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寧
摘 要:當今教育是素質教育,高中歷史教育已不再滿足于歷史知識的傳播,更應注重在歷史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本文以高中歷史必修第一冊教學為例,對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一些思路,總結出幾個可供借鑒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高中教育;歷史教學;思維能力;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2-15
一、精心安排教學內容,為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創造條件
發展思維能力與掌握知識既互相聯系,又互相制約。在教學過程中要使掌握知識與發展思維能力相互促進,必須使教學內容的安排與學生的認識順序結合起來,這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先決條件。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該有嚴密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教學中,為了做好準備工作,開課前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整理,列出了四個表格。這四個表格揭示了四個革命時期主要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革命斗爭的線索。另外,每一節歷史課在不影響邏輯系統的情況下,應盡可能與以前學過的舊知識進行對比和聯系:聯系面越廣,越能促使學生聯想,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根據教材內容,我又列出了四個發展變化。通過對全書線索進行這樣的整理,胸中有了全局,為有計劃地安排教學內容準備了條件。
組織教材時,盡量做到一個課時環繞一個中心,這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這個中心是必須在充分研究教材內在聯系的基礎上得出來,而且必須做到一個專題中各個課時的中心聯系起來就是教學大綱對本專題的基本要求。環繞中心把全部教材帶動起來。
二、設置疑難,為發展學生思維能力鋪路搭橋
歷史研究的是已經過去的人類社會的現象,要使學生掌握這些具體歷史史實及其發展規律,雖然可以通過多媒體盡量展現一些文物、模型、圖片、地圖等,主要還得依靠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和教師的講解。根據當前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對于教材的處理,我的具體做法是:歷史事件由教師講解(包括使用直觀教具),歷史現象的敘述由學生閱讀,結論則啟發學生自己得出。
對于學生的閱讀也要給予啟發。一種做法是提出閱讀要求,使學生帶著問題閱讀。例如,在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時,要學生先自行閱讀教材,列一個中國共產黨不斷成長的過程表,并要求學生能運用具體的史實加以說明。這樣學生始終是帶著問題在閱讀教材,能夠起到啟發的作用。有時候在閱讀前干脆提出幾個問題。如閱讀本節時,提出“為什么黨的二大要分別提出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國共兩黨階級本質不一樣,為什么能、為什么要進行第一次合作”“中國的革命為什么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等問題,然后通過交流逐個解決,脫離本課時中心的問題則放在以后處理。
三、教會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智力
嚴格要求學生結合“史”“論”來掌握知識和回答問題,是促進學生提升分析、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在講述具體史料的時候,總是以結論和揭示規律的要求為指導;而在要求學生概括出概念或規律時,則必須以史實為根據。學生回答問題,我嚴格要求有史有論,稱之為“擺事實,講道理”,否則我要追問直到達到要求為止。這樣經常反復訓練,不但能使學生鞏固知識和更深入地掌握規律性知識,而且發展了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通過單元復習課,我還注意教會學生如何系統地整理知識。如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的復習課上,我先提出古代政治制度的總特點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然后要求學生歸納出封建社會的中國主要在哪幾個方面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由學生回答一些基本史實以后,師生通過共同討論,在黑板上列出了一張圖表,形象地把該專題的脈絡展示出來。后來第二專題和第三專題的復習,都由學生自己整理知識,列出圖表。經過這樣的整理,學生覺得線索清楚,條理分明,對如何整理知識有了門路。
總的來說,通過以上方式方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有了提高:思路開闊了,發現問題的能力提升了,對歷史概念的掌握比較完整,學習方法也有一定程度的改變,回答問題較有條理,而且都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回答。這對提高歷史教學質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陸雪輝.中學歷史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J].文教資料,2006,(1).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