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像實體行業中一個項目的成敗可能需要長時間的驗證,交易的結果是立竿見影的,也許正是這個魅力讓我堅持到現在。”
王睿睿
現任老虎金融中國區特約顧問,深圳景曦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交易員,高級外匯投資分析師。擅長結合基本面和技術面操作。2005年開始接觸外匯,有十余年外盤經驗。曾學過美術,從事過廣告、影視人物形象設計,參與過電影拍攝。
1.你做外匯之前從事過多種職業,進入過文化產業,學過美術,做過明星形象設計,甚至拍過電影,這些經歷與外匯交易幾乎都毫無關聯,為何最終會選擇外匯交易作為職業呢?
2.請問藝術對你做交易產生了哪些影響?又有哪些益處?
3.你表示在面臨巨大虧損時恢復期可能比別人更短一些,請問你一般會通過什么方式來應對?你認為自己為什么會恢復得比別人快?
早期年齡偏小,因為叛逆、對社會的好奇以及自我定位的迷茫,所以對很多職業存在幻想,懷有一股沖勁想都去一一嘗試。也是為了滿足自我的好奇心和虛榮心,只要是我覺得很“酷”的事情都想去試試,所以進入過電視媒體等行業。最后并沒有一直堅持,我發現只有當你深入其中時才會感知這個行業是否真正適合自己,沒有接觸之前的新鮮感并不能永遠成為自己堅持下去的動力。
2005年,由于某些原因,我面臨職業生涯的“空窗期”,有一段時間閑置,當時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接觸到了外匯交易。
不像實體行業中一個項目的成敗可能需要長時間地驗證,交易的結果是立竿見影的,可以讓我更多地克制自己的任性,也許正是這個魅力讓我堅持到現在。隨著更深入地了解,發現交易不僅可以實現時間支配自由,也確實改掉我的很多缺點。
所以我說交易是令我蛻變的過程,真的帶給了我很多很多。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無法意識到自身原因,將會處在一個惡性循環中而不自知。但凡意識到所有交易結果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才會有真正的蛻變,從而進入良性循環,也才能懂得真正的交易。
畫畫對于我做交易的確有很大的影響。
首先,技術分析領域更重視圖表的形態,而畫畫訓練了我對圖表形態的更敏銳的捕捉能力,一旦形態初期形成,我就可以迅速捕捉到某些信息。其次,我在學習畫畫過程中學到了形態的解構和重組。后來我研究技術分析,發現可以將其融入其中,對技術圖形進行多種形態解構或重組后的復合型觀察。再者,市場上有些前輩提過,所謂的技術形態是遐想出來的,只有等它走出來才知道。而我更傾向于思維的發散性,喜歡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進行模擬和演練。如,設想某個圖形并沒有如預期走出兩個對等的三角形,而是走出更高點,演變成頭肩的左肩,出現頭部,那右肩是否會出現?是否會更高?趨勢是否會延伸?思考就導致我去做更多的交易計劃。很多朋友對我究竟會執行其中的哪一個交易計劃懷有疑問。其實我執行的肯定是概率最大的那個;但是我也要做概率小的方案。這樣不論市場出現什么突變,我都不至于手忙腳亂。
當然硬幣是有兩面的。畫畫給予我思維上的天馬行空,導致我某些時候會想得過多,思維的分散可能會使我忽視關鍵點,但隨著在市場上的歷練,這方面的不足也在逐步縮小。
恢復期的長短不僅取決于投資者的單一心理素質和對市場的認知,更多與個人成長和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我從小接受的教育理念就是——不要怕遇挫。我幼時很倔強、叛逆,導致從小到大面臨比別人更多的挫折和失敗。可能就是因為這些經歷以及由此形成的心境,以致我在后來的交易中面臨虧損時也更容易放得下。我曾試過不服輸倔強地和市場對著干,結果可想而知。慘敗的教訓令我明白:無論你發多大的脾氣,K線照樣“得意忘形”地走它該走的行情。
另外,上學期間,我總覺得自己有異于他人,急于想知道自己真正的心理狀態怎么樣,所以我選修過心理學。雖然最后沒學成,但卻給我在交易上有很大幫助。我可能比別人更清楚當心理出現堵塞時,應該如何疏導。
04境外投資環境更加成熟,多為機構參與者,你是如何應對境外激烈的競爭環境的?
機構的確在資金上有很大的優勢,而且境外團隊合作意識和執行能力非常強,特別是團隊配合的默契度高。作為小資金,我的優勢是更靈活多變,但是考慮到未來的職業發展,我需要伙伴和團隊的力量。
我正在尋求志同道合的伙伴組建自己的團隊,但是由于交易理念的不同,強強聯手得到的不一定是更強的結果。我們這些人很多都是單打獨斗走過來的,可能缺乏一定的合作意識,這方面需要向成熟的機構靠攏。
05部分內地交易員表示很少做外盤或不做外盤是因為精力有限,請問你之前是否有這方面的困擾?對此你是如何進行調節的?
最初的時候體驗了一段灰暗恐怖的時光:每日幾乎20個小時處于看盤狀態,而付出和收益并不成正比,像是一種伴隨著虧損的實驗。心理壓力和積蓄耗盡等多重打擊讓我漸漸明白生存之道,鍛煉出了靈敏的變盤反應力。
后來我改變了方法:只盯一個貨幣或品種。直到摸透其運行軌跡和特殊屬性后,再研究另一個品種。在不同時段做不同貨幣。比如我長期做非美貨幣或美國市場,亞洲時間基本都在休息,歐洲時間看盤,北美時段進場布局。在能力得到一定提升后,兼顧看多個貨幣的聯動性,從中發現不同貨幣的不同活躍時間段。這就要求我把生物鐘隨時調整到最佳狀態。一般情況下,我會控制自己,不管多少賬戶,最多開3個品種。不會累,不會亂。
06.據觀察,你所操作的保守型賬戶回撤很小,你自己的賬戶雖相對激進些,但回撤也控制在很小的范圍內;而境外市場杠桿大,一夜巨虧的情況并不少見。請問你是如何控制回撤范圍的?對于兩種不同類型的賬戶,你是如何分別控制的?
給公司的大賬戶進行操作,是需要對客戶的資金負責的,雖然可以承受一定的風險,但更注重的是收益的穩定性。
我操盤時會按照1-3%的合理比例下測試單,若行情波動超出我的預期或計劃,我寧愿出局觀望,也不死扛。雖然這樣做有時候會踏空行情,但能回避風險。越大的資金越考驗操作人員的避險能力。
自己的測試賬戶比較隨意,既會出現暴利,也會有較大的回撤。但回撤幅度嚴格控制在20%以內,單筆回撤控制在3-5%以內。如果連續虧損3筆,回撤幅度達到15%,我就會離場休息。日內交易連續虧損3單就離場——這是我給自己定制的交易紀律之一。
為什么會有測試賬戶的存在呢?境內外盤平臺層出不窮,客戶和朋友經常會向我咨詢相關平臺的對比事宜,而我對于自己沒參與過的事情,不太好給人提供建議,所以便植入少量資金(100-1000美元不等)操作不同品種來測試這些平臺。我大部分的交易行為都是左側交易,所以一般都會用自己的賬戶去測試,即使虧錢也是自己的。
兩種賬戶使用的策略基本一樣,因為趨勢是一致的。只是測試賬戶的資金和進場點位更為激進,而穩健賬戶一定是在系統出現信號之后才進場,以右側交易居多。
要關注盤面,就算是中長線交易,也要保持每天看盤6-8小時。只有了解盤面才知道是否會在小區間企穩,是否會出現刺激反彈趨勢。我的預期目標很靈活,如果即將達到預期目標,盤面已經沒有力度,為了保住前面的利潤,我肯定會離場。
07你是如何設置倉位的?倉位會否因行情變化而加減?你的資金管理體系有何特點?
除了自己的賬戶比較隨性,或者在測試產品時比較激進之外,對客戶的賬戶,不論大小,其加減倉都是按照統一的標準執行的。所以某些賬戶,比如10萬和30萬美元,其資金曲線有時會一模一樣;更大的資金頭寸管理和入場手法就會發生稍許改變,但是整體操作思路不變。
倉位一定會根據行情變化而增減。交易時,我用1%左右的倉位進行第一單測試,止損在2%左右;然后確認走勢是否符合預期,若技術上出現買入信號,加倉到3%;第三檔回調,倉位減到1%;再次確認進場,倉位還是3%。我不喜歡金字塔式的加倉方式,更偏好縮減式加倉。
另外,我習慣于分批建倉。在一個價格區間內把3%的倉位分3次建倉,統一止損。這樣便于我在不同阻力位離場,避免拆倉。
高收益一定伴隨著高風險。但除此以外還要看客戶的意愿。比如有些客戶喜歡看交易量,喜歡看到賬戶頻繁地變動,覺得這樣操作人員很勤奮。頻繁的操作又要求有一定的收益,那就需要承受較大的風險回撤。如果是穩健型的客戶,注重賬戶收益的穩定性,我們就不太會頻繁操作,往往是看準止損小的點位才介入,這樣成本小,贏損比例更合適。
風險、收益、流動量呈三角對等關系。穩健性客戶既要安全,又要收益穩定,那流動量就不能保證;激進型客戶要求流動量,又要求達到收益指標,那安全性就沒有足夠的保證。
08.你擅長結合基本面和技術面分析,請問你是如何將兩者相結合的?你怎么看待基本面分析?
我個人偏向基本面為主,技術分析為輔。尋找進場點位我主要靠盤感,這得益于前幾年每天高強度地盯盤。
我執行交易計劃時,只執行與基本面相符的主趨勢;對于回調趨勢等則選擇觀望。當遇到拐點但沒有足夠的信號出現時,就會憑借盤感判斷點位介入,并合理設置止損。若止損被打掉,就說明判斷失誤;若行情順著預估走,之后出現技術面的買入信號時再加大倉位。我已經習慣在確認方向后尋找日內高低點的進場習慣,并嚴格執行,即使有時候是錯的。
很多朋友都說交易要知行合一,也有很多人說趨勢為王,那這個趨勢從哪里來?我認為如果沒有宏觀經濟支撐,走勢不會成為趨勢(中長線以上)。“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知道市場,這就需要基本面的信息。有了基本面,行動才能果斷。
另外,我會用宏觀數據分析市場目前是處于震蕩市還是趨勢,若是趨勢,持倉周期毫無疑問會延長,有時會長達幾個月;如果判斷為震蕩市,那持倉周期或會縮短至幾日。有時候無法判斷,則周期更短,進場幾個小時發現不對可能就離場。當然這樣容易踏空,但只要大趨勢沒踏空,就不會影響整體操作。畢竟從客戶考慮,安全是首選。
09.量化交易必然是未來的一個趨勢,但我覺得還是因人而異。程序是人為設計的,雖然過濾了很多干擾因素(尤其是人性的興奮和恐懼),但指標是死的。震蕩市的時候,指標可用度很高,程序設計也比較合理;可是在趨勢行情的時候很多指標就會顯現出滯后性,出現很大的偏差,這時需要人為去調整。我個人認為人工交易的獲利空間更大,所以未來我會考慮人機結合,不會完全依托機器去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