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

摘要:本文從會計角度分析在支持性的產業政策下,風電行業發展中產能過剩的形成機理。我國一直大力發展風電能源,頒布多條產業政策以鼓勵風電企業的發展,其結果是風電產業確實得到了巨大發展,但隨之,我國風電市場出現了產能過剩和風電技術落后的局面,由此筆者發現產業政策對于風電行業產能過剩的形成及治理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從而從產業政策入手對此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產業政策 風電行業 產能過剩
一、引言
我國一直大力發展風電能源,2009年更是進一步通過一系列的產業政策如國產化率等,大力扶持風電產業的發展,在技術創新方面也不斷鼓勵著,其結果是確實大力發展了風電產業,也提高了一定的風電技術水平,但隨著不斷的發展,產能過剩和風電技術落后開始凸顯出來,短期的暴利行情催生了瘋狂投資,形成低水平的重復建設,最終泡沫破滅,行業發展大起大落。其后國家通過修正性的產業政策進行調整,還原了市場競爭,嚴格了風電項目的審批,加大了技術要求。這種供大于求的競爭下,部分企業在短暫的虧損之后,更加有活力的生存了下來,而部分企業則慘遭淘汰,目前風電行業一直在不斷的產能過剩與淘汰中向前發展。本文將通過對風電制造行業在支持性產業政策下產業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探索風電行業在發展中出現產能過剩的形成機理,為促進風電制造產業發展和其他可再生能源行業的發展的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文獻與理論回顧
(一)產能過剩的定義
產能過剩曾經一直困擾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一般指過度競爭、重復投資等現象。產能過剩并不是一個新的現象,在我國早期多次出現的 “過度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以及更久遠的“一放就亂”等由于過多的投資從而導致生產能力遠遠大于市場需求的情形,
其實都是產能過剩的表現。
(二)產能過剩的形成
對于產能過剩是如何形成的,學者們普遍都認同的形成原因,可以大致歸類為以下四種:第一種原因是由于預期需求與實際需求的不同。投資者根據對市場的預期需求來投資,而現實中市場的實際需求,往往具有不確定性,此外,實際投資與現實產出之間的時滯性也會造成影響,進而導致過剩的出現;第二種原因是企業相互的競爭與模仿,企業之間由于對利潤的追逐會形成競爭,而在競爭中又會對先行優勝者的優勢進行模仿;第三種原因存在于部分行業中,這些行業故意制造出產能過剩的現象,目的是為了阻礙潛在進入者進入市場,以行業中的這種過剩,對潛在著進行警示;第四種原因是因為經濟周期性的波動,由于經濟周期性的波動對市場的需求造成的影響,很可能導致多個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尤其是在經濟衰退期,由于市場上暫時的供過于求,會出現過剩的現象。
三、從風電產業政策分析行業產能過剩形成機理
(一)風電政策發展過程
目前而言,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比較完善的風電政策體系。1994年,我國正式出臺第一部有關風電產業的相關政策,隨后,我國風電產業的政策體系不斷的被完善,一直到現在。本文中,筆者梳理了從1994年到2012年之間,我國政府推出全部有關風電產業的政策,共46項,并在此基礎上,對我國風電產業政策體系的發展階段進行劃分。
筆者從我國風電產業政策的發布時間入手進行分析,將我國風電政策的發展進行階段劃分,發現有五個階段。1994年之前,我國風電產業處于初期發展階段,政府對風電產業發展的態度還屬于初期的觀察和等待,并未就風電產業的發展出臺針相關政策,屬于風電政策缺失階段;1994-2002年間,由于示范風電場運營成功的例子,政府開始關注風電產業規范化管理,并對風電設備的國產化和風電技術的引進給予了一定的指導意見,屬于風電設備國產化階段;2003-2004年間,屬于風電場建設規范階段,該階段國家發改委頒布的政策,多數是關于風電場建設項目的規范管理;2005-2008年間,多項促進風電產業發展的重要政策在我國被推出,這些政策作用力度大,影響范圍廣,對強化我國風電產業的產業發展速度和戰略性地位起到了關鍵作用,屬于風電產業全面強化階段;2009到現在,我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風電產業政策體系,出臺了針對不同行為主體的活動和產業鏈不同的環節的政策法規。但是,在風電產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產業政策體系中一些具體的規定與風電產業的實際發展之間,出現了一定的不協調性。因此,政府開始對風電相關政策進行調整和修正,該階段屬于風電產業發展調整階段。
(二)風電產業政策下行業的發展及產能過剩的形成
對應政策的變遷,我國風電行業的具體發展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從2005年開始,在支持性產業政策的幫助下,我國的風電產業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十一五”期間風電裝機連續 5 年實現翻番,累計風電裝機到2010 年位居世界首位,達到了 4473.3 萬千瓦的高水平,全球前 10 的風機制造廠家中有四家都是中國的,成為名副其實的風電大國。但2010年后,我國風電產業在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開始逐漸暴露出來。我國風電行業開始出現嚴重產能過剩,風電企業重數量而輕質量的現象頻現。此外,我國風電技術從引進到集成創新再到大規模生產,所申請的風電專利創新程度不高,大多以實用新型為主;同時,我國在風電設備制造、安裝、維護、檢測等整個產業鏈相關技術標準體系中仍存在空白。而且已建的風電場發電量低,并網穩定性不高。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風電行業的長遠發展,政府通過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加強風電并網和消納工作等多條政策,開始加強風電開發項目的審核,縮減風電市場,這使得在產能過剩下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嚴重,供給遠大于需求。風電行業內的所有企業都開始虧損,但部分公司在短暫的虧損后開始回升,進入穩定發展狀態,而部分公司確是陷入巨虧,一蹶不振。由上可以看到,在風電行業的發展到最后的產能過剩及調整過程中,產業政策一直起著巨大的作用。
結合上述相關文獻綜述和對風電產業政策的變遷與該產業的發展來看,我們可以得到該產業產能過剩的形成機理如圖一。
四、結束語
本文主要從非市場方面的產業政策原因來分析風電行業的產能過剩形成機理,由于風電產業可以對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進行替代,而且自身也具備一定的社會效益,所以自九十年代起,我國一直大力扶植風電業。在財政補貼、金融融資、稅收優惠方面都對風電進行了扶植,促進風電也得開發與投資。在這同時,以GDP為導向的地方政府為了達到地方GDP的增速,并且獲得更多的生產性增值稅,通過利用土地利用優惠以及金融貸款優惠等方法,間接對本地的風電制造企業進行補貼。這些補貼政策使得風電產業利潤率大大高于其他產業,因此使得大批風電制造業投身風機事業。在這種情形下,風電裝機產能數年間已超出其市場需求。同時,風電產業政策的不配套以及市場監管的不足,企業往往輕視了裝機質量,以為追求數量。總體來看,可以發現非市場方面的產業政策及政府的干預作用對風電行業的產能過剩起到了影響性的作用,所以,對產能過剩的治理也要更注重產業政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曹建海,江飛濤.中國工業投資中的重復建設與產能過剩問題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
[2]陳志.新興產業產能過剩了嗎? .經濟研究參考,2010,28:40-47
[3]李俊峰.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2:10-45
[4]虞華,郭宗林,陳光亞等.新能源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J] .中國電力,2011,44(1):83-85
[5]Wenhui Zhao,Haibin Sun,Hui Wang etc.Game Analysis of the China Wind-farmInvestmentMarket[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