寫道:“送上小說一篇,請您鑒定改正了那些外國圈點之類,交于編輯人;因為我于外國圈點之類,沒有心得,恐怕要錯。”(《魯迅書信集·錢玄同》)而《孔乙己》發表前,魯迅在匯集成書時又加工了50多處,其中10處是對標點符號的修改。由此可見,他對標點符號的使用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
一次,英國著名童話作家王爾德舉行宴會,客人都到齊了,卻仍不見王爾德的身影。大家餓著肚子等了很久,王爾德才匆匆趕到,忙向眾人賠禮道歉。一位客人忍不住問他:“你到哪兒去了,怎么那么久?”王爾德神采飛揚地回答說:“噢,我完成了一件重大的工作!我在一篇文章中刪去了一個逗號,但仔細考慮后,我又把它加進去了。”王爾德對文章中的一個逗號如此重視,再三斟酌,把增刪與否稱之為“重大的工作”,說明他深知標點符號在語言表達中的重要性。
安德烈·梭波里是頗負盛名的俄國作家。一天,他給《海員報》送去一篇短篇小說。編輯看后,覺得題材有趣,很有特色,但層次不清,雜亂無章。一般來講,像這樣的作品不經修改是難以發表的。如果是別的作者的作品,編輯提出意見后,退回給本人修改就行。可是,梭波里脾氣古怪,頗為自傲,作品一經出手,不僅自己不愿改動,而且決不允許別人修改。怎么辦?一位叫布拉果夫的老校對員,主動要求處理這篇棘手的稿子。第二天,布拉果夫將改好的稿子給編輯看。編輯驚呆了,梭波里的小說中原先那種雜亂無章、語言松散的現象無影無蹤,一切都變得清晰明朗,有條不紊。最重要的是,一個字也沒有增刪。
小說發表后,梭波里沖進編輯部,追問是誰改動了他的作品。有些膽小的人以為要出亂子,急忙避而遠之。這時布拉果夫沉著地說:“是我重新打上了標點符號。”梭波里聽了,緊緊擁抱這位老人,連連道謝說:“您給了我一個再好不過的教訓。”這位老校對員說:“標點符號就是標出思想,擺正詞和詞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句子易懂,停頓準確。標點符號好比音符,它牢固地縛住文章,不讓它散落。”
19世紀德國著名作家奧多爾·馮達諾曾在柏林當詩刊編輯。一天,他收到了一個青年寄來的幾首詩和一封信。信上寫道:“我對標點向來是不在乎的,請您自己填上吧。”馮達諾看后,給那個青年退了稿,并附上一封信。信中寫道:“我對詩向來是不在乎的,下次請您只寄些標點來,詩由我自己來填好了。”那個青年接到信后,羞愧得滿臉通紅。
在一次宴會上,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巴爾肯博士提議每人使用最簡短的話寫篇自傳,其中一個滿臉沮喪的青年,交給巴爾肯只有三個標點符號的自傳:“——!。”。巴爾肯問他是什么意思。年輕人凄然作色道:“一陣橫沖直撞,落了個傷心自嘆,到頭來只好完蛋。”巴爾肯略一沉思,提筆在這篇《自傳》的下邊有力地劃下了三個標點符號:“……、?”。接著,博士用他那特有的鼓勵口吻,對這位自暴自棄的青年說:“青年時期是人生的一小站,道路漫長、希望無邊,豈不聞浪子回頭金不換?”
這些名家將標點符號看得如此重要,正是因為標點符號在文章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你可千萬別忽視了它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