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芝眉
電視劇《青春集結號》的“熱”與“冷”
□趙芝眉
青春校園軍旅題材電視劇《青春集結號》曾獲得良好的口碑和收視效果。本文通過“熱”與“冷”兩個字來分析劇集的題材、主題、表演、情節等。“熱”主要體現在劇集熱血青春的正能量主題、自然熱情的表演風格以及既成導演品牌的優秀口碑上。而“冷”主要表現為題材的冷門與打破空白,以及關于劇集情節、影像、語言等冷靜思考。本文通過“熱”與“冷”的雙重分析,對劇集的創作進行總結并提出有待提升之處,為今后的影視創作提供經驗及借鑒意義。
青春集結號;青春;校園;軍旅
青春、夢想、軍旅,這些帶著溫度、朝氣、活力的主題,集中出現在曾于湖南衛視黃金時段播出的電視劇《青春集結號》中。這部由陳華的《那一曲軍校戀歌》改編、尚敬導演的青春軍旅成長劇,引起頗高的話題度和收視率,但同時也傳來由于宣傳不力導致播出平臺不得不對劇情做過多刪減的負面消息。究竟是怎樣一部電視劇,會得到如此大相徑庭的評價?我們暫且拋開這些圍繞收視率展開的討論,而關注劇集本身的特點、成功和不足之處。
(一)主題鮮明,富有正能量
作為一個軍旅題材的電視劇,《青春集結號》改編自小說《那一曲軍校戀歌》,原著講的是八十年代一群年輕人在軍校的生活與成長。電視劇將時代轉到了當下社會,一群擁有夢想的90后軍校新生,入學后經歷磨練并收獲了成長和情誼。變了的是時代,不變的是那一腔正義和熱血。正義勇敢、保衛祖國、自信自律的軍人特點,始終是片中人物所追求的,而對夢想的追逐也是中心主題之一。劇中鮮有負面能量,大多戲劇矛盾都存在于對某一事物的不同看法上,但所有人物所表現出的精神都是積極向上的。充滿正能量的主題、情緒,再配以年輕活力的表現、昂揚向上的配樂,很多抒情片段都能使觀眾感到一股青春與奮斗的情懷油然而生。在當下這個略顯浮躁的社會,這樣的情懷主題正是年輕人需要的。與經典軍旅題材電視劇《士兵突擊》《炊事班的故事》相比,本劇含有分量不輕的愛情元素。前兩部作品基本是男人撐起的戲,情感的表達目的相對明確,但在《青春集結號》中,不僅要表現軍人的氣質,也要表現細膩的感情,這對于主題的拿捏是有考驗的。
(二)表演風格值得鼓勵
在本劇中會有很多人們熟悉的演員出場,包括林永健、閆妮、高亞麟、吳京安等,但挑起大梁的是一批年輕的、知名度并不高的演員。這些年輕演員的演技是值得肯定的,他們刻畫了一群性格鮮明的學員形象。這一點在指揮系新學員點名這一段落里顯得尤為突出,耿隊長拿著花名冊,一個個地點到新學員的名字,每個人喊“到”的語氣和神態都有鮮明的個人特點,比如任天行的自信成熟、范巴中的猶豫、廖帆的木訥、尹東的逗趣、葉多多的單純認真、姚小瑤的溫柔、郝好的開朗等,人物群像塑造得非常成功。
(三)導演風格成為品牌
由于《青春集結號》是青春題材,很多人在初次接觸該劇時,會用一些別樣的眼光來看待,特別是在主演沒有大牌明星或實力演員的情況下。但深入了解到導演是尚敬的時候,很多觀眾表示,認為劇集質量是有保障的。這正是憑借尚敬導演之前成功的情景喜劇《炊事班的故事》以及《武林外傳》等作品而贏得的良好且穩定的口碑。再往前追溯,尚敬導演從1994年開始喜劇小品的創作,有眾多為人熟知的成功小品作品。綜合尚敬導演的小品、情景喜劇作品,他對喜劇中方言表現、語言幽默以及表演指導是嫻熟的,有充分把握的,這已然成為了他的個人品牌。所以說在《青春集結號》中,表現手法、包袱設計方面,都是具有導演個人特色的。
(一)題材領域開拓空白
近年來表現90后軍人的電視劇層出不窮,比如《麻辣女兵》等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叛逆、有個性的90后。但《青春集結號》著眼于軍校的學生,這與直接進入部隊的年輕軍人又有所不同。學生的氣質、軍人的性格,在這部描述90后軍校學員的電視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雖同為軍人,但相比于直接進入作戰部隊的軍人,軍校的學生又擁有了一段允許他們逐漸成長的漫長歲月,在此期間可以像孩子一樣玩鬧卻也要像軍人一樣嚴格自律地學習、訓練。他們在軍校的成長,不僅僅是從孩子到合格軍人的過程,在此期間他們更要學會如何與人相處、什么是團隊精神、如何樹立理想并將之實現等,實現孩子到成人的蛻變。同樣是成長,與《士兵突擊》中許三多在連隊里的摸爬滾打相比,葉多多和同學們的青春軍旅歷程則有更多陪伴與歡笑;與《麻辣女兵》中湯小米由最初的被迫入伍到之后對軍隊的熱愛,葉多多們本身對于軍隊、軍人的理想逐漸地實現則有更多的溫情。所以,《青春集結號》不僅在軍旅題材中以一抹鮮艷明媚的色彩博得大眾的注意,同時在校園題材電視劇中也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干凈、陽光的簡單風格贏得大眾的喜愛。
(二)冷靜思考,沉淀經驗
劇集在選題、主題、表演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亮點和優勢,不過在情節設計、情節安排等方面仍有有待提升的空間。
本劇一開篇,以干練的快節奏展開敘事,但是在中后期的大事件表現中,卻顯得拖沓啰嗦,不免會讓習慣于快節奏生活的年輕人覺得乏味。隨著生活中信息的數量擴張、速度加劇,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被帶向更快速的狀態,人們對于內容的接收,特別是非深刻內容的接收,都習慣于簡潔、干脆。而劇中部分情節的慢節奏,很容易導致觀眾注意力轉移,從而對整個劇集也產生消極影響。比如藏手機這一主題的敘事幾乎占了三集的長度,葉多多和同學們拍攝微電影的情節也顯得拖沓無味,這是很多年輕觀眾無法接受的。
多類型影像出現的時機、時長比例以及與劇集本身的融合也是值得進一步研究與實踐的。劇中常用動畫的手段來呈現心理活動、概括描述等內容,這的確豐富了表現手法,但是否能被挑剔的觀眾接受還值得商榷。也許制作團隊是為了迎合年輕觀眾的口味而選擇這種方法,但事實卻是年長觀眾看不懂,年輕觀眾不買賬。在本劇這種感情戲占有很大份額的電視劇類型中,突兀的動畫跳躍思維顯得并不和諧。除了穿插動畫片段,劇中常用的情節是自然的表演隨時轉化為演員面對攝像機的獨白,這種手法不禁讓人想起了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雖然這種手法在電影中的應用受到藝術性、審美性的質疑,但這種能夠直接抒發角色內心的手段,確實能夠直白快速地闡釋和推動劇情。
網絡流行語的出現也可看做是迎合觀眾口味、引發觀眾共鳴的手段,但是仿佛網絡熱句運用到影視作品中,往往都會受到質疑,在這部劇中也一樣,但凡從角色的嘴里冒出“怎么破”“哎喲我去”等句子時,都會顯得刻意而尷尬,所以這一手法運用得合適與否還是值得思考的。談到語言,不得不提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方言,囊括了北京、天津、江蘇、山西、四川等具有顯著特色的各地方言,是尚敬作品一大特色,同樣也是增加劇集特點、創造劇情笑點的重要方法。相比于尚敬導演的著名作品《炊事班的故事》,同樣是軍旅題材,一個是情景喜劇,一個是現實拍攝的電視連續劇,在《青春集結號》里有很多讓人應接不暇的植入廣告,但在《炊事班的故事》中是從不出現的,劇集與商業的融合在一部軍校題材電視劇中是否合適,觀眾能否欣然接受,這也是值得觀察總結的。
綜合看來,《青春集結號》開拓了之前眾多電視劇都未曾涉及的題材空白領域。這部既有成長奮斗情懷,又有細膩情感刻畫的青春校園軍旅題材電視劇,主題立體豐富、積極向上,富有正能量,演員表演亮點頗多,導演風格鮮明且具有良好品牌導向,不足之處在于表現手法在接地氣與表達自然兩方面的融合上還有待發展。
(作者系太原師范學院影視藝術系助教,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