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召旺 (遼寧省丹東市93279部隊醫院,遼寧 丹東 118008)
E-mail: lvzhw@163.com
?
傳統痔瘡切除術與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治療痔瘡的臨床效果比較分析
呂召旺(遼寧省丹東市93279部隊醫院,遼寧 丹東 118008)
E-mail: lvzhw@163.com
【摘要】目的:比較傳統痔瘡切除術與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治療痔瘡的臨床效果. 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痔瘡患者84例,采取數字隨機法分成環切術組(n=42)和傳統組(n=42). 環切術組采取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治療,傳統組采取傳統痔瘡切除術治療,比較兩組臨床效果. 結果:環切術組手術時間短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傷口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環切術組痊愈率92.86%,傳統組痊愈率83.33%,環切術組痊愈率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環切術組總有效率97.62%,傳統組總有效率95.24%,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環切術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8.57%,傳統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2.86%,環切術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治療痔瘡的臨床效果與傳統術式相當,可行性較高,同時在手術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方面具有優勢,是治療痔瘡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痔瘡切除術;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痔瘡;臨床效果
0引言
痔瘡是一種常見的疾病,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一般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傳統痔瘡切除術在逐漸完善后,已經可以收到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但仍然具有并發癥發生率高、手術時間過長、手術操作不夠簡便等缺點[1]. 針對以上缺點,對痔瘡的新型手術方法進行研究顯得十分重要. 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治療痔瘡是近年十分流行的一種治療方法,對內痔、外痔、環狀痔、混合痔等均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其施術簡便、創傷較小,因此臨床應用比較廣泛. 本研究對比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治療痔瘡的臨床效果與傳統痔瘡切除術,分析兩者優劣,方便臨床醫師做出選擇,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05-10/2015-01-01收治的痔瘡患者84例,采取數字隨機法分成環切術組(n=42)和傳統組(n=42),環切術組男27例,女15例,年齡33~70(平均44.9±4.1)歲,病程2~10(平均5.8±1.3)年;傳統組男28例,女14例,年齡32~69(平均44.7±4.3)歲,病程2~9(平均5.7±1.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環切術組本組患者采取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治療,術前常規準備,采取腰麻,選用無創傷鉗將母痔肛周的皮膚進行鉗夾,將痔瘡及痔瘡下粘膜輕輕的翻開,插入肛管擴張器,進行擴肛,取出內芯,將肛門鏡攜帶縫扎器置入. 選擇7號線進行縫扎,縫扎后取出縫扎器和擴張吻合器. 將吻合器頭端深入進行環扎,收緊縫合線,打結,保持縫合線松緊,選用持線器將其拉出,進行側扎,適當牽引,取出吻合器,止血.
1.2.2傳統組本組患者采取傳統痔瘡切除術治療,選擇痔核明顯部位作為中心,確定痔核的位置,選用組織鉗夾將外痔及內痔夾住向外撥,充分暴露內痔根部,貫穿內痔頂端,進行動脈縫扎,在外痔做V字切口,進行鈍性及銳性聯合的方式將肛門括約肌的前面至外痔部分分離,將痔核剝離,直至齒狀線,在內痔底部同時將內痔及外痔剪除,將多余皮修整,引流.
1.3觀察指標
1.3.1記錄指標觀察兩組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及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出血、水腫、疼痛、尿潴留等.
1.3.2手術效果評定標準[2-4]痊愈:患者痔體已全部消失,創口愈合,無并發癥發生;有效:患者痔體縮小>50%,創口部分愈合;無效:不符合上述情況. 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采用 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手術時間及傷口愈合時間環切術組手術時間短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傷口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兩組手術時間及傷口愈合時間比較

(n=42,x±s)
aP<0.05vs傳統組.
2.2兩組手術效果環切術組痊愈率92.86%,傳統組痊愈率83.33%,環切術組痊愈率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環切術組總有效率97.62%,傳統組總有效率95.24%,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表2兩組手術效果比較

[n=42,n(%)]
aP<0.05vs傳統組.
2.3兩組手術并發癥環切術組并發癥發生率28.57%,傳統組并發癥發生率42.86%,環切術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表3兩組手術并發癥比較

[n=42,n(%)]
aP<0.05vs傳統組.
3討論
痔瘡是常見的肛腸疾病,一般推薦手術治療,而手術治療存在直腸粘膜外翻、手術導致的肛管狹窄或者大量出血、大小便失禁等問題. 對于痔瘡的手術方法仍然需要不斷的改進,以在安全性和療效方面獲得突破[5-6].
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是一種較傳統方法更加先進的手術方式,由于采用了吻合器,使手術更加簡便,而操作也更加精確,一方面減少了手術時間,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手術效果以及安全性[7]. 采用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一方面需要在進行手術時對外痔一并進行切除,術后外痔雖會萎縮、減小,但外痔也有血供途徑,在手術時對血供未進行切斷的情況下,外痔萎縮、減小程度并不十分明顯. 同時大多數患者也認為外痔沒有切除便是未能治愈,因此一般會要求外痔切除. 切除外痔減少了致病因素,減少了發炎、水腫等不良反應的發生[8-9]. 還需要注意外痔切除的手法,應對肛緣外痔進行切除的同時避免皮膚損傷. 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引起的出血較常規手術更少,但仍然可能出現吻合口活動出血,此時也需要立即進行止血操作. 此外,荷包縫合的數量應根據脫垂程度決定. 一些患者外痔嚴重,也可融合為環狀外痔,此時需要在各切口間留下距離0.5 cm的皮橋,以利于術后傷口愈合[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手術時間及傷口愈合時間比較,由于環切術簡化了手術操作,使得環切手術時間更短. 但環切術并未表現出愈合時間方面的優勢,同時由于兩者手術原理基本相同,采用兩種術式均可達到治療目的,因此療效也無顯著差異,說明兩種手術對患者實際療效相當,環切術并未在傳統切除術基礎上帶來傷口愈合時間方面的明顯優勢,可根據情況選擇兩種術式. 但由于采用了吻合器,環切術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明顯低于傳統痔瘡切除術組患者,環切術對出血、疼痛、尿潴留三個方面的并發癥預防作用明顯.
綜上所述,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療效與傳統術式相當,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由于吻合器的使用、手術方式的優化等,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縮短了手術時間、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是一種更有優勢的痔瘡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艾可為,楊繼武,劉茂希. 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治療內痔356例總結[J]. 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2,16(5):345-347.
[2] 郝東鵬,閆新雍. 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與傳統痔瘡切除術治療痔瘡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J]. 中國中醫藥科技,2014,21(z1):19-20.
[3] 夏克龍. 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與傳統痔瘡切除術治療痔瘡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J]. 醫學信息,2015,28(26):249-250.
[4] 倪以強,陳臨凌,鄢全海. 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治療重度混合痔并發癥防治探討——附528例病案分析[J]. 醫藥前沿,2012,2(17):69-70.
[5] 李奎,郭桂剛. 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并發癥的體會[J]. 中國傷殘醫學,2014,22(11):79-80.
[6] 金鑫,李玉英,李洪杰. 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后內痔復發再次使用PPH治療的臨床研究[J]. 醫學信息,2015,28(24):66.
[7] 陳喜志,王運紅,藍活. 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與外剝內扎術治療Ⅲ、Ⅳ度內痔的療效比較[J]. 現代醫院,2014,14(5):24-26.
[8] Cross T, Bartlett L, Mushaya C, et al. Glyceryl trinitrate ointment did not reduce pain after stapled hemorrhoidectom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Int Surg,2012,97(2):112-119.
[9] Qarabaki MA, Mukhashavria GA, Mukhashavria GG, et al. Circular vs. three-quadrant hemorrhoidectomy for end-stage hemorrhoids: short-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J]. J Gastrointest Surg,2014,18(4):808-815.
[10] 柳敬歧,孔德巖,袁士一. 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治療重度痔病臨床分析[J]. 中國衛生產業,2013,10(8):126.
【中圖分類號】R657.18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呂召旺,本科. 研究方向:普外科. Tel: 0415-2359600
收稿日期:2015-12-15;接受日期:2015-12-30
文章編號:2095-6894(2016)01-37-02
·臨床與轉化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