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文藝女”已經不是一個夸人的詞了,談起“文藝”,似乎總和“矯情”、“瞎講究”等脫不了關系。你要是直接問一個姑娘是否是文藝女青年,對方可能嘴上不說,心里在罵:“你丫才是文藝女青年呢,你全家都是文藝女青年!”
其實這也不能完全怪文藝女。她們一般都內心敏感,情緒易波動,時不時地需要別人來哄一下。但是現今世道艱難,年輕的時候大家忙于生計,諸事應接不暇,年紀大了勉強可以有錢有閑了,也不太愿意遷就自己去哄別人。所以文藝女常常有心靈得不到重視的感覺,她們的人生是糾結的人生。這在開始柴米油鹽、家長里短的普通居家生活后,表現得越發明顯。
然而文藝女有沒有辦法把“文藝”的期限盡量拉長呢?
要我說這個可以有。看看金融圈的文藝女唄——
以前有金融圈的資深美女感慨:這個行業是為數不多的,可以證明讀書有用,學無止境,草根憑借自己的努力,運用智力、體力和毅力可以從底層成長到金字塔頂部的行業。
對于金融圈的文藝女來說,以上很好地映襯了一句老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雖然絕大多數人是不可能到金字塔頂端的,但如果有一定的天分,加上努力和運氣,至少也能在經濟上自我滿足。自己賺錢自己做主,想文藝就文藝,別人也管不著啊!
有一個相識多年的朋友,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考大學的時候,第一志愿是某重點大學名聲在外的中文系,然而并未如愿入讀,而是被調配到第二志愿經濟系去了。不同于原先到哪家報社或雜志社做個編輯的志向,最終她進了某券商一做十幾年。雖然年年嚷著“這行業太現實啦!”“不想跟錢打交道啦!”,但也沒見她真的跟錢過不去,該賺的還是賺,然后用賺來的錢保持文藝女的姿態,看話劇啦,聽音樂啦,四處旅行啦,也能繼續寫寫文章專欄啥的,滿足自己的一點小虛榮心。
更重要的是,金融這個行業到底還是有一點知識含量的,隨著年齡增長,這點在人際交往中尤其重要。想想看,一個三四十歲的文藝女還繼續一二十歲時的“小清新”總會讓人有點不適,但如果能聊聊一級市場、二級市場,金融八卦什么的,在事關身家大事方面給點中肯的意見,這也算是“文藝”的升級版境界,利人利己,總歸是件不賴的事。
我曾經暗地里分析,為什么金融圈里有那么多的文藝中青年(不限于女性),本職做得風生水起,還能寫小說寫劇本寫城市地理,一個很大的原因恐怕是這個行業本身也吸引了不少高素質的人(想想看著名大學知名金融專業的入學分數,以及畢業入行后應對各種專業資格考試所必須付出的努力吧),然后才是金錢和興趣的相互支持。
當然,凡事均有代價。金融圈的文藝女要想一直維持好的姿態,就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充沛的體力,來應對沒日沒夜的學習、工作。那種時不時為一個項目熬紅眼,與此同時還要兼顧家庭、子女,在工作、興趣、私人空間各個方面尋求平衡的巨大壓力,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夠Handle的。
這個過程其實并不文藝,容易讓人在體能和容貌上迅速折舊,是用再貴的化妝品和保養品都掩飾不住的疲憊。但反過來,“文藝”在這個時候也起到了調劑的作用,讓這些內心纖細的女人們可以有個舒緩的出口,在暫時的喘息后,可以更好地回來面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