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年份,許多重要的經濟數據在該年達到了峰值,或者說是出現了歷史性的拐點。
2016年1-2月份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回升至3%,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發電量回升,這些數據給大家帶來了樂觀預期,加上前期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也使得不少人憧憬起中國經濟或將步入新一輪經濟周期的上升期。但對于這些代表好轉的數據,需要做深入和細致地分析,不要被表象所迷惑,還是要把握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本人在研究中發現,2010年是關鍵性經濟數據達到峰值的一年,目前的諸多問題的出現,都是2010年這個大拐點之后的趨勢所致。
1-2月份經濟上行基礎并不牢靠
2016年1-2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8008億元,同比增長10.2%,增速比2015年全年提高0.2個百分點,比去年四季度提高0.7個百分點??此撇诲e,但回顧一下,2015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不含農戶)就達到55萬億,也就是說,1-2月份總是恰逢春節,是歷年來的投資淡季。2016年前兩個月的投資額只占2015年全年的6.9%,因此沒有多少參考意義。而且,投資增速上行的主要因素是房地產,投資資金的一部分來源估計也是靠購房的預付款。你不妨細細品味一下投資的資金來源:國家預算資金增長10.9%;國內貸款增長1.8%;自籌資金下降3.1%;利用外資下降34.2%;其他資金增長15.5%。
再看一下利潤增長數據,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4.8%,新增利潤355億。但1-2月份,受益于前期較低油價及成品油定價機制的調整,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行業由同期虧損轉為盈利,新增利潤就達到395億。所以,成品油價格的不下調大概可以解釋工業利潤轉降為升的70%左右的原因。
至于原油價格在2016年1月份見底回升,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也紛紛回升的現象,我認為主要因素是超跌反彈,并非周期崛起。此外,黃金等貴金屬價格的上漲,也與全球經濟寬松、中國M2高增長和人民幣貶值預期有關。其實,大宗價格的波動更多的時候并不代表周期崛起,而是貨幣現象。因此切不可太短視了。
即便接下來的數據依然走強,我仍然不認為這是新一輪周期的開端,因為它只是符合短期的反彈邏輯,與長期的下行邏輯相悖。我的一向觀點是,與其尋找拐點,不如追隨趨勢。
2010年是多重經濟數據大拐點
股市上有句話說,三條陽線改變信仰。就是說,只要股市連漲三天,投資者就會產生牛市的憧憬。但事實上,絕大部分的波動,從事后看,都不構成趨勢性的拐點。也就是說,波動有無數次,拐點只有一兩次。如果能堅持這樣一種思考方式,對做投資或許是有利的。
我在研究中發現,2010年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年份,許多重要的經濟數據在該年達到了峰值,或者說是出現了歷史性的拐點。對此,不妨在這里歸納一下,以方便諸位堅定信念之用。也歡迎大家對2010年的拐點性數據作進一步的補充。
2010年是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拐點
按國家統計的數據,2010年的15-64歲年齡段的人口接近10億,占總人口的74.5%,也就是說,全國平均撫養比例只有25%,即平均三個人撫養一個人(參見圖3)。這么低的撫養比例,使得2010年成為中國歷史上撫養比例最低的一年。此后,撫養比例會有緩慢上升的趨勢,大約在2020年之后,撫養比例會有快速上升趨勢。
由于中國的退休年齡是男性60歲、女性55歲。故中國在過去4年中,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了1300多萬,估計今后5年還將減少1200多萬。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加上就業意愿率的下降,導致企業勞動成本快速上升。這已經成為中國部分產業外遷的主要因素,對經濟增長產生掣肘。
2010年是新增農民工數量的拐點
2010年之前,每年的新增農民工數量都在緩慢增加,到2010年達到峰值,總數增加1200多萬,其中外出農民工數量為800萬。之后便一路減少,至2015年,新增農民工數量只增加300多萬,其中外出農民工數量只增加63萬。(圖1)
外出農民工數量的不斷減少,首先表明農業可轉移勞動力的減少,其次是表明中國城鎮化率的放緩,經濟潛在增速進一步下降。
2010年是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的拐點
2010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達到33%,超過2007年30%的增速。但僅僅過了5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就降至1%,這就足以確認2010年房地產投資增速確實是歷史性的拐點了。房地產開發投資的規模是不可能無限制地膨脹下去的,因為需求是有限的。(圖2)
因為購房的主力人群也是勞動年齡人口或外來流動人口,如果這兩個側面的人口數量都開始減少,那么,要期望房地產投資能繼續回升,就太不現實了。
2010:比乘用車銷量增速的拐點晚一年
之所以要提及汽車銷量,是因為中國經濟在過去10多年能維持高增長,主要是靠房子和車子。2009年乘用車銷量居然比上一年增加了55%左右(圖3),但到了2015年,乘用車銷量就只增長了7%。乘用車銷量從2001年至2010年,10年間增長了10倍,目前的銷量已是全球第一。隨著人口老齡化,銷量下行也是十分正常的,但這又帶來了制造業的產能過剩。
2010年也是GDP增速的拐點
2010年GDP增速達到10.6%,是2008年以來的最高點。盡管2010年的GDP增速沒有超越2007年,但卻標志著經濟超高增長時代成為過去。如今,GDP增速已經降至6.9%,但下行的趨勢似乎還是沒有改變。2010年同時也是2007年之后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速的峰值,達到10.7%,而2015年降至6.7%。從工業企業利潤增長來看,2010年的增速達到歷史新高49%,2015年已經降至-2.3%。其中國企利潤降幅超過20%。
國企利潤大幅下降的背后,其實也不完全是體制性因素。粗鋼產量的負增長,表明重化工業化時代的結束,而國企在重化工業中的比例較大。
從發達國家的歷史看,一旦經濟高增長時代結束,則經濟肯定會下一個臺階,且這個臺階的經濟增速是減半增長。如德國的平均增速從7.9%降至3.1%,日本從9.4%降至3.7%,韓國從8%降至4.6%。因此,中國經濟從10%的高速增長,其下一個平臺如果是中速,應該是5%。
資產配置荒的邏輯成立
如果把1999年的西部大開發作為中國庫茨涅茲中長周期(也就是建筑周期或房地產周期)的起點,那么,2010年應該是這輪周期的上行頂點,2011年之后,經濟便開始了該輪周期的下行階段,迄今也不過持續5年。一般而言,庫茨涅茲周期持續在18-25年。
由于中國不同于一般市場經濟國家,政府的作用比西方政府要大,這也是經濟增速并沒有大幅下行的原因,因為這是逆周期的財政與貨幣政策所致。但穩增長的政策也容易使人們幻想經濟周期性回升。從2011年至今,國內產生經濟回升一致性預期的發生次數應該不少于三次。如2012年年初、2014年三季度和2016年年初。
一個國家潛在增長率高低主要取決于三大要素:勞動力、資本和技術進步。人口(勞動力)是中國過去經濟增長中最重要的要素,技術進步過去靠仿制來推動,如今,仿制對勞動生產率提升空間越來越小。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以及農業可轉移人口的減少,這一趨勢是不可逆的。在中國制造業水平尚處于中低端的背景下,要傾斜到靠另一個生產要素——資金(包括土地等資本)來推動,也有點勉為其難。目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占GDP的比重已經上升至83%,而且,上升趨勢仍未有終止跡象。這意味著,創新驅動對中國而言還很遙遠,投資驅動的格局在今后5年內難以改變。
而且,過度追求經濟增速,過多發揮政府的作用,也帶來了嚴重的結構性問題,這就是為何今后要把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作為改革目標的原因。但凡供給側的改革,理論上應該是緊貨幣;但由于目標多元化,實際上又無法緊貨幣。按此推理,則中國經濟今后仍將面臨兩難甚至是“三難”、“四難”。
經濟下行的應對之策是寬松貨幣和積極財政,但產能過剩又導致實體經濟的利潤率下行,于是資金脫實向虛,太多的資金追逐太少的資產。于是,股價、房價和其他金融資產價格均出現高估,或稱為泡沫。
刺破泡沫意味著經濟將硬著陸,經濟增速將大幅回落。這是不容許發生的。但要確保不發生系統性甚至是區域性金融危機,就得維護泡沫。那就仍將實行資本管制,同時維持M2的高增速,防止人民幣大幅貶值和維護金融資產價格穩定,以及房價穩定。加強管制的邏輯是風險點越來越多,依靠市場定價會導致風險釋放。
原本開放是推動改革的一個路徑,市場化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最佳手段;但由于需要穩增長,防止硬著陸,則這兩個工具就不得不被弱化。于是,在管制的前提下,貨幣政策也確實可以維持寬松。
的確,我不認為2016年會發生危機,因為確實相信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還比較多。既然如此,貨幣供給還會增加,財政赤字率還會進一步提高。優質資產是稀缺的;非優質的資產中,也有稀缺性的資產,包括殼資源。稀缺的資產可以獲得高估值。故資本市場的結構性機會始終存在。
(本文轉載自李迅雷微信公眾號lixunlei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