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大學精神評估是幫助大學精神研究者了解我國大學精神真實狀態的最佳途徑,對大學精神的重建和培育、大學回歸育人本質以及完善我國高等教育評估體系都頗有價值。依據大學文化評估的可行性推斷,大學精神同樣有被評估的可能性,因而有必要設計大學精神評估的框架。該框架應由精神主體、精神本體、精神載體、精神追求和精神特色五個維度構成。其中,精神主體指大學人,精神本體指大學精神具體所指,精神載體是指有形和無形的精神承載物,精神追求是大學精神的理想和境界,精神特色是每所大學獨有的精神風貌。基于上述五個維度,我們生成了二十條大學精神評估的具體指標,并以此為參照,采用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混合研究法,實現大學精神評估框架的可操作化。
關鍵詞:大學精神評估;大學文化評估;評估框架;混合研究法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6)01-0017-05
收稿日期:2015-10-15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委托項目“當代中國大學精神研究”(12JZDW008)。
作者簡介:張磊(1985-),女,四川眉山人,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加拿大約克大學教育學院訪學博士生,青海大學講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學界對于大學精神問題的研究,一貫以理論研究為主,研究重點放在大學精神的概念內涵、精神構成、與大學理念和大學文化的關系、大學精神培育等方面。誠然,大學精神自身形而上的特點及其鮮明的理論色彩,需要進行長期的理論探討,但理論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指導實踐。那么,大學精神理論在我國大學精神重建的過程中究竟發揮著哪些現實作用?評估是揭示大學精神理論研究價值所在以及大學精神現狀最有效、最快捷、最準確的途徑。
大學精神評估研究是指通過采取有效適切的研究方法對某一所大學精神狀態進行評議估量。這種精神狀態是該大學的師生員工在長期學習、工作、生活實踐中發展形成的,體現為學校的辦學理念、校風、校貌、師生員工共同的價值觀和追求。本文嘗試從大學精神評估的目的、可行性以及評估框架的構建等方面進行論述。
一、大學精神評估的目的
第一,診斷我國大學當前的精神狀態。當前,由于我國的社會發展轉型觸發大學精神傳統遭遇現代性的嚴重挑戰,使得功利化、工具理性、金權主義等趁機進入了象牙塔,導致我國部分大學呈現精神衰微之勢。那么,這一論斷是基于個別表象還是大規模的群體現象而得出的呢?如果衰微,程度如何?抑或我們的大學又堅守住了哪些精神?總之,我國大學當前精神狀態的真實狀態靠經驗和感性的推斷是靠不住的,必須基于事實進行評價。
第二,重建和培育我國大學精神。許多學者都在疾呼大學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而大學精神的培育并非空洞口號,必須清晰地知道其存在的問題是什么。沒有明確目標的培育只能是耗時耗力的無效活動。因此,只有通過對大學精神進行評估,弄清哪些方面衰微、具體程度如何、哪類院校問題更為突出,才能真正發現大學精神的癥結。
第三,回應現代大學回歸育人本質的要求。大學最根本的任務是培養優秀人才,因此大學精神的核心是育人。然而,有的大學精神呈現出世俗化和功利化,育人理念淡化,受教育者的精神土壤發生變質,因此,有必要對大學精神的育人性進行評估,引導大學通過精神評估確立是非、善惡、真偽、好壞的判斷標準,使學生在接受知識傳授的同時,被大學精神陶冶、引導、激勵和約束,從而培養健全和完善的個體。
第四,完善我國現有的高等院校評估體制。當前,高等院校評估大致可以分為國家對高等院校的評估、高等院校內部自我教學質量評估以及來自社會的評估。以上三個層面的評估內容中,除了對辦學指導思想和學風的評估能體現出一所大學的部分精神狀態,其他內容并不涉及大學精神評估。加上,大學精神作為大學的非物質性存在,屬于意識范疇,它不同于科研成果、辦學經費等硬指標,難以進行標準化測量和量化。因此,現行的高等院校評估體系對大學精神的關注和認識是不足的。
二、大學精神評估的可行性
大學精神自身有著形而上的特點,正如劉向兵和伍聰所說:“大學精神內涵豐富而又比較抽象,要認識一所大學的精神十分困難。”[1]事實也是如此,筆者通過文獻檢索發現,幾乎沒有學者對大學精神進行單獨的評估研究。而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筆者卻發現已有一些大學文化的評估框架出現①。在國外,主要有歐盟的夸美紐斯計劃中關于學校文化自我評估的框架[2]、美國學者威廉·蒂爾尼(William G. Tierney)的大學文化的診斷工作框架[3]、密歇根大學羅斯商學院的奎因(Robert Quinn)和卡梅隆(Kim Cameron)開發的測量組織文化的有效工具[4]以及著名的組織文化研究者埃德加·沙因(Edgar.H.Schein)開發的組織文化評估睡蓮模型[5]。在國內,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蔡勁松和王軍霞建構的大學文化建設指標體系和評估模型(2009)[6]、清華大學黃晟等人使用國外組織文化研究框架對清華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組織文化進行的比較分析(2012)[7]、甘肅政法大學王汝發基于模糊數學的基本原理對大學文化建設進行的量化評價(2014)[8]。從上述大學文化評估框架,我們發現其在評估的框架設計和評估方法上對大學精神評估很有啟發。同時,我們也從大學文化的可估量性看到了大學精神被評估的可行性。
當然,大學精神并不等同于大學文化,可大學精神卻與大學文化有著極高的相似性。二者都是由無形的存在構成,都具有無所不包的特點,而且二者在不同的學校都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從二者的關系看,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大學人一致認同的深層次文化,而大學文化又是一所大學最核心的軟實力,深深地影響著每一個大學人的價值選擇、行為方式、人格養成和精神氣度。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從大學文化評估的框架中借鑒關于大學精神評估的方法是可行的,對大學精神評估,實質上就是對大學的價值觀、理念的評估,是對大學文化最核心部分的評估。endprint