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楊
民辦高校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的研究
沈玉楊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民辦院校成為較為重要的部分,為促進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就發展現狀來說,民辦院校還存在一定問題。本文結合四川工商學院發展現狀,分別就管理機制、發展觀念、辦學特色、人才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對民辦高校向應用型大學轉型展開論述,并提出建議。
(一)辦學經費。教學樓、圖書館、學生宿舍、教師公寓、實驗室等硬件設施是高校進行教育活動的前提條件,必須投入足夠的人力、財力、物力作為辦學基礎。而民辦院校的主要辦學經費來自學費,基本沒有政府撥款和社會資助。
(二)特色建設。多數民辦院校都以公辦院校為模板來定位自身的發展方向,導致從人才培養方案到課程設置都是對公辦院校的模仿和復制,缺少自身的內涵性特色。
(三)師資隊伍。四川工商學院于2001年建校,建校時間不長,未能建設穩定優質的教師團隊。師資來源主要以公開招聘的畢業研究生為主,極少有博士和部分公辦院校離退休的具有豐富經驗的高級職稱教師。由于經費限制,民辦院校很難穩定優質師資隊伍。缺少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無法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
(四)生源質量。民辦院校一般為本科第三批次,生源都是經過第一批和第二批層層篩選剩下的綜合素質相對較差的學生。另外,近兩年四川工商學院由原來的獨立院校成功轉設為民辦本科院校,為加大學校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而不斷增加招生數量指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源質量的提升。
(一)完善管理機制,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觀念
民辦院校若想在與眾多實力雄厚的公辦院校的競爭中得以持續發展并逐漸向應用型大學轉型,就需要以市場經濟為發展方向,完善管理機制,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觀念,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定位辦學特色。
以學生為中心,就要做到優化校內外資源配置,全方位提升自身教育教學質量、科研能力和服務社會水平,在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的基礎上加強專業對口就業率,逐漸在與其他院校的競爭激烈中體現自身優勢,獲得社會認可度,以更優質的教育服務水平吸引優質的生源市場。
(二)凸顯辦學特色,增強競爭優勢
四川工商學院在近幾年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比如與企業合作辦學、開辦國際班等集合優質教育資源的方式。但越來越多的民辦高校均在往此方向發展,特色也就不再凸顯。
為了增強核心競爭力,可以結合自身情況,綜合考量選定一個“特色點”,并以點促面,立體、全方位的帶動周邊相關專業和學科。比如四川工商學院成都校區位于“全國農家樂發源地”郫縣,即可圍繞“農家樂”這一特色,創辦培養經營管理人才;四川工商學院眉山校區可圍繞三蘇文化的研究、推廣開設相關專業等。
(三)提高辦學實力,優化師資隊伍結構
民辦院校向應用型轉型,學校要有系統全面的轉型方案和全員意識,要從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改善學術環境、提高辦公服務條件、加大實驗儀器設備投入以及教學支撐、薪資待遇支撐等多方面入手。
首要應轉變的是教師觀念。要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開發青年教師的巨大潛力。對于離退休的教師也要給予高度重視,讓他們在轉變陳舊觀念和意識的基礎上增強對學校和學生的責任感,并能用自身豐富的經驗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其次,提升辦學實力需要大量經費投入。教育屬于公益性事業,依據利益獲得的原則,受益者都應合理分擔教育事業經費。因此,國家在政策和物資上也應對民辦教育給予一定的支持。還可通過校友會建立校友基金,來支持學校辦學實力的提升。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職工福利待遇,加強教職工對學校的責任意識,減少師資流動,多引進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多為青年教師提供學習進修的機會,穩定師資隊伍。
(四)提高教學質量,吸引優質生源
“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發展和大眾化形勢已經呈現在所有民辦院校面前。只有堅持內涵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凸顯辦學特色,開拓服務空間和提升服務能力;擴大開放辦學力度,有效利用優質教育資源;加大創新力度,提高辦學活力和辦學效益,才能逐步向應用型大學靠近。
民辦院校向應用型轉變是一個長期的探索建設過程。在借鑒公辦院校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還應該充分調研論證,結合各校實際,探索發展,不斷積累經驗,最終實現順利轉型。
(作者單位:四川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