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武威市古浪五中 朱淑榮
讓激情點燃興趣,讓亮點升華課堂
甘肅省武威市古浪五中 朱淑榮
激情 興趣 亮點 升華
高中文言文教學,到底是要側重“文”,還是要側重“言”,這的確是個令人深思的問題。通過長期的教學,我感覺課文文言知識難度不太大,字詞較好理解,如果不深入探討文本的話,別說學生,就是老師自己,對有些作者及作品了解甚少,更不用說知人論世了。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將文言知識、文化常識以預習學案的形式布置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完成對大部分字詞的理解和梳理。然后在課堂之初將文章涉及的幾個最為重要的字詞句,以檢測的方式做一簡單回顧,課堂的重點放到研討作者的人格及作品的成就上。我在教學中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好的導入,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濃厚的興趣,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張衡傳》時是這樣設計導語的,先在黑板上寫下一串數字,然后說,同學們一定很好奇黑板上這是什么,是《潛伏》里的電密碼嗎?我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告訴大家,這是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難、受傷、失蹤的人數統計。這組數字,怵目驚心,我想要是有一種儀器能夠提前預知地震該多好???其實早在1800多年前,我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和我一樣也有這樣的想法,于是他發明了地動儀,用來測知地震方位,開始用科學造福于人類,假如張衡把地震研究推進到現代,汶川大地震的悲劇也許就不會重演。今天,緬懷逝者,祝福生者,追思偉人的成就,聆聽偉人的脈動,讓我們一起走進人物傳記《張衡傳》?!耙皇て鹎永恕?,教師的激情點燃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急于去了解張衡以及他的地動儀,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千尺之臺,起于壘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如同樣在《張衡傳》教學中,課前我讓學生以傳主為引子,搜集積累傳主的相關資料,如他是文學家,二京大賦,氣勢恢宏;他是書畫家,東漢四家,上有其名;他是數學家,圓周率說,千年第一;他是發明家,渾天地動,構造奇精;他是地理學家,地形圖表,澤被后世;他更是天文學家,洞觀天象,撥正視聽。他可謂是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中通人事,無所不精。并尋找華夏文明中如傳主一樣也擁有杰出成就和高尚品格的歷史文化名人。由于學生們精心地準備了資料,在課堂交流時同學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這節課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有了一定的熏陶,突出了亮點,讓亮點升華了課堂。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教學能夠加強語感訓練,除了要解決好誦讀的方式方法外,還要注重誦讀的情感體驗,通過反復地誦讀,學生對人物品格、敘事脈絡一層層剖析出來,并自然地解決了文言知識的疏通。
借助翻譯書學習文言文已成了每位初高中生的通例,只要學習文言文,幾乎人手一本翻譯書。乍看似乎卓有成效,提問起來,字字會譯,句句精通,然而,從這句中抽出任何一字來問他們,卻基本是一無所知。我感覺,這實在是翻譯書惹的禍,試想,一個身體健全的人,若是每日都依靠拐杖走路,到最后,那一定得是自己把自己“忽悠”拐了。同樣,總是依賴翻譯書,又怎能具備結合文下注釋并查字詞典才能獲知的經驗呢?若沒有這種經驗的積累,又怎能將之遷移運用到更多的文言文學習中去呢?又怎樣去應對高考文言文閱讀呢?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課堂就是要凸顯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特色,要教給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方法的點撥比知識的傳授更重要,教師千萬不要越俎代庖。文言文教學要處理好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整體把握教材的切入點;二是如何處理好“主導與主體”“講與練”的關系。當然對文本的深入挖掘也是有必要的,但是也不能為了追求所謂的華麗,過于延伸、架空教材。教師飄飄然,津津樂道,學生卻是昏昏然,一無所獲。文言文教學,教師要踏踏實實地教,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學。讓學生真正能學有所得,學以致用。
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一篇文言文解決多少知識點?怎樣處理好教學內容與課時分配的問題?這也是廣大語文教師需要探討的問題。通過課前預習學案搭建文言文學習的平臺,結合預設的若干活動來推進課堂教學,其意在引導學生形成文言文學習的思路與習慣。但我們平時的文言文教學是否可以做好專項突破呢?我覺得合理分配課時,對于文言文教學整體與部分的協調整合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深入地、多角度地解讀文本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反復錘煉的業務基本功,語文教師必須要有靈動地掌控課堂的教學藝術,讓激情激發興趣,讓亮點升華課堂。
【1】《老子》春秋?楚?李耳
【2】《草地上的午餐》
【3】《三國志》晉?陳壽
高中文言文教學,到底是要側重“文”,還是要側重“言”,這的確是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精心設計導語,以激情點燃興趣;布置預習任務,讓亮點升華課堂;加強語感訓練,讓誦讀貫穿課堂;培養自主探究,讓“拐杖”遠離課堂;注重方法點撥,讓學生提升能力;合理分配課時,讓內容充實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