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翔宇
摘 要:根據地圖制圖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的學科特色和就業特點,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引入融合項目教學思路,依托典型的生產項目,制訂詳細的教學方案并進行實施,讓學生在完成生產項目中學習理論知識,真正做到“學中做,做中學”,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高質量技術人才。
關鍵詞:項目教學;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718.3;G423.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9-0050-02
一、引言
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職業技能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較強從業能力的“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因而,職業技術技能的培養是中職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特色,也是中職教育的重中之重。
隨著國家測繪局更名為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基礎地理信息在測繪行業的重要性逐漸提高。近年來,國家測繪項目都在圍繞基礎地理信息開展,同時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也明確提出“加強地圖管理、加快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建設、構建基礎地理信息公共平臺、推進地理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等意見。這就要求中職教育地圖制圖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必須培養更多合格的地理信息測繪人才。
“融合項目教學”即通過模擬生產單位相關的典型工作項目,按實際生產要求,營造企業生產情景,讓學生在完成生產項目中學習理論知識,真正做到“教、學、做”一體,并實現學生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二、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中心,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則是知識的接受者,課堂成了提供給教師表演的舞臺。盡管有些教師費勁心思把課堂教學設計得別出心裁,學生依然沒有學習的主動性,整個教學活動和教學結構都是圍著教師來轉的,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學校教學的主流。從學生角度來看,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過程就成了知識盲目積累的過程,這種學習方法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埋沒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是普通高中的落榜生,文化基礎相對較差,思想不穩定,如按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講授效果差,經常出現“老師累得滿頭大汗,學生睡倒一大片”的上課情景。同時,大部分教師都是學校畢業后再到學校教學,很少參與測繪生產項目,這樣從書本上來再教回書本上去的教學更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然而,中職生面對這樣一種新的職業技能教育形式,大部分學生是充滿興趣和動力的。中小學教育導致他們對語文、數學、英語等基礎學科產生厭煩,但是職業技術類學科,特別是測繪地理信息這類需要動手能力極強的學科,讓很多學生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因此,采用有效措施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掌握職業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才是中職教育應達到的教學效果。
三、融合項目教學實施方案
1. 實施目標
通過融合項目教學,分階段提升學生理論知識基礎,擴展學生實操技能;真正做到“學中做、做中學”,貫通教學、實訓、生產三個環節,實現產、學、教的結合。
2. 實施對象
學校地圖制圖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某年級共4個班。
3. 實施過程
如圖1,對測繪單位進行調研,了解近年來常規生產項目,確定典型崗位和工作任務,結合學生在校學習情況,將其分解為學習項目,并進行項目設計,經部門教師討論及學校確認,確定項目流程并進行項目教學,最終根據學生實習效果進行成績判定。整個實施過程,首先對學生分組,選出組長,讓學生自己來管理自己、協調組內的任務分配;其次對教師進行分工,每位教師負責項目的一部分,為學生培訓講解。每次課有至少兩名教師進行現場指導,以便于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及時地解決學生的問題,特例問題個別指導,共性問題集中講解。
4. 實施內容
以“某地區基礎地理數據采集及建庫”為依托項目,結合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數據采集、數據編輯處理、屬性錄入及總體建庫的教學和實訓。項目融合了“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地圖繪制”“普通地圖編制”“專題地圖編制”“數據庫”等課程的相關內容,將各科知識點融入到項目流程中。通過項目實施,不僅讓學生理論知識得到提升,也加強了實踐操作能力,更讓學生了解了完整的生產項目流程及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依據項目設計,學生分組分階段對基礎地理要素,如房屋、道路、水系、管線、工礦及其設施、地貌、植被與土質、點與注記等進行矢量化、屬性數據錄入、要素關系處理、數據轉換、入庫前檢查等操作,最終導入到地理數據庫中,提交項目成果。項目中所包括的知識內容如表1所示。
采用過程性考核方法對學生進行成績的評定,由日常考勤(10%)、階段性項目成果評分(40%)、個人成果總評構成(50%),公平、公正地評定學生成績。
四、融合項目教學效果
融合項目教學旨在做中學、學中做,以實訓促進理論學習、以理論學習加強實訓技能,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其中,學生通過融合項目培養,不僅掌握了學習方法,做到主動學習、主動與教師溝通、主動思考項目過程,也提高了分組配合、團結協作、共同完成一項任務的社會合作能力。
1. 學生主動學習,興趣提高
項目完全按照知識學習過程設計實施,學生循序漸進地分階段完成任務,并逐步接受所用知識點。在融合項目教學過程中,先將該階段的知識點以及操作方法教給學生,學生通過一個階段的任務,會發現自己所學的無法完成后續任務或步驟。教師以此為契機繼續講解原理或操作方法,學生有了學習目的,主動去思考該去學什么,教學效果也就更明顯。以此構成一個良性循環,項目結束時,學生也完全掌握了生產過程和必備的理論知識。
2. 逐步培養學生的工作意識
項目管理采用生產單位常用的管理方法,對學生進行分組,采用分組合作的方法完成項目,每組選出一個認真負責的學生作為組長,教師進行統一管理。下達任務時,教師向組長制定任務,組長對組員分發任務;質量檢查時,組長檢查組員所完成的作業,教師則抽檢所有學生作業。同時,制定嚴格的工作紀律和時間安排,不僅提高工作效率,也讓學生切身體會工作場景。
3. 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對于常規的教學安排,每門課程一周僅安排一兩次上機實習,通常到下周學生基本忘記了大部分內容,還要重新學習,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同時,課堂教學和上機實習完全分開,課堂所學融入不到實際操作中,更達不到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目的。融合項目教學恰好彌補了這些缺點,學生根據實習進度邊學邊做,提高了專業能力。本專業畢業生工作中接觸最多的工具則是計算機,很多學生計算機基礎非常差,通過融合項目教學,學生能快速有效地掌握常用的計算機基礎操作,更掌握了專業軟件的使用。到了項目后期,學生的操作水平和動手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動手快也就意味著效率的提高,也就保障了項目可以按時完成并確保其質量。
4. 提高教師綜合能力
融合項目教學對于教師也是新的挑戰,教師要脫離書本完全掌握整個項目過程和所關聯的知識點才能輔導好學生,同時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識才能對學生工作進行統籌安排。這種教學模式讓教師的綜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真正做到“雙師型”教師。
五、結束語
融合項目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僅是課程的設計者和引導者,學生在實操過程中主動去掌握理論知識,增強了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更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不斷改善師生關系,讓學生更樂于學習、樂于與老師溝通、樂于向老師提出問題,他們的綜合素質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提高。經融合項目教學實施,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滿足了專業課程的教學要求,值得深入探討和推廣。
參考文獻:
[1]王燕,夏敏磊.電子電路課程融合式項目教學[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02).
[2]馮宇華.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學科發展趨勢探討[J].江西建材,2016(02).
[3]陳偉強.普通高中通用技術教學新模式:項目融合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13(09).
[4]楊運鑫,羅頻頻,陳鵬.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機制創新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4(04).
[5]汪勵韜,楊松森.地理信息工程的多指標利用設計研究[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