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仁杰(中日醫院中醫婦科副主任醫師)
病從口入 亦從口出
文/李仁杰(中日醫院中醫婦科副主任醫師)

在我開始講“病從口入”這個話題之前,我想先和朋友們分享一個案例。就發生在剛剛過去的5月份,朋友的母親80多歲住院,因患多種老年慢性病,每天要服多種藥物,而且經常要做血液、尿液的檢查。有一天,護士檢查抽屜的時候,發現有一種藥物已經連續一周漏服了,醫生詢問,為什么?朋友抱歉地回答,是自己的疏忽。朋友問我,你們醫生在檢測的血樣、尿樣指標里面,發現不了這個藥沒有服用嗎? 如果換句話問,是不是這個藥不用也可以呢?他的提問引發我的思考。
“病”,底下是一個“丙”,“丙”是“火”的意思,心在五行里是屬火的,簡單理解,一個人心里有火了,他就生病了。只要我們看到的人造的有形的東西,比如杯子、桌子,都是在我們腦子里先有一種無形的設計,再變成一種有形的設計,再被我們制造出來。而“病從口入”就是由口入的疾病,是不是我們也是在心里先有一個設計,然后再把它制造出來?有沒有這樣一種關系?
從口入的疾病,可分三大類。
不得病不是絕對的好,得了病也不是絕對的壞,我們討論“病由口入”的目的,是借由食物、語言、藥物這些與口相關的因素,來說病、健康與人生的關系,病和醫生的關系,醫生應該站在什么高度看“病”和得了病的“患者”。
中醫講究“運化”和“和”,藥物只能對抗已經產生的病灶和病痛,如果我們阻止疾病的再發、復發、新發,靠的是接下來的患者在“和”的心態下的行動。
第一類就是我們常說的飲食失常,吃不該吃的食物引發的疾病。
第二類是說不該說的話,引發的疾病。
第三類是服了不合適的藥物導致的疾病。
第一類,物理層面的飲食失常,飲食不干凈,飲食不節制,不該吃的東西吃了,煙、酒、高脂肪以及飲食的偏食,不應該合在一塊兒吃的東西一塊兒吃了。
第二類,說不該說的話引起的疾病,口里面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舌。中醫講“舌為心之苗”,我們心里面真正的聲音是從口舌發出來的。有一句話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如果一個人經常說一些抱怨的話,欺負人的話,擠兌人的話,他說這些話的時候,從口發出這樣的聲音,他一定伴隨著呼吸的急促和緊張,這樣的人也容易生病,我理解也可以歸入“病從口入”的范疇里面。這個非常不好的就是,它還可以導致被欺負的人也生病。如果一個人在任何場合保持三語(語氣、語調、語聲)不變地說話,說他該說的,就不太容易生病。
第三類藥物性疾病,我們每位醫生也要思考,我們給病人開的治療疾病的藥會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以色列醫生罷工。死亡率下降等公眾話題,表示了過度醫療、無效治療的客觀存在,有一些問卷表明,某些醫生自己生病了,是否服用自己曾經給患者用過的某些藥物,也會存在一些顧慮。
我們討論“病從口入”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防止“病從口入”和“已經病了”該怎么辦,更是研究“病怎么樣再從口出來”的。
討論吃的目的一,是不讓人吃,還是讓人科學的吃?一定是讓人科學的吃。飲食文化是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一。
目的二,我們吃要意識到跟誰吃比吃什么東西更重要。
目的三,讓合適的吃成為提高我們自己免疫力的手段,而不是吃多吃出病,或者吃少營養差。
目的四,如果我們能夠合理地吃,自然就會減少藥物的入口。
“和誰吃”排在最重要的地位,我們如果常和孩子吃飯,常和老人吃飯,常和知心的朋友吃飯,在飲食的量、搭配、規律上自然就會科學了。
什么時候容易暴飲暴食呢?一定是覺得心理壓力很大,甚至得意忘形的時候。還有一些人常常因為工作很忙不按時吃飯,還有一些人因減肥忽略了運動,不合理的節食,在我們婦科常常引起閉經、不孕等病。
人吃五谷雜糧,沒有不生病的,疾病的存在是客觀必然的。不得病不是絕對的好,得了病也不是絕對的壞,我們討論“病由口入”的目的,是借由食物、語言、藥物這些與口相關的因素,來說病、健康與人生的關系,病和醫生的關系,醫生應該站在什么高度看“病”和得了病的“患者”。
中醫講究“運化”和“和”,藥物只能對抗已經產生的病灶和病痛,如果我們阻止疾病的再發、復發、新發,靠的是接下來的患者在“和”的心態下的行動。
從口入的病治療的關鍵還是口,吃該吃的,說該說的,盡量少吃藥。“運化”和“和”反應了中醫“因病而思考幸福生活”的疾病觀,人的很多頓悟和進步,是從生病開始的。 醫生和患者之間,應該是救人即自救的關系,難治的病是來渡醫生的。
我跟大家分享了對“病”和對“口”的認知,對“萬物心造”“病由心生”“病從口入”的邏輯的詮釋,也希望幫助患者能認知到這些。
很多腫瘤的患者衣食住行都講究了,也經歷了非常科學的現代治療,為什么還是會有復發轉移的顧慮呢?是不是差一點,用心地笑口常開。如果我們能夠用心地享受美食文化,用心地說出贊美之詞,用心地尋求醫生的幫助,可能會有驚喜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