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潔潔
摘 要:智慧旅游在國際國內都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國內外對智慧旅游的研究都相對較少。國際上一般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以游客深度參與、游客與旅游目的地的深層次關系等為關注點,探索智慧旅游所能給旅游業帶來的利益,與國內的智慧旅游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國內外的大量科學研究與產業實踐都表明智慧旅游會深刻影響旅游信息的獲取方式、旅游業的發展理念和旅游產業的結構。
關鍵詞:智慧旅游;信息技術;智慧城市
一、引言
2015年政府出臺了《關于促進智慧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確定了“美麗中國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的宣傳主題,智慧旅游成為了我國旅游業發展的重點之一。 “智慧旅游”是繼“智慧地球”、“智慧城市”之后又提出的一個新的概念,自2010年被首次提出以來,得到了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業界的高度認可和學界的熱切討論(黎忠文和唐建兵,2015)。國內外的大量科學研究與產業實踐都表明智慧旅游會深刻影響旅游信息的獲取方式、旅游業的發展理念和旅游產業的結構。
二、國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相關研究
張凌云等(2012)在線查閱了國外各大學術文獻數據庫200多篇與旅游信息化相關的論文,未發現“智慧旅游”這一概念。但有些學者認為,其實國外研究者很早就在做“智慧旅游”方面的工作,只是沒有特殊名稱來涵蓋這一概念。國外智慧旅游也稱為智能旅游(Intelligent Tourism) ,也有些人將“智慧旅游”翻譯成Smarter Tourism。
本文以Intelligent Tourism or Smarter Tourism為關鍵字在Web of science中搜索核心文獻,截至2016年3月3日分析發現中國的相關文獻居首位,西班牙居第二位,然后依次為意大利、臺灣、美國等。其中,文獻研究方向涉及計算機科學的(Computer Science)的文獻數量最多,其次是涉及工程學(Engineering)、商業經濟(Business Economics)等方面。
(二)國外智慧旅游發展成果的研究
自1980年起,國際旅游研究的學者一致認同信息科技的出現將改變旅游業的慣例、策略和整個行業的結構 (Buhalis&Law,2008) 。隨著信息科技迅速發展,應運而生的計算機預訂系統 (Computer Reservation Systems ) 、全球分銷系統 (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s)以及互聯網在旅游業的逐漸普及,更進一步奠定了“旅游信息化”的重要性。Poon(1993),Sheldon(1997),Werthner & Klein(1999)研究了旅游發展所需的信息和通訊技術(ICT)。Hruschka & Mazanec(1990),Mahmood & Ricci (2009)著重研究了智能人機對話系統。Crotts等(2009); Ascaniis & Morasso(2011)研究旅游信息搜索過程中系統的人機友好性。Martin等(2011)研究了手機軟件在智慧旅游中的應用。可見國際上少有把“智慧旅游”作為旅游業發展的核心戰略,而是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以游客深度參與、游客與旅游目的地的深層次關系等為關注點,探索智慧旅游所能給旅游業帶來的利益。
(三)智慧旅游在國外一些城市的發展狀況
國外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旅游業研究和實踐的開展比較多。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美國民間普通程序員基于上線的Data.gov網站數據開發了航班延誤免費查詢系統;蘋果公司推出基于云計算平臺的體現人機交互的智能手機服務Siri;Priceline公司通過創造性的C2B逆向拍賣商業模式成為全球最大的在線旅游企業;Travelzoo公司的“Travelzoo式營銷”獨特性使其成為全球最大的提供旅游特惠產品的在線平臺。
新加坡2006年推出“智慧國2015計劃”,確立“智慧化立國”發展理念,全面實施“從傳統城市國家向‘智慧國轉型”的發展戰略,無處不在的通信技術無限擴展了旅游服務。韓國基于智能手機平臺,針對自助游客推出了“I TOUR SEOUL”智慧網絡系統,為其提供掌上移動旅游信息服務。比利時布魯塞爾于2012年6月推出基于智能手機的微電子旅游大全“標識都市”(TAGTAGCITY)項目,使布魯塞爾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數碼移動旅游城市。這些項目的關注點在于如何利用新技術提高競爭力,智慧旅游或被視為在旅游部門使用和應用的技術,或被認為是通過移動數字連接技術創造更智慧、有意義和可持續的游客與城市之間的關聯,智慧旅游代表更廣泛公民的深度參與旅游的形式,而不僅是一種消費形式(李云鵬等,2014)。
三、國內相關研究
智慧旅游只是在最近幾年才開始在我國興起,相關的學術研究也不是特別豐富。通過訪問中國學術期刊網(CNKI)數據庫,以“智慧旅游”為主題詞進行精確檢索,截止至2016年3月3日,共檢索出核心期刊文獻78篇。從來源數據庫可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智慧旅游文獻,2011年開始出現,2014年發表最多,2015年次之。
(一)國內相關概念的研究
目前,智慧旅游在國際國內都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眾多學者提出了各自的認知,相對具有代表性的定義有如下:以鮑豫鴻等(2011)、沈萍等(2012)為代表的部分文獻提出智慧旅游是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主動感知旅游相關信息并發布,使得人們能夠及時了解這些信息,及時安排和調整工作與旅游計劃。張凌云(2012)認為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術( ICT)集成,為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質高滿意度服務,為實現旅游資源及社會資源的共享與有效利用的系統化、集約化的變革。金衛東(2012) 提出智慧旅游是一種綜合應用平臺,以物聯網、云計算等高科技為支撐,為廣大民眾和旅游企業、旅游管理部門提供各類旅游公共服務。高舜禮(2014)認為在主體和主旨上,智慧旅游與以往的信息化、智能化相比沒有質的區別。鄧輝(2015)智慧旅游是一種特殊創意旅游,是以智慧為基礎、以創意為主導、以技術為支撐、以智慧創造物為核心吸引物、以體驗創意性成果和啟發人的智慧創造為主要特征的一種旅游活動。吉根寶等(2015)認為信息技術絕不是智慧旅游的本質,智慧旅游首先是發展理念上的變革,然后才是技術應用上的配套和推動。
(二)國內智慧旅游發展成果的研究
張凌云(2012),杜鵬(2013)等學者從智慧旅游的推動因素對其發展動力進行了研究。黃超等( 2011) 從智慧城市的背景下,介紹了智慧旅游的內涵,從旅游者、旅游企業、目的地、管理部門的角度概括了智慧旅游的功能。劉軍林等( 2011) 介紹了智慧旅游的發展歷程、技術支撐與框架、應用價值和發展趨勢。溫鋒華(2011)從產業鏈發展角度,分析了智慧旅游涉及的旅游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提出實現整個旅游產業智能化是智慧旅游建設的真正含義。姚國章(2012)認為智慧旅游涉及游客、政府部門、旅行社 、酒店、景點、交通服務商、旅游商品提供商及其他服務商等。金衛東(2012)研究了智慧旅游對于構建現代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具有的重要意義。黃羊山(2012)對智慧旅游信息服務的不足和必要條件進行了探索。任瀚(2013)從智慧旅游的定位方面進行了分析。付業勤、鄭向敏(2013)從現狀及問題、發展對策、發展前景等多方面對智慧旅游進行了研究。翁鋼民和李維錦(2014)建立了智慧旅游與區域旅游創新發展的理論框架,并歸納總結了其他國家智慧旅游發展的實踐經驗,構思了秦皇島發展智慧旅游的基本架構。王謙(2015)創新性地提出搭建與管理“智慧旅游公共服務平臺”,建立由資源平臺、云平臺和應用平臺等三大平臺組成的開放的、動態的綜合平臺系統。
(三)智慧旅游在國內一些城市的發展狀況
2012年5月和12月兩次批了33個試點城市,主要是地級大中旅游城市,也有直轄市和縣級市。在我國將智慧旅游寫入“十二五旅游發展規劃”后,南京、成都、上海、深圳等城市都啟動了智慧城市建設。江蘇、四川等旅游大省陸續打造了自己的智慧旅游示范區創新發展模式。福建省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重點打造覆蓋全省的智慧旅游體系,通過投資海峽智慧旅游網、海峽旅游卡等智慧旅游工程。上海借助世博會之機,將全球“智慧城市”最新信息科技率先應用于世博園的安防、管理、服務、交通等各個環節,并且面向旅游者提供的基于智能手機終端的“智能導游”。北京通過編制智慧旅游行動計劃綱要、智慧旅游數字業態建設規范等措施打造“智慧旅游城市”。山東在全省全面推廣應用863旅游信息化項目;江西啟動“江西智慧旅游”工程,打造江西智慧旅游網,與淘寶網合作推廣銷售江西旅游產品;強化旅游景區、城市和旅游企業移動互聯網的應用,開發基于3G應用的“江西風景獨好”手機客戶端。
四、綜述小結
本文系統回顧了國內外關于智慧旅游的研究文獻后發現:智慧旅游在國外以智能化旅游形式存在,與國內所謂的智慧旅游有一定的區別。國內更傾向于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旅游等同于智慧旅游,國外更傾向于弱化技術,而突出旅游的持續發展和對旅游者的關懷。但是,國內外的大量科學研究與產業實踐都表明智慧旅游會深刻影響旅游信息的獲取方式、旅游業的發展理念和旅游產業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