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艷
摘 要:旅游業發展動力是促進旅游業持續、蓬勃發展的關鍵,旅游經濟發展的動力因素及其作用機制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關注和探討的重點與熱點問題。長三角地區的旅游發展呈現出增長迅速、增長速度波動性、內部城市間差距明顯以及上海輻射作用突出等特征。由于長三角地區所包含城市經濟基礎、區位條件和旅游資源稟賦等條件存在較大差異,旅游發展動力及其作用機制,以及旅游發展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據各動力因素對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促進作用的方式,分析出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的動力系統,其構成主要包括:拉動力、促動力、驅動力、推動力、帶動力。
關鍵詞: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動力;作用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業發展迅速,并被國家提升為戰略性產業,先后有多個省份將之確定為支柱產業、先導產業和重點產業,旅游業逐步成為三產的中堅力量[1,2]。尋求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動力所在是促進旅游業持續、蓬勃發展的關鍵,旅游經濟發展的動力因素及其作用機制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關注和探討的重點與熱點問題[3]。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社會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之一,其旅游業發展程度在我國處于領先水平[4]。2014年5月26日,習近平在上海視察工作時強調要“更好地發揮上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長三角地區在更高水平上率先發展、一體化發展”。率先發展不能以加劇長三角地區內部城市差異為代價,長三角地區的發展應為整體性發展、一體化發展。所以,探索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動力差異,縮小該地區內部城市之間旅游發展差距,不僅是促進長三角地區協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長三角地區經濟率先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對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動力因素及作用機制進行深入分析,針對性地提出旅游發展對策,無論對于促進長三角地區內部城市間旅游業的協調發展,還是對于提升該地區整體旅游發展水平和旅游競爭力,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概況
(一)長三角地區區域界定
長江三角洲位于我國海岸線的中部,因我國第一大河長江常年堆積形成了平原而得名,長江在上海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因此造就了長江三角洲外通大洋、內聯腹地的自然區位條件和水陸空并舉、四通八達的便捷交通條件。長江三角洲一江、一河、一湖、一灣的空間構架,促進和制約了該區域旅游產業、交通和城鎮的發展布局。長三角地區區位條件優越,自然稟賦優良,經濟基礎雄厚,已成為全國發展基礎最好、政策體制環境最優、整體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長三角地區區域界定有不同的說法。從地理角度來講,指的是長江入海口處因泥沙不斷堆積而成的陸地,呈現出近三角形的形狀;從工業經濟角度來講,指的是以上海為中心的蘇中南、浙東北工業經濟帶;從城市經濟角度來講,指的是蘇浙滬毗鄰地區的城市群[5]。1992年,長三角最初只是由14個城市構成,后來隨著長三角地區城市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不斷在加強,2008年國務院首次確認該地區的組織構成,主要包括江蘇、浙江、上海的兩省一市中的16個城市。到目前為止,該地區的組織構成仍不斷地擴充,由原先16個城市擴展到現如今的30個城市,隨著隊伍的不斷壯大,長三角地區的整體經濟收益在逐年增加,每個城市都為該地區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加快了該地區的全面發展。2013年4月,徐州、連云港、宿遷、溫州、蕪湖、滁州、淮南、麗水等8座城市成為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成員,至此,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會員城市達30個[6]。
本文為保證研究區域的一致性和研究數據的持續性,選擇長三角城市群的16個核心城市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區域旅游經濟動力分析及作用機制的研究,即上海、南京、泰州、鎮江、無錫、蘇州、常州、寧波、揚州、南通、湖州、杭州、紹興、嘉興、舟山、臺州等16市[7]。
(二)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現狀
長三角經濟圈是全國最大的經濟圈,是我國旅游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長三角區域內的16個城市都是優秀旅游城市,各城市之間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脈相連,旅游資源各具地域特色,且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上海的都市風情、江蘇的文化旅游與浙江的自然山水相互映襯,使16個城市間旅游發展強強聯手,成效卓然。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16個城市的旅游業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接待人次持續增長,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日益提高。2013年長三角16個城市的旅游總收入達14200億元,占全國旅游收入比重的48.17%,較2012年同比增長率為16.8%。
二、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特征
(一)旅游經濟增長迅速
長三角不僅是我國最大的經濟核心區,也是世界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之一,全球500強企業中400多戶在長三角都建有工廠,因而有學者贊之“托起”了“中國制造”。近年來,長三角地區旅游業迅速崛起,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率達16.80%,尤其是受上海世博會影響,2010年全年旅游總收入增長率為24.86%,2012年和2013年增速有所減緩,但仍保持在15%以上;盡管2003年受非典疫情影響,增長速度趨緩,但在2004年迅速恢復(圖1)。
長三角地區旅游資源豐富,經濟基礎較好,且旅游業發展較為成熟,所以旅游經濟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從長三角地區旅游收入占全國份額來看,旅游總收入比重一直呈現上升的趨勢,1999~2013年雖然略有波動,但總體趨勢比較穩定;2013年長三角地區旅游收入占全國比重已接近50%。盡管我國區域發展政策上歷經西部開發、振興東北和中部崛起等過程,但長三角旅游經濟發展在全國的領先位置從未動搖過,相反卻呈現出愈來愈突出的趨勢。
(二)增長速度呈波動性
近年來,長三角地區旅游業發展迅速,旅游收入一直呈現增長趨勢,但是旅游收入的增長速度呈現明顯的波動性。2003年由于非典疫情的蔓延,世界旅游業遭受到嚴重的打擊,其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同時也創下了旅游增速歷史最低的記錄,尤其是入境旅游受到嚴重的打擊,其發展停滯不前。中國旅游業同樣未能幸免,長三角地區雖然旅游收入較2002年還是處于上升階段,但是旅游收入的增長速度則明顯下滑,達到歷史最低值9.64%。長三角地區雖然旅游收入較2002年還是處于上升階段,但是旅游收入的增長速度則明顯下滑,達到歷史最低值9.64%。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召開為長三角地區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其廣泛的輻射帶動作用不僅體現在對上海旅游業、酒店業、娛樂業、通信業等相關行業的帶動上,而且對相鄰地區的旅游發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帶動了江浙地區的旅游發展。同時世博會成功舉辦為長三角地區帶來了高達330億美元的投資,在為期6個月的展期內則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人數達到7000萬人次,2010年長三角地區旅游總收入達9851億元,旅游增長速度創歷史新高,達到24.86%。可以看出,長三角地區旅游業發展雖然迅速,但是容易受到重大事件的影響,增長速度呈波動性特征。
(三)內部城市間差距明顯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以上海為龍頭,以江浙發達城市為依托的全國最大的經濟圈,也是我國城市化水平最高、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之一[8]。該區旅游產業發達,雖然該區域的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2.19%,居住人數僅是全國總人口數的5.9%,但該地區近年來所實現的旅游收入仍然持續增長,達到領先的發展水平。
1999~2013年長三角地區旅游收入總體呈現增長的趨勢,雖然期間有所波動,但是各城市的旅游發展水平的位序保持穩定。上海作為長三角地區的核心城市,城市旅游收入明顯高于長三角地區內部的其他城市,2013年上海的旅游收入已達到3229億元。而南京、蘇州和杭州這三個城市的旅游業發展雖然呈現增長的趨勢,但是這三個城市的旅游收入還是明顯低于上海,而且旅游收入增長速度也較為緩慢。長三角內部的其他城市旅游發展水平與上海、杭州、蘇州、南京相比較而言則較低,旅游業增長速度更加緩慢。可見,長三角地區內部城市旅游業發展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旅游經濟發展不平衡。
(四)上海市輻射作用顯著
上海作為長三角地區最大的經濟核心城市,在長三角16個城市旅游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保持著穩定上升的勢頭,且增長速度最快。2013全年上海旅游總收入達到3229億元,占長三角16個城市旅游總收入的比重為22.74%。其他城市旅游收入也在逐步增長,但增長幅度低于上海,可看出在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上海作為核心城市在區域旅游發展中發揮了輻射帶動作用,其周邊城市的發展步伐在不斷加快,正在加快實現區域旅游一體化的步伐,帶動區域旅游全面發展。如上海世博會的旅游效應由世博園區輻射到整個上海乃至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不僅對上海旅游業及相關產業有帶動作用,對周邊地區乃至整個華東地區、全國旅游發展同樣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動力因素及系統分析
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及其區域差異的變化,不僅取決于該地區的自身條件,如經濟基礎、區位條件和旅游資源稟賦等,還與國家政策息息相關。從本質上講,長三角地區的旅游發展的動力因素在經濟基礎、旅游資源、市場狀況、區位交通、宏觀環境、信息技術、制度因素等多種因素和動力相互交織共同作用的,促進長三角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因此,區域經濟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旅游資源的開發、國家政策的支持和相關行業的發展共同構成了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的動力系統(圖2)。
圖2 長三角旅游發展的動力系統
(一)拉動力:區域經濟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業進入全面的發展階段。區域的整體經濟實力是由經濟的發展水平所決定的。良好的經濟基礎可以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和服務水平,特別是旅游者的消費能力與之息息相關。同時經濟發展的水平決定了旅游項目的引進和旅游產品的提升以及旅游營銷推廣的力度,也對區域旅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對旅游市場規模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首先,經濟基礎好的地區旅游發展潛力大,旅游消費能力強,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其次,經濟基礎好的地區,能夠用于旅游投資的資金充足,旅游基礎設施以及娛樂設施的完善,能夠充分地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最后,區域經濟基礎決定了區域經濟和社會環境對外來旅游者的活動有很大的包容和承受能力[9]。
(二)促動力:基礎設施的建設
基礎設施是區域旅游發展的物質的、輔助的支撐因子,是旅游業發展的硬件,主要涉及到飯店、賓館、旅行社、休閑設施等,在旅游業的發展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10]。近年來,我國基礎設施在不斷地建設與完善,使我國旅游經濟發展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
如今,我國旅游業發展勢不可擋,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變得尤為重要。因為基礎設施的改進和服務質量的提升會贏得旅游者的好感。對于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政府部門需將基礎設施的建設作為重中之重,不斷改善旅游環境和條件,盡可能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旅游需求,優化旅游市場環境,提升游客滿意度。總之,基礎設施建設與旅游業的發展密不可分,為中國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10]。
(三)驅動力:旅游資源的開發
旅游產業自身蘊藏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巨大的經濟潛力,是一直保持上升態勢的世界經濟牽動力[11]。旅游業在整個社會經濟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根據旅游市場多樣化需求,對旅游資源進行合理有序開發,通過“技術加工”,將旅游資源轉變成旅游產品走向市場。換句話說,旅游資源是實現旅游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費觀念也有所改變,追求的目標也不同。從而使旅游市場經受了傳統觀光旅游向觀光與度假旅游為主、多種旅游方式并存的多樣化旅游市場的轉變,形成了觀光、度假、商務、會展、養生、等多樣化的旅游產品體系。
(四)推動力:國家政策的支持
長期以來,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作用在我國旅游業發展與產業空間格局形成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旅游業發展的保障,又是我國旅游業發展早期區域差異形成的主要推動力[12]。
到目前為止,我國制定推出了多項與旅游業相關的法規政策。1997年,我國首次確立了旅游發展的方針,加大力度發展國內旅游。2009年的《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中將旅游業提升我國支柱產業的行列中,并且強調了國民旅游的重要地位,不斷增進國民在旅游休閑方面的權利與福利。隨著我國各項旅游發展政策的提出與實施,政府通過一定的指引,規范我國旅游市場的秩序,建立一個干凈、健康的旅游市場環境。同時完善了旅游產業結構,形成完善的旅游產業鏈。
(五)帶動力:相關行業的發展
旅游業發展的主要特征是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帶動作用明顯。目前,與旅游相關的行業已超過110個,旅游業對于酒店客房入住率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對其相關行業都做出了巨大貢獻,比如互聯網、飯店業、交通業等。
旅游業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對其他行業有很強的依賴性,且旅游業的發展也具有低穩定性。因此旅游業的健康發展需要其他行業的扶持,比如交通運輸業、互聯網技術、商品零售業、通信業等行業,這些行業的快速發展帶動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如信息化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為旅游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動力。信息技術對區域旅游的推動作用,還表現在它創新了旅游市場營銷方式,提高了宣傳效果,使旅游者能及時了解到旅游信息得更替,使經營者能迅速了解市場信息并對項目進行調整。因此,其他相關行業的迅速發展是旅游業發展的助推器。
四、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動力的作用機制
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受區域經濟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旅游資源的開發、國家政策的支持和相關行業的影響,這些影響因素通過各自的方式作用于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共同促進長三角地區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圖3)。
(一)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出游欲望
良好的經濟基礎為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長三角地區已成為我國旅游業發展最快的區域之一,同時其對我國經濟總量的增長起到了很大的貢獻作用。也是中國人均收入水平最高、旅游消費能力最強、居民出游潛力最大的地區之一[13]。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14]。人們生活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以后,就會想要追求更高層次的享受,釋放生活的壓力,而旅游則會成為人們選擇的一個熱點。因此長三角地區經濟的繁榮,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時也提升該地區居民的消費能力和購買欲望,帶動長三角地區旅游業的全面發展。
長三角地區以其雄厚的經濟基礎為各項旅游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了資金的保障,如基礎設施改善、先進科學技術引進、旅游資源的開發、旅游產品創新、客源市場開拓等,這一切都是在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下有效進行的。旅游業作為一個綜合性的行業,其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一些相關產業的發展, 它不僅為工業、農業等提供巨大的市場,而且還促進金融業、交通業、通信業以及娛樂業等行業的發展,而相關行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
旅游基礎設施是目的地旅游發展的基礎支撐之一[15]。目前,長三角地區已經形成較完善的航空、鐵路、公路、水路交通網絡系統,尤其是對旅游發展具有巨大促動作用的動車組的開啟與高速鐵路的建設,縮短了長三角地區內部城市間的空間距離,形成一個短途旅游圈。因為便捷的交通增加了地區的交通可進入性,改變著旅游區空間經濟聯系的廣度和深度,促進區域旅游發展與繁榮,同時還帶動沿線旅游帶的形成和發展,如環太湖旅游圈。
南京青奧會、上海世博會、杭州西博會等大型活動的成功舉辦,表明長三角地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高,能夠滿足旅游者多樣化的旅游需求,提升了顧客滿意度。這足以說明長三角地區整體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水平都處于領先的地位,該地區完善的旅游基礎設施體系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三)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優化旅游產業結構,創新旅游產品及方式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以及面臨的各種壓力導致人們更多的追求舒適放松的旅游方式,其旅游的目的突出表現為休閑、放松,因此,休閑旅游方式越來越受大眾喜愛,而長三角地區則根據旅游市場狀況以及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轉變,充分利用自身所擁有的資源優勢對旅游資源進行深度開發,不斷豐富完善和創新自身的旅游產品體系和旅游方式,如紅色旅游、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工業旅游、購物旅游等旅游方式的興起。同時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優化了旅游產業結構,有利于長三角形成完整的旅游產業鏈。
現如今發展勢頭較好的農家樂,其作為鄉村旅游的一個組成部分,給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無限的生機,擴大了旅游資源的供給,推動旅游業發展。2013年,江蘇各類休閑觀光農業園區景點(包括農家樂)數量達4300余個,游客接待量8600萬人次,同比增長27.9%,休閑觀光農業綜合收入超過230億元,同比增長21.7%。
(四)國家政策的引導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加強區域旅游合作與發展
隨著旅游業的日益發展,1997年推出的黃金周的政策大大促進了我國假日旅游經濟的發展,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轉型時期,說明國家政策的制定對行業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其影響非常深遠。2013年“十一”黃金周長三角16個城市旅游總收入達700億元,旅游接待人數6945萬人次,說明假日旅游政策有力地拉動了長三角經濟的增長。
2003 年,長三角地區首次提出建設“中國首個跨省市無障礙旅游區”概念,取消旅游壁壘和進入障礙,一體化進程全面啟動。2013年《旅游法》的出臺,規范了旅游活動和經營的方方面面,在促進發展、統籌管理、資源保護、安全保障和投訴處理等體制機制方面做出了制度性安排,對提升旅游品質和文明旅游也提出了引導性的要求,這些內容對促進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影響。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國家政策的出臺對長三角地區的旅游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政府部門通過國家政策的引導,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形成完善的旅游市場管理體系。長三角地區旅游一體化的發展則順應旅游業發展的趨勢,增強區域內部城市間的經濟聯系,有利于區域旅游合作與發展。
(五)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為旅游業發展創造了條件
旅游產業具有極強的聯動效應,旅游產業本身的發展,必然帶動與其相關的餐飲住宿,零售批發和交通運輸等服務行業的發展,而圍繞旅游景區餐飲住宿,零售批發和交通運輸的發展,又能進一步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壯大,同時也間接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16]。例如互聯網行業的迅速崛起,為旅游業與時俱進的發展提供了技術的支持,尤其是長三角地區智慧旅游景區建設通過政府扶持推動,相關企業及部門踴躍參與,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為重點,建立長三角旅游信息庫,加快建設資源共享、信息兼容的多載體、多語種、全天候的游客咨詢服務系統,完善假日旅游預報制度和旅游警示信息發布制度[17]。這一系列舉措的成功實施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同時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旅游業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有助于加快實現旅游智能化發展的步伐。
五、結論及進一步討論
(一)結論
本文分析探討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特征以及其發展的動力因素是如何作用于旅游發展。研究結果表明:區域經濟的發展是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的主導動力,而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旅游資源的開發是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的輔助動力,國家政策的支持和相關行業的發展則是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的次要動力。雖然每個動力因素在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但是這五個動力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因此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的動力作用機制是一個循環的動力系統,每個動力因素在旅游業發展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長三角地區旅游業發展。
(二)進一步討論
在旅游發展過程中,旅游發展的主導動力是隨著內外部的環境不斷變化而變化的,適時的轉換主導驅動力以便促進區域旅游高效快速發展[18]。本文只考慮了相對靜止狀態下的旅游發展環境,而其本身是一個循環變化的過程,旅游發展的各動力因素是不斷在變化的,所起到的作用大小也是變化的,因此本文研究的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動力機制具有片面性,但是對長三角旅游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為我國其他區域旅游發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導意見和借鑒意義。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動力因素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區域內各城市的動力因素發揮的作用不盡相同,而且占據的地位也不一樣。因為地域及旅游資源等方面的差異,每個城市的旅游發展的核心動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各城市的旅游發展應該根據自身的發展特色和優勢,針對性地制定合理的發展對策。
參考文獻:
[1]邵明昭.加快旅游業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以山東省日照市為例[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4,2(12):59-62.
[2]黃雪瑩.資源--市場合作驅動下區域旅游發展機制研究——以長江三角洲區域為例[D].北京交通大學,2014.
[3]趙罡,王星,蘇雪.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三個理論的研究概述[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7(10):60-62.
[4]李如友.長三角地區旅游投資環境聚類分析與評價[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8,2(15):152-154,151.
[5]金太軍,張開平.論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區域合作協調機制的構建[J].晉陽學刊,2009,4(18):32-36.
[6]呂國慶.近10年來長三角區域經濟職能的演變[D].南京師范大學,2009.
[7]高琳琳.構建中國及長三角地區碳排放的BP神經網絡系統及其演化模型[D]. 江蘇大學,2012.
[8]顧朝林,張敏,張成等.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展望[J].地理科學,2007,1(7):1-8.
[9]陳佳平.區域旅游整合條件與整合開發的影響因素研究[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4(9):75-78.
[10]李娟.試論基礎設施建設在旅游業發展中的作用[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13,(1):52-54,60.
[11]李娜.推進我國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政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12]雷平,施祖麟.我國出境旅游發展水平的國際比較研究[J].旅游科學,2008,2(23):33-37.
[13]吳巧新.長江三角洲自駕車旅游市場開發研究[D]. 南京師范大學,2005.
[14]王玲.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酒店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 科教導刊-電子版,2013,9(17):1-2.
[15]方雅蕓.試論加快上饒旅游目的地建設[D]. 南昌大學,2009.
[16]張正國,吳光偉.長三角區域旅游合作的過程系統分析[J]. 改革與戰略,2007,1(51):78-81.
[17]黃文.區域旅游公共服務標準化運作機制研究——以長三角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2012.
[18]年四鋒,李東和.區域旅游發展動力機制模式研究——以安徽省會經濟圈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1,4(8):38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