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政策出來以后,我就經常被問“還要不要再生一
個”。各種媒體也在熱議這個話題,而被議論的主流人群大都是70后和85前,這些年齡超過30歲甚至直奔40歲的女人們,一夜之間開始糾結起來了。生,各種現實問題撲面而來;不生,丈夫和婆婆殷切的眼神讓人倍感壓力。

值得慶賀的是,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女人們也開始有發聲渠道,各種公眾號和自媒體都曾經發文談論二胎政策的硬傷,比如缺乏對職場育齡女性的保護條款,缺少對女性意見的調研等。
這可以說是社會的一大進步,感謝互聯網。
但是對于女人們來說,討論歸討論,現實歸現實。政策的完善并非一朝一夕,擺在女人們面前的是非常直接的、無法回避的問題:生,還是不生?
作為心理咨詢師,在工作中我經常遇到的情況是,來訪者們面臨魚和熊掌,不知道如何選擇,因而糾結難耐。大多數人在這個時候,總是盡數每個選擇的利與弊,把所有想到的好處和壞處都羅列出來,然后選擇那個好處最多的。
這貌似是比較聰明的做法,因為最大程度上規避了壞處多的那個選項。但是人們卻沒有想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事物的發展,外部環境和人的想法、需要、角色等都會發生變化,到那時,好處和壞處都可能變得面目全非。
要不要再生一個孩子,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大的不可逆的選擇。也就是說,孩子一旦出生了,你不可能再把它塞回肚子里。事實上,這么嚴肅的事情,并不適合用于上述羅列利弊的方法。對于那些關乎人生走向的生活選擇來說,人們需要的不是方法,也不是去詢問專家的意見,而是回到自己的內心,去問問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對于有些人來說,這樣去詢問自己的感覺是令人恐懼的。因為觸摸到自己真實的感覺,就意味著可能在自我感覺與外部期待之間產生沖突。比如女人不想生孩子,而丈夫卻非常想生。這個時候她可能擔心如果堅持不生,會因此影響了婚姻關系,甚至發生更嚴重的不可控的事情,比如丈夫跑去和別人生二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