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明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和能力的發展,就像語言的發展一樣,發生于真實情境中不斷進行的利用知識的活動中。該理論超越了傳統的知識觀,強調知識的情境性、真實性、社會性、應用性、互動性,重視“知識的情境性”,重視以學習者為中心,使學習者在情境中成為知識意義建構的貢獻者。這種教學創造一種情境化的教學條件,提供對學習過程的動態指導,使學習者通過活動在其中進行知識的意義建構。因此,教學設計者要在教學中開發、設計綜合的教學環境,如設計適當的“情景”,有利于學生在背景或模擬背景中通過活動進行知識的意義建構,同時獲得可遷移的技能。“語言學習的過程不再只是純粹地追求掌握語言知識,而是更多地強調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自主學習能力,養成主動思維、大膽實踐的語言學習習慣”(賴蓉莎,鄧道宣,2012)。
1.設定目標,開發課程資源
針對幼師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口語能力薄弱、語音語調相對不標準等問題,以及幼師工作對象的特點,校本課程目標定位為培養學生標準的語音、豐富的語調,形象地進行表演。
原版英語繪本原本是國外小孩子必讀的書籍,能培養孩子的想象力,積累語言。經過一段時間的收集,我們校本課程中將要采用的英語繪本分成兩類:一類是根據年齡而分級編著的世界著名出版社邀請繪本名家量身打造的英語繪本系列,如penguin group出版的All Aboard reading系列和Harper Collins出版的 I Can Read系列。這類繪本都有精細的分級,內容由淺入深,逐級遞進。這些系列叢書不僅適合口語教學,更能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面,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習慣英語閱讀和思維。高等級的繪本語言內容適合甚至高于高中生的英語水平,目前我已經大致收集齊了以上系列書籍的音頻資料,這些音頻資料都是出版社邀請一些電視臺、電臺主持人或語言專家對故事進行詮釋,這給學生提供了最好的模仿對象并讓學生領略了個人聲音因角色需要而產生的多變性。第二類繪本是耳熟能詳的世界經典繪本的英語原版,如《花婆婆》、《好餓好餓的毛毛蟲》、《小房子》等,這些中文版的繪本在我國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中已經相當普遍,但讀過英語原版的人不多。世界經典繪本都有精美的圖畫和簡練的語言,對兒童情感、想象力及美感都有啟迪作用。在校本課程中采用這類繪本,讓幼師學生欣賞名家名作之美,培養積極正確的人生態度,讓他們熟悉幼兒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特點,為以后教學打好基礎。
此外,為了培養學生更豐富的語調,除了英語繪本和配套音頻資料外,還需收集運用一些根據繪本而改編的動畫片和國外經典動畫(如迪斯尼動畫片和華納動畫片)及一些經典戲劇輔助教學,這些動畫片和戲劇把靜態的故事動態化,并運用一些聲音特效強化效果。學生通過觀看、模仿這些動畫片和戲劇,能擴大視野,提高自身能力,突破表演局限。
2.不同階段,循序漸進
(1)模仿階段。在第一學年,鑒于學生水平層次不一,主要以糾正語音語調為主,模仿繪本配套音頻資料,簡單的故事和句子,易于處于初級和入門級的學生沒有絲毫障礙地理解文本和模仿語音;生動可愛、惟妙惟肖的解讀能吸引每個學生開口模仿;生動的圖畫簡明扼要地配合文本,學生可從每一次的解讀中理解更多。在這樣有趣而不枯燥的形式中,每節課我們有針對性地強化某幾個音標或訓練學生朗讀的語調,比如每句話升調和降調的處理和協調突出語氣,消除學生慣有的“機器人”式的平調朗讀英文的習慣。此外,除了設立常規的繪本故事課外,還可在第一學期的晚自修第三節,播放相應的音標學習flash和一些簡單的小故事及地道的生活對話,讓學生整節課都開口模仿,不斷強化,形成模式化的發音。我們可于第一個學期末進行音標考核,激發學生學習音標的內因和外因。相關學習資料必須本土化并且生動有趣,否則只會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
(2)配音階段。在模仿的基礎上,學生達到標準發音和相應的口語能力后,繪本精美的圖畫,能讓學生感受美,挖掘其中內容,有能力并愿意主動描述。這一階段,可借助一些經典繪本改編的動畫片片段,讓學生欣賞并學習。然后,截取某一片斷,要求有豐富的角色和語言,有模仿的意義,讓學生以標準的語音和符合情境的語調給動畫配音。這一階段,我們可以實施一學年,選取不同題材的學習材料,提供學生各種角色的體驗,充實表演經驗。這一階段,我們的目標是學生能根據圖畫,自行進行故事講述或表演,訓練學生能根據同個角色在不同心情或狀況下變化語氣和語調傳達思想,以及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音色,發展熟練地闡釋三種動物或三種不同人群的音色。
(3)表演和實習階段。基于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在第三學年,學生達到一定語音標準和語言能力并有相應的表演能力后,可開展學生根據一定的繪本內容、動畫片或舞臺劇本,創造性地表演故事內容。我們可選取一些大型綜合的舞臺劇的片段試行,測試學生的能力。如果學生具備良好的能力,可嘗試演出莎士比亞戲劇,或學生自主創作演出內容。這個階段的表演是綜合性質的,上課只起到指導作用,學生應有能力自發組織、排演節目。同時,可開發幼師學生根據自身所具備的潛質和能力,嘗試性地進幼兒園給小朋友上故事課,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提升自我,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及時改正。
3.靈活評價,達標反饋
為了檢測校本課程教學效果,及時彌補教學不足,結合英語繪本口語課注重口語形式培養的特點和學生個別差異性,我們需要注重過程性評價,采取多種評價方式,靈活評價,積極促進每位學生不同程度的發展。基于實踐,過程性評價包括:每節課及時評價,每節課需要及時反饋本節上課效果,比如兩三組同學表演后可互相點評長處和不足之處,這既體現了學生的參與,又讓學生有機會主動表達對表演的理解,老師可做最后的點評。其次是階段性評價,比如一個學期,可針對性地舉行口語測試,測試標準按發音、語調、變現力等方面評價。再有,以舉行英語故事大賽和配音大賽等綜合性質的評價方式,采取團體參加形式,即結合個人能力,體現團隊合作精神,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團體精神。這一點在剛剛舉行的學校首屆動畫配音大賽中得到了很好的證明。
英語繪本口語校本課程旨在培養幼師學生能結合角色特點用兒童化語言闡釋故事情節。為達到這一要求,我們需要從最基礎的語音語準開始培訓,利用繪本這一形象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主動表達的意愿。在這一過程中,老師需要結合時代特點,開發教程資源,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年齡特點,為幼師學生今后的工作服務。
參考文獻:
[1]賴蓉莎,鄧道宣.“《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的課程觀論析”.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5).
[2]周雯.小學低年級英語繪本閱讀教學的探索.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1(3).
[3]溫新新.“角色嘗試”在英語教學中的有效性鏈接.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