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彥亮,趙建勇,盧 智
(1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2骨五科,3康復中心,河北 滄州 061001)
中醫藥治療中樞性疼痛臨床效果觀察
龐彥亮,趙建勇,盧 智
(1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2骨五科,3康復中心,河北 滄州 061001)
目的:探討中醫藥治療中樞性疼痛的臨床療效. 方法:選取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2014-04/2015-04收治的46例中樞性疼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結合醫院實際情況,給予患者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比較治療前后疼痛分級指數總分(PRI-T)、疼痛感覺方面總分(PRI-S)、疼痛情緒方面總分(PRI-A)以及選詞數(NWC). 結果:所有患者經治療后,PRI-T評分、PRI-S評分、PRI-A評分以及NWC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采用中醫藥治療中樞性疼痛,療效顯著,可有效提高該病的治愈率.
中醫藥;中樞性疼痛;黃芪桂枝五物湯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建設發生了巨大改變,工傷事故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其中脊髓損傷的發生率最高,而脊髓損傷是脊柱損傷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會導致患者損傷階段以下肢體出現嚴重功能障礙,給患者的生理、心理帶來嚴重影響,還會增加社會及家庭的經濟負擔[1]. 目前,治療脊髓損傷后中樞性疼痛的方法較多,如針灸治療、藥物治療等,但目前尚無一種方法顯示出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為了解中醫藥治療脊髓損傷后中樞性疼痛的臨床療效,現給予本研究患者中醫藥治療,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2014-04/2015-04收治的46例脊髓損傷后中樞性疼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17~70(平均43.5±6.8)歲,病程1~12(平均4.1±1.2)個月,疾病類型:腰椎損傷10例,頸椎損傷18例,胸椎損傷12例,其他類型患者6例. 所有患者經檢查均確診為脊髓損傷,符合脊髓損傷診斷標準[2]. 排除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血液系統及失眠癥患者.
1.2 治療方法 給予脊髓損傷后中樞性疼痛患者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口服黃芪桂枝五物湯,1劑/d,2次/d,早晚服用,連續使用一周.
1.3 評價標準 所有患者治療后,采用McGill疼痛問卷評定,為患者提供事先設計好的詞匯,患者根據自身情況選擇,記錄并統計結果,計算以下指標:疼痛情緒方面總分(PRI-A)、疼痛分級指數總分(PRI)、疼痛感覺方面總分(PRI-S)以及選詞數(NWC)等[3].

患者經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后,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明顯好轉,PRI-T、PRI-A、PRI-S以及NWC四項指標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s)
aP<0.05vs治療前.
中樞性疼痛是指中樞神經系統(如腦、腦干、脊髓等)病變或功能失調引起的神經性疼痛,常見病因有外傷性腦損傷、腫瘤、外傷、腦橋、帕金森病、神經元變性等,其中以脊髓損傷后中樞性疼痛和卒中后中樞性疼痛最為常見[4]. 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為運動功能障礙、反射異常、深淺感覺障礙、疼痛等,其中以疼痛癥狀最為突出,而疼痛部位通常由病變部位決定,如脊髓病變,可導致整個支配區域的軀體疼痛,丘腦附后外側的病灶,則可導致側偏身疼痛. 中樞性損傷程度與中樞性疼痛程度密切相關,多以持續性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為主,且疼痛較復雜,治療較困難. 目前,針對該疾病的治療尚缺乏一種統一有效的方法,傳統物理治療、藥物治療、電刺激以及外科治療都具有一定局限性.
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深入,中西醫學的相互結合使用,通過毒理學、藥理學、現代臨床醫學相結合的方式,將中醫學對疼痛的研究從有效成分提取到針灸、藥物止痛機理的研究和藥物速效劑型的研制中,取得較大進展[5]. 中醫藥治療具有毒副作用小、無成癮性以及資源豐富等優點. 黃芪桂枝五物湯主要由黃芪、生姜、大棗、芍藥和桂枝組成. 黃芪能夠拮抗缺氧導致的神經元損傷,清除氧自由基;芍藥既可抗炎、鎮痛、還具有鎮靜功效;大棗可滋陰補陽,增強免疫力,補血益氣;生姜能降脂、抗炎,還能鎮痛,抗氧化,諸藥合用,可改善患者微循環,提高神經細胞血氧和營養的供應,幫助患者修復損傷神經[6].
本研究中,所有脊髓損傷后中樞性疼痛患者經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后,疼痛分級指數總分、疼痛感覺方面總分、疼痛情緒方面總分以及選詞數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該結果表明,針對脊髓損傷后中樞性疼痛患者的治療,采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療效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提高該病治愈率,值得臨床推廣.
[1] 張春紅,卞金玲,韓 艾. 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的綜合療法[J]. 遼寧中醫雜志,2007,34(9):1227-1228.
[2] 陳思超,張曉玲. 中樞性疼痛與中醫藥治療研究進展[J]. 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8):742-744,封三.
[3] 陳 敏,項紅兵. 膠質細胞參與疼痛中樞敏感化的機制[J]. 中國臨床康復,2005,9(45):127-129.
[4] 葉江琳,吳杰妍. 溫針灸聯合中藥治療卒中后中樞性疼痛26例臨床觀察[J]. 河北中醫,2014,36(9):1348-1350.
[5] 李小宏,謝德娟,余和平. 綜合療法治療脊髓損傷后中樞性疼痛32例臨床觀察[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2):112-113.
[6] 周 穎,孫 閣. 中醫治療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臨床研究進展[J]. 湖南中醫雜志,2015,31(10):161-162.
[7] 郝巨斌. 中醫藥治療中樞性疼痛臨床效果研究[J]. 世界最新信息文摘,2016,16(5):141,143.
[8] 董嫻蔚. 中樞NMDA受體NR2B亞單位與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研究現狀[J].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6(1):106-108.
2095-6894(2016)09-34-02
2016-08-02;接受日期:2016-08-18
龐彥亮. 本科,主治醫師. 研究方向:內科疾病. Tel:0317-2078205 E-mail:397365166@qq.com
R277.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