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斌
摘要:隨著農村改革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加快,對加強農村財務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農村財務管理工作是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工作的重點難點所在,同時也是廣大農民群眾關注的焦點。因此,做好農村財務管理工作有利于確保農村集體資產安全完整,增加農民收入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本文通過對村級財務管理工作中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村級財務管理 問題 對策
近年來,中央和各級政府對“三農”的高度重視,當前面向農村社會發展的惠農政策也逐年增多,惠農資金逐年增加,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還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縣鄉兩級通過推行“村財鄉管”、鄉級“代理記賬”,開展農村財會人員財政支農政策培訓和村級“三資”清理,強化村級財務監督檢查等措施,不斷加強了全縣村級財務管理。根據現行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相關村級財務管理內容要求,可以發現現階段不少農村地區在村級財務管理方面還存在賬務記載不規范、財務公開不及時、會計人員業務素質不高等問題。在當前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這一系列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勢必會成為農村地區發展經濟、深化改革的嚴重障礙,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黨群、干群關系以及當地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
一、目前村級財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會計核算不夠規范
一是會計科目設置不規范。沒有嚴格按照《村集體組織會計制度》設置一級會計科目,而是自己隨意設置會計科目。二是會計憑證記載不規范。部分會計原始憑證記錄不真實、內容不完整、手續不完備。個別定額支出發票沒有收款單位發票專用章,無法分清收款單位和支出事項,稅務部門代開發票沒有收款人簽字或蓋章,部分支出票據沒有相關經手人簽字。一些村級實施的項目施工合同的建設內容、工程標準、付款方式、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等條款不具體。會計憑證編號不規范,沒有按照結賬時間編號,有些把不同類經濟事項編寫在一張會計憑證上,分不清經濟業務的來龍去脈,對收入支出、往來款項等會計科目沒有設置明細科目。三是會計賬簿登記不規范。一些賬本多年連續使用,并且存在支出收入賬戶余額多年不結轉的現象,甚至沒有應用正確錯賬更正方法,存在刮、擦、挖、補現象。
(二)農村財會人員業務素質不高
目前,村級報賬員多數由村文書擔任,他們多數只接受過小學或初中教育,沒有經過系統的財會方面的學習,而只是靠著“純粹”的經驗工作。基于該種情況,縣上也經常會積極主動舉辦、開展一些農村財會人員財政支農政策內容的相關培訓活動,主要就是講解一些村集體會計實務操作,但在很多情況下只注重理論而忽略實踐,進而造成培訓內容與實際工作要求不相符。
(三)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是部分村委會未建立健全村級財務管理制度,沒有明確村級財務支付流程、審批權限、支付范圍。二是村級民主議事小組和理財小組職能發揮不到位,村級財務缺乏有效監督。三是沒有嚴格執行村級財務公開公示制度,沒有將村級范圍內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的決議公示,沒有將項目實施情況、項目收支情況和村級整個財務公示到位。
二、加強規范村級財務管理工作
新時期,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業的進一步推進,全國各地區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經濟管理等多領域都在穩步增長,基于這種居民,為了能夠進一步的實現并強化當地村級財務管理工作,促使其在日常財務管理層面更加規范化,同時也是為了更好的貫徹黨中央關于新時期加強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方針政策。進而不斷推動著我國農村地區集體資金和資產的安全,最終最大限度的維護了廣大農村地區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這也是我國新農村事業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必由之路。在這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村級財務管理。
(一)切實做好村級會計工作
首先要強化村級會計基礎工作。村級組織要按照《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相關內容的要求,開設銀行賬戶、規范記載會計憑證和登記會計賬簿,規范財務支付流程。這一方面首先可以起到避免或防止農村地區集體資產的流失,這對于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村地區集體經濟健康持續穩步發展起到著十分重要而又關鍵的意義、作用。其中,進行全面核算的功用就是較為真實地反映出村級各項財務項目經濟活動以及財務收支和分配,確保其公開化、透明化。其次就是要進一步規范村級會計委托代理制度。當某農村地區實行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時,一定要最大限度的確保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尊重群眾的民主權利,包括在農村集體資產層面上的各項權益,例如集體資產所有權、使用權、審批權、收益權等,一定要確保財務審批等各項經濟活動在村級組織監督下來行使。在另一方面,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機構及內部工作人員,也要切實提升自身的業務素質、服務能力,嚴格操作流程、強化內部監督效力,在此基礎上還要進一步的明確各崗位職責、權利與義務。
(二)完善村級財務民主監管機制
在這一方面具體可劃分為兩個層面,第一時要進一步落實村級財務民主理財深度,第二則是增強村級財務公開的力度。落實村級財務民主理財,主要就是為了強化農民群眾對村級財務的民主監督力,進而有效增強并發揮出民主理財的功用,最終保障了廣大農民群眾對農村集體財務的各項權利,包括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實現了農民群眾積極參與到各項村級財務項目的決策當中去。其次,完善村級財務公開機制、增強村級財務公開力度,這一點主要是要求村委會要定期將村級財務組織的各項計劃指標及相關內容公開出來,包括財務計劃、收支款項、資產資源、債權債務、集體資產收益分配等。并將這些內容定期在村里所設置的固定公開欄進行張貼、公開,同時也可以通過廣播、或者是村網站等形式來公開傳播該財務信息。
(三)加強農村財會隊伍建設
一是建立并完善村級財務管理服務體系。各鄉(鎮)要建立健全村級會計委托代理中心,結合本鄉鎮及村級實際,建立和完善收入管理制度、支出管理制度、村級報賬制度等財務各項制度。二是全面加強村級財會人員隊伍建設。切實搞好財務會計人員培訓工作,全面加強會計基礎工作建設。觀念來源于認識,認識來源于對理論體系的總結,而理論則是來源于社會實踐。通過加強會計人員培訓力度,以及強化會計基礎工作建設,從而有針對性地構建會計崗位責任制。
參考文獻:
[1]褚廣定.原州區加強村級財務管理的幾點思考[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4,(4):35-35
[2]韓德秀.論如何加強村級財務管理[J].農民致富之友,2013,(8):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