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海外保單是否值得擁有,關鍵點在于,您要通過海外保單達到什么目的?
在香港買海外保單,成了中產以上人士近期的熱門話題。考慮到人民幣匯率進入“雙向波動”的常態,考慮到資產的全球化配置,考慮到財富的規劃與避險,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和富裕人士到香港購買各種各樣的保險產品。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內地訪客到香港購買的保單費總額達211億港元,而2010年這一數字僅為44億港元,5年激增近5倍。
市場對赴港買保單的這股熱潮有不同的評價。一說,很多投資者只是跟風而動,為買而買,意義不大;而且日后理賠不便,遇上糾紛難以解決。另一種說法,香港提供的海外保單,品種齊全,價格較內地比有優勢;而且,可以借此繞過外匯管制而實現財富的全球配置與轉移。
確實,以上兩種說法都有道理。評價海外保單是否值得擁有,關鍵點在于,您要通過海外保單達到什么目的?
以投資獲取“低風險的高回報”為目的
很多投資者到香港后延續在內地購買保險的習慣,愿意選取投資型的,被保險公司宣傳的6-8%的固定收益所吸引。其實,世界上本無“低風險而高回報”的投資品。與內地相比,香港市場更為成熟與理性,更是難以尋覓此類特別優惠的投資品。因此,此類投資型保單回報潛力其實并沒有宣傳中說的高。總體而言,無論是港元還是美元,目前的利率水平都低于人民幣。在內地投資,收益合理而風險可控(如銀行理財等),其便捷度與實際回報率都更有優勢。
以資產全球化配置為目的
內地一直存在相關的外匯管制,投資者海外投資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少投資者在香港買保單,刷銀聯卡用人民幣購買,然后通過保單質押貸款的方式,在香港取得外幣現金,希望以此實現資產全球配置。其實這種安排有不少問題。
其一,據彭博社報道,中國人民銀行自3月12日起,禁止國內居民使用銀聯卡等電子支付手段購買人壽保險及投資產品,但仍允許每次購買3萬元人民幣以下的個人意外保險、醫療保險等產品。如果以此種方式買多次保單來進行螞蟻搬家,每次銀聯都收固定的交易費用,總體成本不合算。
其二,即使買了多張保單,一起質押給香港的金融機構來取得貸款,取得的貸款多被要求留在相關金融機構進行范圍有限的投資,靈活度不高;而且,貸款成本不低,投資回報未必能覆蓋貸款成本。
其三,把以上綜合成本加在一起,即使日后港元/美元對人民幣有所升值,以這種方式進行海外投資也不一定劃算。
以獲取更具優勢的保障為目的
如果買保單以此為目的,就是回歸保險的本源:利用集體的力量令個體得以用最小的代價防范不同生命周期的各種大風險;以相對小的投入來承擔對家庭、子女的重擔;以當前力所能及的積累確保將來的退休生活和醫療費有著落。壽險型的海外保單與內地比,額度更大,費率更低(得益于市場充分競爭和完善的再保險制度,同樣保額的保單,保費比內地低30-50%)。重疾險海外保單保障的疾病種類較內地為多,保費也更低。如果,不考慮出險索賠地域跨度的因素,海外的此類保障型保單確實具備優勢。
高凈值人士以財富傳承為目的
作為有產人士財富規劃的一部分,確保財產以節稅的方式、以規劃好的分配方式轉移給下一代,海外保單是有效的工具。
設想,在一個遺產稅率為50%的國度,某人的父親去世時為他留下價值300萬的房子。他得到這筆遺產,必須按50%的稅率繳納遺產稅。如果他的父親在年富力強時做到未雨綢繆,準備好一份以兒子為受益人的保額為150萬的終身壽險保單,這樣一來,兒子在父親去世之后就可用得到的保險賠償金(壽險賠付金通常是免稅的)來付清遺產稅項了。
即使沒有遺產稅,資本增值稅的“威力”也不容小看。假設某實業家創業致富,兒子也參與到公司的管理。如果父親去世,其持有的公司股份在稅務上會被認為全部售出,則其價值的增值部分是要負擔增值稅的。若采用大額保單,則其收益可以抵消這部分支出。
這類的大額保單確實應該在海外擁有,不但費率相對較低,保額也足夠大。而且,整體法律和法治環境也是財富傳承的重要保障之一。
綜上所述,海外保單是否值得擁有?就看個人的具體目的與需求了。
(作者為德意志銀行財富管理中國區總監。本文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其雇主及其他任何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