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宗源
摘要:選讀的蒲松齡四篇實用短文,雖屬日常社會生活中的啟事、信函、頌詞一類,卻發見蒲松齡的真性情、真懷抱,知其俠義仁愛、熱心公益、秉持孝道、弘揚德政的優良品質。
關鍵詞:實用文;優良品質;蒲松齡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
一
《墓葬郝飛侯序》云:
惟冀縉紳先生,喜結人天之果,金蘭故友,共興狐兔之悲;片金亦長者之恩,一錢見同人之義。仁人解橐,瘞逆旅之書生,義氣捐資,收良朋之骸骨。
一個窮書生,流落他鄉,舉目無親,一命歸天之際,更有誰憐?何況一介寒儒郝飛侯,生前也是軒軒相貌,落落文章,談吐不俗;但是死后室無余財,撇下剛剛幾歲的幼子(也一定還有孀妻)。這就不能不使蒲松齡頓生憐憫之心。蒲公靠教書謀生,家有妻兒,指望所得薪酬度日,生活亦不寬裕,但面對這一凄慘場景,為使郝飛侯這樣的讀書人不致暴尸荒野,遺下的孤兒寡母不致啼饑號寒。出于義氣,出于同情,他奮筆作此序,呼吁淄地富人賢者,哀憐這個命殞外鄉的寒士,肯于捐贈錢財,為死者墓葬,為生者酬衣酬食。因此,短序最后,寫有:“如有同志,即列尊名。”想來,蒲公不僅以此序號召鄉里,也一定從自己微薄的課館收入中,拿出銀兩捐助,以盡仁人之心。熟思之,蒲公著文之義,捐資善舉,可見肝膽,值得詠嘆:生時倜儻性疏狂,去日寒灰徹骨涼。家室無遺三粒米,茅棚唯剩一繩床。濃情溫暖他鄉鬼,翰墨熏酸作序郎。因有蒲君心重義,才教天道履綱常。
二
《連三溝募修橋序》云:
蓋道通南北,而巨溝橫阻之,……余曾冒雨經由,驢厥人墮,三起三躓,幾成泥鮒焉。竊意一道行人,往來甚夥,其必有覆載傾跌如仆者可知也。遂忽忽而作一想:即不以萬金駕長虹,胥坎陷而康莊之,或即險處小構石梁,俾行者無苦蹉跌,亦善事、亦快舉也。
淄地多山,溝壑縱橫。淄川通往青州路上,曾被三溝攔阻。中溝尤甚,陡坎如壁。爬坡艱難,稍遇微雨,人行溝底,如鲇魚攀爬光溜溜的竹竿那樣,想上坡都難。一次,蒲公騎驢經過,驢失蹄,人墜鞍,數次攀爬,才得上溝,已遍身泥濘。由此,他聯想鄉鄰大眾路經此處,必有載物負擔者,其艱難之狀,將更會跌跤匍匐,拖泥帶水。于是,把填補三溝、修筑坦途的想法訴與路人,得到一致贊許。但附近農人居多,所捐錢物遠不能開啟工程,他就在序中請求,即使不經此路者,肯做善事,八方相來捐助,雖不能高架長虹,卻能夷艱險為平闊,小構石橋,為鄉里鋪設通途,此舉亦為有功德的善事。
蒲公以一己行路之艱,推及鄉人行路之難,大倡修橋補路,非個人私計。他為淄川縣修補路橋所撰序文多矣,足見投身公益事業之熱誠。筆者頌之:筆蘸真情著力呼,連三溝序語成珠。泥漿泛濫愁行旅,陡坎橫截阻婦孺。不恤身家遭困頓,惟期鄰里免匍匐。募橋盡訴先生愿,只為鄉園辟坦途。
三
《與王鹿瞻》云:
客有傳尊大人彌留旅邸者,兄未之聞耶?其人奔走相告,則親兄愛兄之至者矣。謂兄必泫然而起,匍匐而行,信聞于帷房之中,履及于寢門之外。即屬訛傳,亦不敢必其為妄,何漠然而置之也?
蒲公與鄉人王鹿瞻早年同吟唱于郢中詩社,結下友情。康熙九年(1671),蒲公與王鹿瞻同為幕賓,一個在寶應,一個在瓜州。寶應的蒲公給瓜州的王鹿瞻寄去一首感情真摯的五言古體詩,抒發同鄉友好的思念情懷。時過境遷,也是多年舊友啊,為何于此信函中大張撻伐?原來,王鹿瞻之妻性情彪悍,人以“獅吼”稱之,這次又把公公驅趕出門,不幸在館舍奄奄一息。報信人火急來報,不意王鹿瞻竟漠然置之,故此氣壞了蒲公。同為詩友,自當行孝,卻有如此態度。信中責難之詞,充溢其間:聽到老父病危消息,應立即抬棺而迎,扶櫬而歸,尚可彌補不孝之責,減弱鄉人責難之聲,但你卻充耳不聞,孝道盡失。我來透露一個消息,你的長輩親戚已驚動官府,倘若公函一到,你真的惡名昭彰,不復為人了。
淄川乃禮儀之邦,出此不孝之事,縱是多年詩友,也不寬恕,乃是蒲公的性格使然。故而,筆者贊曰:詩鄉也有可憐蟲,孝字撇它到草叢。聽任兇妻欺老父,不聞孤旅痛哀鴻。當初郢社文章友,敗壞淄川教化風。致信有聲能擲地,人間失道便開弓。
四
《頌張邑侯德政序》云:
自我侯蒞任以來,頑民始見雷霆,良民始沾陰雨,而又聞操行之清介,聽斷之明決,皆鄉中八十叟所未嘗見也。……邇來奸人改行,而良懦安其生,蕩子歸農,而父老得其養,竟居然仁里矣。
張邑侯,即張嵋,字石年。邑侯是蒲公對張嵋的尊稱。張嵋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淄川縣令,康熙二十八年(1689)離任。三年中,推崇德政,施行善舉,淄川得以大治。《頌張邑侯德政序》一文,僅寫張嵋治理李家疃村一件事。
李家疃位于淄川西部,毗鄰章丘。當地村風彪悍,不識禮教,有人賭博閑游,不侍奉父母,致使受凍挨餓,老無所養;有人豐年偶得收獲,就仰仗斗升余糧,得意妄為,肆行鄉里;父子不和,豎眉立眼,兄弟不睦,拳腳相加;更有刁滑奸詐者,勾結章丘歹人,為害鄉里,欺侮良善。知縣張嵋到任,開始整治此村莊,對刁頑之徒,施以嚴刑峻法;對賭博成性、不孝父母者,給以禮教規勸,判案公正,保護善良。從此村風大變,浪子回頭,父母得以贍養,百姓安居樂業。做過錯事的人改過自新,受到恩澤的人歡欣鼓舞,李家疃村舊俗遁跡,一變成為遠近聞名的模范村。
蒲公深受感動,著文贊揚知縣張嵋的德政教化之功,正是“宣天地之春秋”。序文雖短,不足五百字,卻贊揚了清廉和德政。筆者讀此文,深感蒲公能為治理淄川有功的清廉官員樹碑立傳,足見其心之赤誠。特此賦詩:烏紗一頂重千斤,教化三鄉事必勤。德政新風摧腐草,家山濁氣化游云。通篇流注清明雨,暢意推崇干練君。向往廉官行善舉,筆尖狂舞寫歡欣。(責任編輯:李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