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蕓蕓眾生的日常生活都不容易,但在印度各個階層的人群中,不經意間就有一種骨子里流露出的信仰的定力。
印度在我們的心目中,長期以來是一個非常模糊、矛盾的概念,充斥著不少“種性制度、貧民窟、婦女問題、土匪問題、宗教仇殺……”之類的印象。就是到互聯網和微信時代,印度給我們的形象仍舊是爬滿人的火車、破敗不堪的城市和街道、灰塵蔽日的污染……
盡管全球的Call Center大都集中到了印度,盡管印度的軟件編程工程師已在硅谷占極高比例,盡管班加羅爾被稱為美國的“后臺辦公室”,盡管孟買的寶萊塢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之一……
在我們腦海里的印度,仍舊是原來的不改舊容。
唯一例外是——佛教。
佛祖、菩提、唐僧西游,近幾年已經開始引得國內不少金領在不缺錢之后帶著種種憂郁,結伴前往佛祖圣地參禪修行;尋求大寶法王加持、寄望高僧法師的點化……這在金融界好像已成為高端旅行熱門的招牌。
瓦拉納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度教圣地之一,是印度教圣經《吠陀經》的著成之地,也是佛教的發源地。對于印度教徒而言此生有四大樂趣:能有一間瓦拉納西的住所、結交瓦拉納西的圣人、在瓦拉納西恒河洗圣水澡并飲用恒河圣水、敬奉濕婆神,最后死在瓦拉納西隨恒河之水涌入天堂。如此,則此生無憾矣。
因此,恒河邊終日焚燒著火葬的尸體,有機脂肪在燃燒中散發出來的特殊惡臭,彌漫在瓦拉納西的每個角落,一進這個城市我就窒息了。但在這樣的環境下,在瓦拉納西和我們所到的所有地方,印度的當地人卻安之若素,呈現給我們這些外來游客的是一種神一般的平和、虔誠和受用……盡管蕓蕓眾生的日常生活都不容易,但在印度各個階層的人群中,不經意間就有一種骨子里流露出的信仰的定力。
印度被稱為“宗教博物館”,但中國人現在所信奉的佛教,在印度卻已經難以見到蹤跡。現在在印度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該教綜合了多種信仰,非常復雜。德里蘇丹國時期,伊斯蘭教傳入了印度。英國殖民后,將英屬印度分為以印度教為主的印度和伊斯蘭教為主的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盡管如此,我們在印度期間,每天準時都能聽見高音喇叭發出悠揚的叫拜聲,使得我常常產生一種錯覺,好像又身處土耳其這樣的伊斯蘭教國家……在舊德里古城東北角,就有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賈瑪清真寺(Jama masjid),它是與沙特阿拉伯的麥加大清真寺、埃及開羅的愛資哈爾大清真寺齊名的世界三大清真寺之一。而更為典型的就是,印度最著名的泰姬陵,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清真寺式樣建筑,和印度本土其他建筑都有很大的區別。可見伊斯蘭教在印度影響之大。
在印度,可以說處處有神廟,村村有神龕。在一些地區,街上的行人路過一座神廟,便會停下來,轉身脫掉鞋子,跨進廟門,舉手擊幾下吊著的小銅鐘,然后在一個容器里放一些錢,接著雙手合十,閉上眼睛,祈禱片刻。之后再繼續趕路。前邊若再遇到一座神廟,又會重復一番。白天,在大街十字路口的廟內或路邊的廟中,總有不少信徒赤腳盤腿席地而坐,全神貫注地聽祭司向他們講述各種神話故事。無論是印度教還是耆那教,都是多神崇拜,充滿著讓人欣喜的世俗味道……
(作者為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者,FT中文網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