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巖?朱紅靜?梁娟麗
摘 要:筆者通過實地考察及查閱相關文獻,分析桂林市民俗旅游的發展優勢及模式,提出其對河南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桂林;民俗旅游;河南
桂林市作為國際化旅游城市,不僅其秀麗的山水風光、豐富的人文景觀聞名海內外,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更是令人神往。在實地考察過程中,桂林獨特的民俗文化及淳樸的民風深深吸引著筆者。本文試圖通過筆者在桂林市的所見所思所感,對河南民俗旅游的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
一、桂林市民俗旅游的發展優勢
(一)客源優勢
桂林市每年吸引著數以萬計的游客紛至沓來。根據桂林市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總人數3871.16萬人次,其中國內游客3667.84萬人次,海外游客203.32萬人次。預計2015年桂林市接待旅游人次將超過4000萬人次。根據攜程旅行網聯合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2015春節旅游人氣排行榜和相關分析報告,桂林入選2015年春節黃金周“國內十大旅游目的地”,排名第十。可見桂林市的旅游業發展在經濟下行時期依然有著強勁的吸引力,而大量客源為桂林市發展民俗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二)資源優勢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桂林市各少數民族人口為73.47萬人,占總人口的15.47%。桂林市管轄兩個民族自治縣,15個民族鄉,包含壯、回、瑤、苗、侗等28個少數民族。桂林市淳樸的民風,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成為桂林市發展民俗旅游的重要資源。
桂林市民俗文化包含市區、各縣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俗旅游資源包括民族歌舞游藝、民俗節慶、民族服飾和建筑、社交民俗和民族手工藝六大類。
(三)品牌優勢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享譽國內外,桂林山水已成為桂林市的城市名片。桂林市作為我國傳統的旅游城市,其旅游發展戰略已從傳統的山水觀光模式轉變為山水風光、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混合多樣式發展模式。筆者通過實地考察及查閱相關文獻,認為桂林民俗旅游依托桂林山水的品牌效應,已形成自身獨立的旅游品牌,其一是以劉三姐歌仙傳說為品牌,以劉三姐相關影視作品風靡全國為契機,逐步發展起來劉三姐大觀園、《印象·劉三姐》、大榕樹景區(位于大榕樹景區的千年榕樹曾在電影《劉三姐》中作外景)等旅游產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印象·劉三姐》在國內首創利用山水實景,開辟大場面露天演出晚會的新局面,每晚演出兩場,旺季時還會有加演,雖然門票較貴,但幾乎場場爆滿。另外一個品牌是以龍脊梯田為品牌逐步發展起來的龍脊民俗旅游區。作為旅游品牌的“明星”,龍脊梯田的畫面常常出現在電視、報刊和各種廣告與宣傳品上,成為中國的驕傲。
二、桂林市民俗旅游的發展模式
從民俗文化傳承角度,筆者認為桂林市民俗旅游采用了兩種發展模式,一種是原生態原真性開發模式,是指直接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建立民俗村寨或民俗博物館,將整個村寨作為一個整體進行保護性旅游開發。這種開發模式以龍勝龍脊壯族生態博物館為代表。2011年,該博物館成為國家文物局命名的首批五個生態(社區)博物館示范點之一。龍勝龍脊壯族生態博物館位于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村,占地面積289平方米,建筑面積601平方米,展出文物200多件。桂林龍脊建寨自元代始,歷史悠久。千百年來,龍脊的壯族人民,以其勤勞和智慧,創造出了壯觀神奇的龍脊梯田風光和古樸獨特的民族文化,包括以龍脊梯田景觀為代表的山地農耕文化、以干欄民居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寨老制度為代表的民族自治制度文化、以糯米和水酒為代表的壯族飲食文化等,每年都吸引了大批來桂林旅游的游客。
另一種是文化重構開發模式,包括主題公園、民俗節慶、民俗實景主題劇場三種形式。
主題公園以劉三姐大觀園為代表。劉三姐大觀園坐落于桃花江畔,占地一百多畝,是初建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改建于2001年的主題民俗文化公園。劉三姐大觀園于2012年8月10日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廣西首批民旅風情旅游示范點,是以劉三姐文化、廣西壯族文化及民俗民風為主題的休閑游樂場所。
桂林市每個月都有旅游節慶活動,規模較大的民俗節慶旅游活動,主要有資源縣河燈歌節、陽朔縣漓江漁火節、恭城縣桃花旅游節和月柿節。上述的四個節慶民俗旅游活動,除資源縣河燈歌節是從傳統民俗節日——中元節演變來的外,其它三個節慶活動為加快發展經濟,將有地方特色的產業或民俗文化活動進行充實、整合而形成的具有本縣民俗特色的大型活動。
民俗實景主題劇場以《印象·劉三姐》和《龍脊魂》為代表。筆者通過實地考察,認為《印象·劉三姐》是更為成功的旅游產品。其一在于《印象·劉三姐》是以廣西桂林陽朔書童山段漓江兩公里水域為舞臺,十二座山峰以及天空作為背景,融合劉三姐山歌、廣西民族風情與桂林山水等多種元素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而《龍脊魂》是在市區表演,在山水實景上不如《印象·劉三姐》氣勢宏大。其二《印象·劉三姐》擁有強大的制作團隊,導演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和制作人梅帥元都為業內的領軍人物。其三在于《印象·劉三姐》的演職員多為當地居民,他們白天從事日常的農耕、打漁、旅游等活動,晚上參加演出,可以保證演出的原汁原味。
以上兩種開發模式并不能截然區分。生態博物館的民俗文化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發生著變遷,當地政府、旅游規劃單位和居民也會根據游客需求,對民俗文化進行整合重構,探尋民俗旅游新的發展形式;文化重構模式中是以當地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原真性內容為背景進行旅游開發的。縱觀桂林民俗旅游的發展歷程中,民俗旅游發展使得原本不被當地居民重視的或者是即將消逝的民族文化重又獲得勃勃生機,而隨之而來的經濟效益,也使當地政府和居民更加積極得進行民俗旅游開發,民俗文化傳承與旅游發展達到了共贏。
三、對河南民俗旅游發展的啟示
第一,桂林目前已形成自然觀光旅游與文化旅游相輔相成的局面,因此,河南省民俗旅游亦不可單打獨斗,應與河南省的山水旅游、歷史文化旅游等旅游形式相結合,打造豐富多樣的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第二,不可竭澤而漁,應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始終以民俗文化傳承為旅游開發的首要原則。民俗文化是根植于普通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其傳承要依靠民眾來完成,因此處理好景區與民眾的利益分配問題,旅游收益返于民眾,讓民眾認識到“民俗文化就是金山銀山”,促使民眾自覺自愿的弘揚甚至重構民俗文化。
第三,注重旅游品牌和城市名片的打造。目前河南擁有《禪宗少林·音樂大典》、黃帝故里尋根拜祖大典、清明上河園《大宋·東京夢華》三大民俗品牌,要在此基礎上,挖掘文化內涵,延伸旅游產品鏈。還應重視旅游宣傳的重要性,提出膾炙人口的旅游宣傳口號,提升河南省的民俗旅游形象。
第四,城市建設應與景點建設相結合,打造全域旅游度假產品。筆者到桂林時正值旅游淡季,加之筆者去過若干山水風光秀麗之處,桂林山水雖然奇特,但是因為自小從語文課本里就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對桂林山水的期望值很高,剛到桂林市時反而有種看景不如聽景的感覺。筆者分析這主要是因為桂林市城市建設仍需更加突出旅游城市的特點,比如兩江四湖日月雙塔周邊建筑形式較為雜亂,影響景觀效果;從桂林站到桂林北站的公交車班次較少,不方便游客。河南在發展民俗旅游時,應以游客體驗為中心,以提高游客滿意度為目標,打造公共服務便捷、旅游產品豐富、處處是風景、環境優美的優秀旅游城市、縣區。
參考文獻:
[1] 秦紅增,韋茂繁等.瑤族村寨的生計轉型與文化變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 張艷.桂林文化旅游開發對相關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D].廣西師范大學, 2008.
[3] 何秋.桂林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模式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