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洋
東北二人轉唱詞語言淺析
□駱洋
東北二人轉藝術是東北民間戲曲的一個分支,深受東北及全國人民乃至國外友人喜愛。二人轉的語言表演是二人轉藝術深受喜愛的重要因素之一,可分為唱詞部分和說口部分。東北二人轉唱詞語言與東北方言、東北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具有幽默性、通俗性、藝術性和大量運用修辭等主要特征。
東北二人轉;唱詞;淵源;特征
東北二人轉藝術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廣泛流傳于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以及河北、內蒙古部分地區。二人轉藝術產生于民間、流傳于民間、盛行于民間,歷來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是東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之一。二人轉藝術是東北民間戲曲的一個分支,二人轉表演主要包括舞蹈表演、絕技表演和語言表演等。二人轉的語言表演包括唱詞和說口兩部分,本文所分析的是二人轉語言表演中的唱詞部分。本文主要從二人轉唱詞語言的淵源和二人轉唱詞語言的特點兩方面來對二人轉唱詞語言進行簡要的分析。
東北二人轉唱詞語言與東北方言和東北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粗獷豪放、通俗形象、生動而又幽默的東北方言是二人轉唱詞語言的重要精髓,這大大凸顯了二人轉藝術的通俗性、娛樂性和濃厚的東北地域性以及東北人民的淳樸性。充滿東北方言的二人轉唱詞語言使得這一民間藝術充滿了情趣和張力,真實地反映了東北地區的風土人情、社會發展和歷史沿革。東北的漢族民歌是東北二人轉唱詞語言的基礎,尤其以小調民歌為主。小調民歌在秧歌中稱為“小曲”,其內容題材廣泛,體裁豐富多樣。“小調民歌的敘事性、說唱性突出發展,由短到長,演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進而演變為二人轉唱詞。”①因此,二人轉唱詞語言體裁多以敘事性為主,如傳統劇目《西廂》《藍橋》《馬前潑水》等。
在唱詞語言句法結構和詞匯方面,東北方言以及地方文化仍然是二人轉唱詞的重要淵源,東北方言使二人轉藝術的幽默性及通俗性得以充分凸顯。“東北方言中豐富的詞匯和夸張的表達方式,是二人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②東北二人轉唱詞也吸收了小調民歌的風格特色。“二人轉唱詞多為生動的東北莊稼話,通俗易懂。……唱詞的形式亦多為七字句,兼有十字句、五字句等長短句、垛句。其襯字亦與民歌小調同出一轍。”③
在唱詞語言內容方面,東北二人轉亦多沿用了小調歌詞的內容,如:“四出戲”“五更篇”“八幅畫”“十二月”等。《西廂》中就有描述“八幅畫”的唱詞:“觀罷這個墻,再觀那個墻,那墻又閃出,小畫又八張啊”。唱詞語言內容也蘊含了東北民俗典故,土色土香,農家生活氣息濃郁,表現東北勞動人民獨特的審美觀。除此之外,唱詞語言內容中也有一部分是通過對中國古典名著中的一些內容改編的,再加入東北人民通俗易懂的東北方言。如《西廂》源于元雜劇《西廂記》,《包公賠情》源于明代小說《包公傳》及清代小說《三俠五義》,《回杯記》源于明小說《警世恒言》卷十二和明傳奇《雙杯記》。
(一)幽默性
幽默性是東北二人轉唱詞的一個顯著特點,即便是悲劇題材的內容也可以通過悲劇喜唱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如《藍橋》《馮奎賣妻》《丁郎尋父》等都是悲劇喜唱,既感人,又娛人,收到了雙重的藝術效果。這種幽默效果除了要通過二人轉表演藝術家的表演來體現之外,最根本的是二人轉唱詞語言具有很強的幽默性,喜興俏皮、詼諧幽默的東北方言起了關鍵作用。東北方言生動詼諧、親切爽朗、感性熱辣,是一種充滿狂歡韻味的語體。以具有獨特語言特性的東北方言為載體的東北二人轉唱詞理所當然地具備了幽默的屬性。如《西廂》中的兩段唱詞,“花園中千般美景你什么不好講,為什么唬了吧的單提小張郎,往后你再提那姓張的一個字,別說我狠的橫的削你是幾巴掌”,“他還不來呢,還不來你就針扎火燎蝎歷打掌”。“唬了吧”“削你”“針扎火燎”和“蝎歷打掌”都是地道的東北方言,這些東北方言詞匯的使用營造了輕松愉悅、幽默歡快的氣氛。二人轉唱詞語言的幽默性使二人轉這種民間藝術彰顯了幽默性,同時這種幽默背后滲透的是輕松、親切和淳樸。“二人轉語言的有趣,不只是單純的幽默,它的有趣是與生俱來的,滲透的是出自泥土的親切純樸,是不加雕琢的野性,是家常閑話的親切。”④
(二)通俗性
東北二人轉的民間文化屬性決定了東北二人轉唱詞語言的通俗性,無論是內容還是詞匯都蘊含著濃濃的鄉土氣息。這與某些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藝術形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使是沒有任何二人轉專業知識的人也可以毫不費力地欣賞東北二人轉唱詞及東北二人轉藝術。由于二人轉唱詞語言與東北方言的淵源關系,東北方言的屬性也植入了二人轉唱詞語言中,沒有矯揉造作,沒有社會距離感,不拘禮節。二人轉唱詞語言的通俗性也與東北人的豪爽性格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東北地區平原遼闊廣遠,冬季漫長寒苦,長期生存于這樣的環境中,養成了人們直爽任俠的性格。辦事說話直來直去,‘一桿子捅到底’,絕不拐彎抹角,閃爍其辭;說話也高聲調、大嗓門、毫無顧忌。”⑤如《西廂》中的一段唱詞:“自那日普救寺見你一面,你有情我有意情意深長……我有心領紅娘將你探望,路不遠老母在如同隔江。”與王實甫原作中的“昨宵個綿囊佳制明勾引,今日個玉堂人物難相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者通俗易懂、直接、爽朗、明快、不含蓄,沒有絲毫的雕飾,大眾化特點濃厚。這類簡潔的唱詞語言,易為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東北的勞動人民所接受。
(三)藝術性
作為民間藝術形式的一種,東北二人轉的藝術性是毋庸置疑的。這種藝術性不但體現在二人轉表演藝術家的舞臺表演上,還體現在二人轉的唱詞語言上。二人轉唱詞語言合轍押韻,既要講究音韻的合韻,又要講究聲調的抑揚。在押韻方面,二人轉唱詞通常是押韻腳,有的是通篇押一個韻腳,有的是交錯著押韻。如《西廂》中的唱詞“原來是西廂下院撫琴的小張郎;他彈的是鳳求凰;你著的是什么忙啊;這琴聲一往情深,情深以往;這親生憂傷滿腹,滿腹憂傷”。唱詞中的尾字“郎”“凰”“忙”“往”“傷”押“ang”韻,而且整篇唱詞都遵循這個韻。有的唱段是每隔一行或兩行押“ang”韻,“有幫無底有底無蓋(ai);有蓋無鎖有鎖無簧(ang);那個破書箱(ang);他還不來(ai)呢;他還不來你就說我把他想(ang);想得我眼發藍臉發黃(ang)”唱詞中是間隔押“ang”韻,每三句唱詞中一句押“ai”韻,兩句押“ang”韻。這些押韻之處使唱詞在表演時聽起來抑揚頓挫,音韻和諧優美。“二人轉唱詞的押韻以傳統詩詞押韻為基礎,又不囿于傳統詩詞嚴格押韻的風格,與古詩相比,二人轉押韻更靈活,這體現了二人轉作家的繼承與創新的優良作風。”⑥在平仄方面,成對的唱詞通常是上仄下平,即上句尾字用仄聲字,下句尾字用平聲字。如《西廂》中的唱詞“崔鶯鶯含羞帶笑回家轉,路過孫飛虎家大門旁”,上句的尾字“轉”為仄聲,下句的尾字“旁”為平聲。“篇首第一句唱詞的尾字,也要落在平聲上,謂之定轍。”⑦如《西廂》中的開篇唱詞“一輪明月照西廂”,尾字“廂”為平聲。平仄交替的聲調有規律地排列,使唱詞抑揚錯落、音類悅耳,極具韻律之美。
(四)大量運用修辭
這些充滿東北方言的二人轉唱詞中運用了很多修辭策略,這些修辭策略的運用使二人轉這一民間藝術具有了文學色彩、藝術氣息,同時在表演時還能較好地給觀眾帶來笑聲。本文要談及的修辭策略包括比興、夸張、排比、雙關、迭韻。其實,二人轉唱詞中運用的修辭策略遠不止這些。本文中談及的是一些比較常見的修辭策略。
比興,“比”就是比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即借助其他事物作為唱詞的發端,以引起唱詞所要表達的內容。如《十八里相送》中的一段唱詞:“弟好比一朵鮮花招人愛,兄何不變個蜜蜂,采花來?說什么變個蜜蜂把花采,兄弟間這么比方不應該”,祝英臺把自己比作一朵鮮花,目的就是引起梁山伯的注意,以便表達自己的愛意。比喻的應用使描述更加逼真化、形象化,這樣的唱詞可以引發人們的聯想,有益于對整段唱詞的理解。夸張就是用夸大的詞句來形容事物的特點。如《攀親家》中的唱詞“你們家蒼蠅餓得叮門框,耗子餓得啃泥墻”,兩句唱詞便使用夸張手法來描述牛老大的家境貧寒。夸張修辭手法的運用一方面將所描述的事物描述得具體貼切,另一方面又營造了幽默的氛圍。
排比就是利用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詞組或句子成串地排列。如《楊八姐游春》唱詞中的一段“你寫上金鐲銀鐲要八付,金簪銀簪要八根,金柜銀柜是要八對,那金磚銀磚要它八斤沉”,排比句式的運用使語言鏗鏘有力、語句流暢整齊,充分表現了劇中人物的勇敢、潑辣、豪爽的性格。
雙關是指“同一話語中有兩種指涉義,明里說此,暗里指彼,即‘言在此而意在彼’,暗里所指才是本意所在”⑧。如《十八里相送》中的唱詞“蝴蝶雙雙繞花飛。眼見蝴蝶成雙對,咱倆何不撲一回?只要賢弟不嫌累,愚兄情愿把你陪。撲了半天也白費,蝶不戀花又高飛”,“蝶”和“花”在這段唱詞中是一語雙關,明指梁山伯和祝英臺在路邊看到的蝴蝶和鮮花,蝴蝶沒有在鮮花上停留足夠長的時間,因此祝英臺沒能捉到蝴蝶。其實,“蝶”和“花”在這里暗指梁山伯和祝英臺,祝英臺旁敲側擊說了很多話,而梁山伯依舊沒有猜透祝英臺的心思使祝英臺感覺內心失落。祝英臺這么說依舊是在向梁山伯暗示自己對他的暗戀之情。雙關語的使用將人物內心的感受和心理的活動描述得既到位又形象,既具有文學色彩又彰顯了藝術特色。
迭韻是指兩個字或幾個字的韻母相同。這與上文提到的押韻相似,在這里就不再詳細論述。
“二人轉帶給人們歡聲笑語,幽默的語言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其中修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二人轉語言的修辭手法豐富多樣,在運用的同時把東北方言融入到其中,充實了其修辭內涵。將二者統一起來,技巧性和表現力增強了很多,使得二人轉越來越成為大眾所喜愛的戲劇節目。”⑨
二人轉唱詞是二人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二人轉藝術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隨著舞臺氣氛的不同而變化的二人轉說口不同,二人轉唱詞一般都是固定不變的。因此,一部二人轉能否成為經典劇目,除與二人轉演員的精彩表演密切相關外,二人轉唱詞起了決定性作用。本文主要從語言學的視角分析了東北二人轉唱詞的歷史淵源和東北二人轉唱詞的幽默性、通俗性、藝術性和大量運用修辭的主要特征,主要目的是讓從事二人轉藝術的相關人員和二人轉藝術的愛好者對二人轉唱詞有一個新的認識,也讓這些人士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欣賞和評論二人轉。
注釋:
①李微.東北二人轉史[M].長春出版社,1990:11.
②王悅.東北方言與二人轉[J].戲劇文學,2012(10).
③李微.東北二人轉史[M].長春出版社,1990:12.
④孟繁蕾.二人轉語言的接受性審美特征[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1).
⑤周福巖.方言、二人轉與東北地域文化問題[J].民俗研究,2007(2).
⑥趙亞麗.二人轉唱詞的語言風格要素[J].戲劇文學,2013(12).
⑦郭金杰.淺談二人轉唱詞的合轍押韻[J].華章,2014 (10).
⑧王殿珍.《楊八姐游春》的語言特色[J].戲劇文學,1998 (11).
⑨高林波,王美蘭.論二人轉語言的修辭藝術[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
(作者單位:遼寧省鐵嶺市藝術創作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