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墨精神+企業家精神+創新精神詮釋“工匠精神”
2016年的春天,“工匠精神”第一次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工匠精神”一詞,紅遍大江南北。那么,如何詮釋“工匠精神”?
廣義上,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但現在,時代在變,行業領域在擴大,對于我們重新認識工匠精神的寓意,提供了新的視角。
工匠精神落在每一個人身上,就是一種“班墨精神”。
距今2000多年的諸子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我們就曾誕生墨子和魯班兩位世界級工匠。說起魯班,我們并不陌生。出身于工匠世家,從小跟隨家人參加許多土木建筑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魯班被后世土木工匠們奉為“祖師爺”。再來說墨子,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他同樣精通手工技藝,擅長防守城池。
魯班以手工操作為職業,鉆研技巧,精益求精,把工匠技巧發揮到了極致。而墨子崇尚科學,以人為本,兼通工匠技巧,是著名的哲學理論家。新時代的每一個人,自應兼具“班墨精神”。用心把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做到最好,在平凡的崗位上磨礪出驚人技藝,把一種追求完美、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精神發揚光大,這不正是“工匠精神”的真正內核嗎?
工匠精神落在企業層面,就是“企業家精神”。
提到優質制造,人們第一反應往往是瑞士、德國、日本等國。特別是近年來,我們常常被中國游客在海外搶購一些小家電、化妝品等現象刺痛,反映出國內制造業品質的短板。大到汽車、電器制造,小到制筆、制鞋,國內許多產業的規模居于世界前列,使用的也是一流的機器設備,然而,這些產業長期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偏弱。
當前,中國正在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這對企業的生存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想實現“中國制造2025”,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沒有“企業家精神”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中國企業家要掃除浮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融入生產、沉下心去研究,中國制造才能贏得明天。
工匠精神站在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背景下,更是“創新精神”。科技部部長萬鋼認為,創新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種延伸。“我們一直說創造品牌,要有品牌文化,要有工匠精神,使它做得更精美、更好用、更優質,另外要有創新的精神,使它能夠更符合市場需求,特別是潛在的需求。”所以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兩者是相互聯系的。同時,創新是這個時代下中國崛起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青年一代是創新的主角。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青年一代投入創業熱潮,成為創新的主角,工匠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更多的是創新。
誠然,每個人眼中都有不一樣的世界,那么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與認知也不一樣。我們提煉出工匠精神的內涵:“班墨精神+企業家精神+創新精神”,它是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和一個時代的氣質。
重提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社會在期盼,時代在召喚。如果人人都具有“工匠精神”,必將匯聚成推動發展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