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清
?
管住嘴,邁開腿——糖尿病人的運動指導
文/郭清

郭清
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后
麻省醫藥學院名譽博士
浙江中醫藥大學副校長
榮獲: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中國十大醫改新聞人物
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
中國健康管理杰出貢獻獎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
中國(浙江)全面小康特別貢獻人物
糖尿病患者運動,可選擇大肌肉群參與的有氧耐力運動和肌肉力量練習,以步行、慢跑、游泳、功率自行車、太極拳為主,其中步行是最為簡單有效的方法。
第五版的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版圖顯示,20~79歲的人群中,我國糖尿病患者9240萬,位列全球第1位,占糖尿病總人數的1/4,糖尿病前期為14820萬。城市人口的糖尿病人數高于農村,在城市,糖尿病人數為11.4%,農村則為8.2%。2013年,發表于《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的一項近10萬人的大型調查表明,我國18歲及以上成人樣本中,根據國際最新臨床診斷標準(將糖化血紅蛋白大于等于6.5%作為診斷糖尿病的標準之一)進行診斷的糖尿病估測患病率為11.6%,約1.139億人,糖尿病前期人群可達到4.934億。糖尿病將是我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目前在糖尿病的治療中,已從藥物治療轉為飲食、運動、教育等多維度的綜合生活方式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身體活動可促進肌肉攝取葡萄糖,輔助降低血糖,并且有助于預防和治療與糖尿病有關的并發癥,改善心血管功能,預防和延緩糖尿病病人心血管病的發生和發展,同時身體活動還有助于改善糖尿病病人的血脂和血壓水平,提高生活質量。
糖尿病患者運動,可選擇大肌肉群參與的有氧耐力運動和肌肉力量練習,以步行、慢跑、游泳、功率自行車、太極拳為主,其中步行是最為簡單有效的方法。一般每分鐘90~100米為快速步行,70~90米為中速步行,40~70米為慢速步行。建議糖尿病患者以慢速步行開始,適應后逐漸增加步行速度,進而進行快走和慢跑的交替。鼓勵糖尿病病人從事各種肌肉力量訓練。可以從中低負荷開始,每組肌肉練習8~10個重復。隨著肌肉力量的增強,負荷和重復數可以逐漸增加。當訓練負荷較大時,同一組肌肉的練習應隔日進行。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應達到中等強度,即達到最大心率的50%~70%。
同時日常中,還可以經常做些小的保健運動,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如十指相扣運動,即雙手十指交叉,進行相握、相扣、相拉運動。民間素有“十指連心”的說法,十指是絡脈的末端,其大絡、小絡、纏絡、孫絡是氣血流經難行之處,氣血不易通行而容易留滯,一旦留滯則疼痛難忍,小滯則麻疼,大滯則脹疼、劇痛,所以經常做此運動對防范指肢病變極有好處。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因病情不同,發生運動意外傷害的風險也不同,應采取不同的醫學監督和風險控制措施。其中需首要關注的問題是防止心血管意外的發生。
(1)增加運動量時的進度安排:增加運動量和強度時應合理安排進度,以保證運動安全。對于運動傷害風險低的患者,一般需要1~2個月逐步達到目標運動量和強度;風險較高的患者則需要至少3~6個月。
(2)在運動量和強度的增加過程中,應定期監測患者的運動反應和病情變化,并對運動計劃做出必要的調整。對于風險高的患者,應多做運動前評估,醫學監督下的運動適應期需更長,運動過程中應進行更頻繁的隨訪。
(3)運動低血糖的預防:糖尿病病人參加運動初期,建議有同伴陪同,并隨身攜帶糖果備用。如在晚上運動,應增加主食的攝入,以預防發生夜間低血糖。使用胰島素的患者,在運動前應避免將胰島素注射于運動肌肉,最好選擇腹部。
在初次運動和改變運動量時,應監測運動前和運動后數小時的血糖水平,如運動時間長,還應考慮運動中的監測。根據監測的血糖變化和相應的運動量,可酌情減小運動前胰島素用量或增加主食攝入量。有些病人運動后低血糖的影響可持續48小時,必要時應增加運動后的血糖監測。
(4)運動時的足部保護:患糖尿病多年的病人,因微血管和神經病變,出現足部微循環和感覺障礙。除了每天檢查足部之外,為避免發生足部皮膚破潰和感染,參加運動前也應做足部檢查,特別要選擇合適的鞋子和柔軟的襪子。病情重者建議從事足部無負重運動,如自行車、游泳、上肢鍛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