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
摘 要:作業是檢查學生課堂學習情況和督促學生預習復習學習內容的一種手段。作業分為復習和預習兩方面。預習作業一般是教師在教授新知識之前布置給學生,目的是讓學生在下一節課上能夠跟上教師的課堂授課,復習作業是較為傳統形式上的作業,目的是為了鞏固學生所學內容,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更加深入地自主學習。日常數學教學中,發現作業布置和學生對作業的完成效率不高,如何培養完成小學生數學作業的良好習慣,通過發現的問題分析找出解決辦法,按時間順序在學生做作業的各個階段提高作業完成質量,養成良好的習慣。
關鍵詞:口頭作業;完成質量;及時性;認真度
一、存在問題
1.口頭作業完成度低。口頭作業是指不需要動筆完成的課后作業,包括課后預習,背公式,看課后延伸題,講解等。與硬性作業相比,口頭作業很多教師反映學生對口頭作業并不重視,完成度低,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口頭作業檢查力度低,不容易檢查,檢查也不容易檢查出問題,因此口頭作業要求學生有高度自覺性,但小學生自控能力較弱,自我約束能力差,在不受人監督的環境中喜歡偷懶。
2.習題作業質量不高。除了口頭作業這類軟作業不受重視之外,習題作業的完成也存在很多問題,我們發現作業完成上存在抄襲、正確率低、字跡潦草等現象。這些現象都反映出小學生沒有意識到作業的重要性,將作業看成是一種任務和負擔,目的不是為了鞏固掌握自己的知識而是為了應付老師。
二、解決辦法
要想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養成良好的完成作業習慣,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有學習意識,認識到作業這種形式對自己的學習是有幫助的,教師要起到引導作用,在作業完成的整個環節對學生起到輔助提高的作用,本文提出以下建議供教師參考。
1.培養學生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小學生由于年齡小自制能力差,對作業的完成需要教師及時督促,處于低年級階段的孩子更是如此,對學校環境有一個適應過程,教師要細心耐心地引導孩子,及時完成作業目的是讓孩子有“當天事當天畢”的意識,不要讓孩子在學習的初期就養成懶散拖沓的壞習慣,這方面教師可以采取監督的方式安排學生作業,比如要求讓孩子在放學回家之前完成布置的第幾項作業,尤其是口頭作業,可以在放學之前布置作業當天組織學生完成。
2.培養學生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水平不同,知識接受能力強的學生認為做作業是一種樂趣,在做作業時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彌補自己的不足,但還有一部分學生對知識接受較為緩慢,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時較為吃力,從而出現應付了事,抄襲的現象。而且不論是學習成績如何的學生,孩子們都有粗心的毛病,教師要通過學生寫作業這一環節培養學生認真審題、認真算數、認真思考的習慣。
3.培養學生檢查作業的習慣。學生在寫完作業后往往認為萬事大吉,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檢查的重要性,現在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學生做完作業家長檢查,教師要注意這種情況雖然減輕自己的判作業負擔,但是容易讓學生產生依賴性,對自己的作業正確率不在乎,認為錯了也有人幫自己檢查,因此教師要讓學生養成自己檢查作業的習慣,比如學生在家做完作業鼓勵學生自己當老師,用紅筆給自己判卷,看誰判得準確,既讓學生提高了對作業正確率的重視度,又增加了學生的興趣。
作業是教師教學環節的重要一環,數學教學更需要作業鞏固,教師要充分利用布置作業這一環節,培養學生完成數學作業的習慣,養成良好的完成作業習慣。
參考文獻:
鐘勝蘭.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數感培養[J].廣西教育,2007(34).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