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紅
開學已經一個多月了,今年的教學常規月的主題是開展“落實立德樹人,提高教育質量”的大討論。作為一名五年級語文老師,我結合“立德樹人”這一關鍵詞,積極地投入到我的主陣地——“語文課堂教學”中。
古人說,“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而“立德”之所以被擺在首要位置,就是因為無論什么時候,道德永遠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可是又如何處理好小學語文知識教學中的落實立德樹人呢?我們好不容易從“品德式”的語文課中出來,難道又要回到老路上去嗎?
我想:作為已經上五年級的孩子來說,脫離教學的具體內容,空洞地說教,不僅會削弱知識的系統性,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甚至還可能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怎樣在課堂教學中把德育教育通過語文知識這一載體,找準德育教育的契機,自然、有效地滲透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成了我每節語文課設計時的必備環節。
五年級有這樣一篇課文《梅花魂》,這篇課文講述了身在異國的老華僑對梅花的喜愛,反映了他對祖國深深的眷戀,表露了一位華僑老人的中國心,是屬于思鄉主題的一篇文章。其中有這么一段話:“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物,他們不管歷經多少磨難,不管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他們就像這梅花一樣……”當文章讀到這里時,我覺得這是向學生滲透德育的一個最好的點。以下是我在教學這段話時的一段實錄:
(1)問題一:“他們”指的是誰?
孩子們異口同聲答:“有氣節的人。”
(2)問題二:“你知道哪些有氣節的人?”
孩子們:……學生一時無語。
(3)問題三:“知道黃繼光嗎?”“怎樣的黃繼光?”
一個學生回答:“堅強不屈的黃繼光。”
接著很多學生答“頂天立地的邱少云”“寧死不屈的雨來”“舍生忘死的董存瑞”……
(4)課件圖片一:出示幾個有氣節的人物——蘇武手持漢朝符節,在匈奴19載,不畏匈奴單于的威逼利誘,表現出了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氣節。文天祥面對死亡和元朝的利誘,他發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壯語。江姐、趙一曼雖為女子,但依然是錚錚鐵骨,寧死不屈。
孩子們的目光炯炯有神,似有所悟……
(5)課件圖片二:出示“低頭折節”的人——戰爭期間的令人唾棄的叛徒、漢奸,認賊作父的秦檜,投靠日本人的漢奸汪精衛等都是人民的罪人,他們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喪失了應有的氣節,令人不齒。
孩子們緊蹙眉頭,充滿憤憤不平。
(6)問題四:“你想做一個怎樣的中國人?”
生:“有氣節的”“寧死不去的”“頂天立地的”……
(7)讓我們帶著這份理解再讀這段話吧: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物,他們不管歷經多少磨難,不管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他們就像這梅花一 樣……
聽著孩子們信誓旦旦的言辭,看著他們那堅定、嚴肅而又莊重的眼神,從他們朗朗的讀書聲中,我不知道學生對“氣節”一詞是否真的理解了,可是,我能感受到每個孩子對“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都有了深刻的感受、對做怎樣的人有了深深的思考!
除了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對學生滲透一些德育,我在平時與孩子們相處時,也時時提醒自己“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不是演講者,而是榜樣。作為一名教師,無論是教書還是育人,教師的自身形象、人格感召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如果我們講一套,做一套,學生會對老師的話不信服,也對語文課程的內容不信服。所以,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更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嚴格要求自己,才會發揮“身教勝于言傳”的作用。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管子》中的這段話說明我們的先賢已充分認識到培養人才是長遠之計。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關于教育的論述也明確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我堅信,只要我們真正地愛學生,真正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必能給學生以心靈的啟迪和智慧的點撥。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